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产业扶贫”,不管是在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在人大代表的议案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中,都有涉及,成了全国“两会”的一大热词。而想让产业发展壮大、扶贫效果更好,离不开产业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并将其与脱贫攻坚工作相融合,将更多的贫困户“镶嵌”在了产业链上,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了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和政策激励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跟踪。
“一共342.5公斤……”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涂家湖村贫困户颜泽之在绿盛家庭农场现场交售菜薹,“我今年利用3亩冬闲田种植菜薹,绿盛家庭农场以0.3元/公斤的价格保底收购,我已经收入了6800元。”
在河南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脱贫后的四方景家庭农场主杨长太,在自己与云书网等电商平台合作半年收入30多万元之后,又带动村里的养鸡专业户、蜜蜂养殖户、种植专业户等加入到他的农场销售网络,加上与东岳村电商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合作,逐渐形成了“农场+贫困户+电商”的销售模式。
没有种不出来的产品,只有卖不掉的产品。“一家一户”的贫困户发展产业难免会遇到销售难题,像绿盛、四方景家庭农场一样,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会通过订单保底价收购、发展电商等方式来帮助销售贫困户的农产品。
除了拓宽销路,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促进增收外,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会在整个种养过程对贫困户进行指导,通过“送种苗、送农资、送信息、送技术、送市场”等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从而实现卖得出、卖得高。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在实施辣椒产业扶贫过程中,就紧紧抓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牛鼻子”。在辣椒种植之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物资、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贫困农户以土地入股、折股分红等形式融入辣椒产业发展体系,公司与村支“两委”签订鲜椒收购协议,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后,“变身”为各种辣椒制品远销四海。今年公司将以每斤1.5元-至1.7元统一收购,共计10万亩。
扶贫效果如何?虾子镇南坪村贫困户张正奇感受最深,“以前蔬菜得病了,我着急,蔬菜长得好,卖不出去,我更着急。现在好了,合作社早就找好了销路,还有技术专家给我们作指导,再加上买了蔬菜保险,一年到头都在卖菜,增收不少。”
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从种到销全过程带动贫困户,南坪村的做法生动诠释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贫困椒农增收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农业企业+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贫困户”等多种扶贫经营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既成为产业链的参与者,又是产业链的受益者,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
此外,还有合作社通过吸纳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既解决了自己的资金短缺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手里有钱不知如何增收的问题。甘肃玉门市独山子乡金泉村98户村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以98万元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村里的兴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固定8%保底分红和二次纯利润分红的方式,带动98户贫困群众发展肉羊养殖,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6883元,已全部脱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资金解决了,贫困群众也真正富在了产业链上。
阳光灿烂,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金惠村粉葛基地里一片繁忙。正在基地里干活儿的贫困户邓开明向记者介绍说,他和老伴自2018年开始,就在基地打工,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分红收益,每年收入超过2万元。该村引进了专业公司发展粉葛等特色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村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51%降低到0.1%。
在陕西,禾和公司猕猴桃产业基地流转200户贫困户的土地,每年每亩流转费700元,基地常年吸纳贫困户136户近400余人就业,每人年务工收入近8000元,全部实现了脱贫。
……
可以看到,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办法很有效。2015年1月,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就重点强调了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脱贫。农业龙头企业相较于其他经营主体,因为综合实力强,除了能支付贫困户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发展产业时能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不仅可以在农作物种植管理环节提供就业岗位,有的企业还搞起了深加工,建起了“扶贫车间”,在加工这个环节又能吸纳一批贫困户。
甘肃省瓜州县梁湖乡陈家庄村一组建档立卡户李金,从2017年开始,到瓜州县万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打工,当年顺利脱了贫。目前,瓜州县引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枸杞全产业链发展,探索枸杞精深加工,形成了“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脱贫模式,昔日的贫困户变成如今的上班族,实现稳定脱贫。
类似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在流转土地的基础上,也可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有385.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了农民合作社。如,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镇勐哈村的金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都根据实际劳作用工量,循环安排本村贫困户用工,保证全镇贫困户全员覆盖。
不管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可以看出,对于有土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流转他们的土地,让他们在基地或扶贫车间打工,可以为他们带来至少两份收入,一份是土地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一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工资性收入,有的还可以拿到分红收入,实现一块土地“2+N”收入。
农业本来就易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让扶贫产业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并且还有动力带动贫困户脱贫,政府的激励政策必不可少。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高度重视其发展,一系列专门针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各级政府为发展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尤其是重点培育扶持能带动贫困户的主体,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手”与贫困户的“小手”握得更紧密。
如,甘肃省早就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积极作用。2015年就提出,到2017年底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产业合作组织、每个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同时,保障人力物力优先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目前,全省贫困村实现合作社全覆盖。
为了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自我成长能力,资金支持是很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政策保障。陕西省西安市自2018年以来,全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金融扶贫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除了直接给资金支持外,针对各类主体融资难问题,不少地方出台贷款额度和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如,湖南省郴州市提出,对于能切实帮助扶贫对象发展,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增收脱贫合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允许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并予以相应贴息。
各种补贴政策,也让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受煎熬的主体感受到了温暖。2月24日,云南省出台十条措施加强产业就业扶贫,对带贫主体调运出省、出州(市)农产品,可按实际运费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对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村农产品的新型经营主体,可按收购价的一定比例实行价格补贴。福建省福州市提出当地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扶贫车间每吸纳一个贫困人口稳定就业3-6个月的,在省级财政补助每人1500元基础上,市级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补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致富带头人引领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作用,重庆市南川区还加大培育贫困农村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提供系统化培训。对起到带动效果的致富带头人,区政府将给予相关配套扶持政策。比如,优先解决基地产业发展中的道路、饮水、灌溉、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