5月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意见指出,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意见要求,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规定,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民法典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民法典强调,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的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19年落实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13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30项奖励支持措施。其中,2019年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且成效显著的黑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获督查激励,每省予以2亿元资金激励支持;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等20个2019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获得督查激励,各给予2000万元奖励支持。
5月14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地籍调查,全面查清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底数,对已调查登记、已调查未登记、应登记未登记、不能登记等情况要清晰掌握。通知明确,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完成数据整合的农村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以县(市、区)为单位,完成一个汇交一个,逐级汇交至国家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2021年底前,全国所有县(市、区)要完成汇交工作。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农村地区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加强用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坚持农地农用。严禁借农用地流转、土地整治等名义违反规划搞非农建设、乱占耕地建房等,坚决杜绝集体土地失管失控现象。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通知要求,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整合执法队伍和执法职能,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市、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基本完成挂牌,2020年底前全部印发“三定”规定。
伴随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现代化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 “谁来种地”,一是 “怎么种好地”。前者的解决有赖于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后者则要求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解决千家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农业生产性服务涵盖的领域、服务功能,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多元化发展需求,涵盖生产、生活、生态领域。这其中,政府部门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合作社提供的托管、半托管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的定制服务都有巨大空间。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5月8日在人民日报撰文《农业生产性服务解种地难题》指出。
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完善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严格宅基地取得条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思路,放开搞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增加市场的开放性和交易半径,加快房地一体化改革,最终实现可对外出租和转让。对于农民自愿退出的合规宅基地,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打通宅基地退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连接渠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表示。
为什么要素只往城市,不往农村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乡村产业的回报低,报酬低,资本、人力就不往农村去配置。要解决乡村产业的回报问题,就要提高乡村产业科技含量,要素组合和配置效率提高,回报率就会上升,乡村产业跟城市产业就一样具有竞争力了,资本就愿意到乡村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5月18日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
据央视新闻联播5月27日消息,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今年春播已经基本结束。面积增加700多万亩是今年春播最大亮点。特别是早稻面积扭转了连续七年下滑势头,比上年增加470万亩,超出预期。春玉米面积略增、大豆面积保持稳定。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春播进度明显加快是今年第二大亮点。全国超过2200万台套农机投入生产,7万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就近代耕代种,20多万家农业服务组织开展保姆式生产托管服务,全国春播进度比去年快1.1个百分点。结构调优、品质调绿是今年春播第三个亮点。优质早稻面积达46.2%,提高了2个百分点;轮作休耕制度试点3000万亩;300个粮棉油生产大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示范带动高质量绿色春播。
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在外出农民工中,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共同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以下简称“绿皮书”)。绿皮书预测,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以内,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将超过11500万公顷;2020年农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