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波 (湖北工程学院建筑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建筑类设计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以建筑设计为背景的相关设计专业(如室内设计、环艺设计等),早期,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为建筑学的二级学科,甚至有些高校把它们作为建筑学本科的一个专业方向,在硕士阶段才分为一个专业,但随着学科发展和建设需求,2011年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上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改革开放前,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以及相关建筑类设计专业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迎来爆发期,市场需求火爆,只要会CAD就能找到工作,该类专业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尤其是地方建筑院校竟相争办和扩招,其中建筑学从早期的老八校,到目前314所,在校本科生达10万余人,报考分数线也一直居高不下,如本校建筑学专业,2015年前其录取线要超过校分数线15分左右。然而随着城市化率的大幅提升,房地产开发开始降速,一般建筑类设计人才需求开始“饱和”,整个行业开始由“量”的扩张到“内涵”的提升,项目越来越重视“设计”,办学条件一般的地方建筑院校,学生就业开始走下坡路,报考志愿也急剧降温,如本校该类专业,近三年“踩”校线招生,其中2018年招生155人,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仅49%,且还有两个专业调剂招生32人,地方院校建筑类设计专业“路在何方”[1]?
建筑类设计专业属于“半工半文”综合性设计学科,其核心类设计课程无教材、理论课时少、专业跨度大,对教师要求高,既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又需要较强的项目宏观把控能力,更需要超强的面对面改图能力和沟通能力,再加上学生视野日益多元化,地方建筑院校一般设计教师很难让学生“服气”和满意。此外,有没有“学生公认”的学科建设带头人,有没有权威,决定了其办学是否有活力和凝聚力,而要做到这些,对于地方建筑院校任重而道远!
人才引进难。由于建筑类设计行业收入高,地方院校收入有限,难以吸引高水平设计人才从教,更尴尬的是,一些地方高校,为提升办学实力,人才引进博士化,但是建筑类设计专业,全国招收博士的高校很少,其培养周期长,中途放弃和结业的博士多,如2017年全国35个建筑学博士毕业,对于一般地方高校,引进博士很难。
职称晋升难。建筑类设计专业“非工非文”,设计方向学术成果不像其他工科有SCI、EI等论文发表,其学术论文多为案例,成果较难量化,引用率低,中文核心刊物很少,如建筑学专业,仅一本《建筑学报》核心刊物,发表文章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建筑类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很多设计教师“忙项目”,对纯论文无暇顾及,申请课题难结题,甚至知难而退,不愿意做枯燥的课题研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师资队伍职称晋升空间。
人才提拔难。地方本科院校,为保持院系教学团队稳定,专业领导干部更替相对于老牌院校要缓慢,再加上建筑类设计专业出权威研究成果较难,一些设计水平高、深受学生爱戴的权威老师受人才评价和提拔机制等原因制约,短期内难以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学科建设领军人。
设计虽然需要一些“悟性”、“兴趣”,但更需要勤奋、投入、执着,需要博览群书,具备较强的发散思维,需要反复画草图和自我否定、推敲。现状是很多学生受中学“灌输式”教学影响,较难适应错综复杂的开放式设计教学,喜欢单线思维,设计缺乏逻辑,害怕方案被否定,面对不合理的设计喜欢自我安慰。尤其是地方建筑院校,吸引高水平师资队伍较困难,修改方案能力强的“明星”老师少,再加上学生个人意识越来越强,获取相关信息渠道多元化,教师修改方案难以一一满足学生“口味”,设计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导致低年级学生设计基础训练不达标,对方案设计缺乏兴趣和激情,满足于低层次设计,而到了高年级,学生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做设计,对待设计越来越消极,逃课也越来越严重。如一二年级,“照着葫芦画瓢”做设计,或项目规模小,功能简单,较容易“拼凑”,学生热衷于图面表现,整个设计过程处于一种隐性的“亚健康”状态;而到了三四年级,随着课题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提高,这种“病态”则彻底暴露出来,学生不会分析问题,分不清课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功能体块整体性差,设计项目宏观把控能力弱,思维较为混乱[2]。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从当前全国高校师资队伍招聘看,人才引进基本博士化,但建筑类设计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中是很特殊的一个应用型专业,对教师动手改方案能力要求很高,人才引进应遵守其内在规律,建筑类设计专业除老八校以及特大城市院校较容易完成博士引进外,大多数地方建筑院校,人才引进难成为共识,全国每年博士毕业生很少,很多高校年复一年人才引进开“空头支票”。实际上,除少数重点建筑院校强调学术研究外,大多数地方建筑院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依旧是根本目的,对教师的第一要求依旧是超强的评图和面对面改图能力,一个具备快速出方案能力的硕士毕业生完全能胜任设计教学需求。因此,地方建筑院校人才引进需接地气,不能把博士学历作为门槛,引进方案能力强的硕士研究生才是根本出路。
优化职称晋升机制。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层面一直在倡导优化职称评定办法,如采取分科研型、教育型等,但建筑类设计教师职称晋升依旧困难和处于弱势地位,教师论文难发表。为解决这一难题,有些实力较强的高校认定一些较好的非核心专业刊物作为核心刊物,建筑学专指委在多年前也出台了一份这样的认定政策,建议各高校采纳实施,但大多数建筑高校并没有执行。尤其地方建筑院校,更应该采取特殊学科特殊对待,在专业内制定接地气的核心论文认证办法,解决职称晋升难的现实问题。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筑类设计专业,需要动手改方案能力强的学科领导和带头人,学科建设才能抓本质,抓设计能力培养主线,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但对于地方建筑院校,优秀设计人才毕竟属于少数,如何把他们推出来便成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如何用人、提拔人,应走“从上而下”与“从下而上”调研相结合的选拔用人机制,要多听往届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意见,把好选人用人关,把真正设计水平高的老师快速推出来,学科建设才有希望。
依托社会资源培养教师。建筑类设计专业是实际操作很强的学科,很多地方院系设计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缺乏设计院等工作经历,实际工程宏观把控能力不强,同时也不利于他们与地方设计院等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承接社会项目,扩大行业人脉圈子。因此,应建立定期选派设计教师到生产、城市管理单位锻炼学习的机制,并适度聘请一定比例校外高水平工程师兼职教学,弥补校内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使课堂更接地气。
依托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较全面,参与社会实践,接触更多实际问题,课堂与社会实践需要一体化和互补化,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社会实践更感兴趣、更充满敬畏感,学习动力更强,因此建筑类设计人才培养应依托社会资源,学生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参与社会实践,如大多老牌建筑院校把传统的半年生产实践安排在五年级上学期,但根据“地方院校往届毕业生专业学习回访”调查问卷(156份)发现[1],合计82.1%的往届毕业生认为应该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他们认为地方高校三、四年级正是设计学习的迷茫期,提前参与工程实践,更利于刺激和鞭策自己,增强专业学习的忧患意识。因此,对于地方建筑院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态,统筹安排课程模块,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能够胜任社会实践需求。
建筑类设计专业学习既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悟性”,又需要他们保持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设计“入门”较难,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成材率较低。原因何在,从“地方院校毕业实践反馈”调查问卷(192份)可以发现一些深层原因[1]——如填报志愿、凭兴趣报考的仅24%,68.7%的学生为父母帮忙或他们认为该行业好找工作,很多学生对学习较辛苦准备不足;从学生课余生活看,“7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晃一天、或者玩电脑”,而“课余时间认真做设计”的仅24%;从对大学学习最不满意的选项看,“在校看书太少,理论高度不足”占54%”。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阅读、学习时间、学习状态都存在较大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低年级设计课堂,重在激发兴趣。传统专业教学,大多从线型练习、构成设计、建筑识图、色彩训练、图面表达、小设计等入手,训练作业较枯燥和抽象,设计引导较“冷漠”,缺乏设计兴趣的学生,容易厌倦。因此,本文提出“体验式”教学方法,创造“真实”训练课题,如从建筑初步设计教学开始,少做模拟作业,加大实物教学、情景教学环节,尽可能地分空间、分类别、分主题、限定特殊场所等,让学生寻找空间设计的优缺点,并加以完善与表达,或者在特定空间场所,让学生重新整合小设计,并进行现场实体模型建构验证,通过感性认识寻找设计的不足和优点,诱导学生“感悟”设计,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多看书、多画草图、多做模型、多交流的良好设计习惯。同时,低年级应尽可能配备动手能力强、设计想法较多的教师,发挥传统“示范性改图”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设计畏难情绪。
中高年级设计课堂,重在交流探讨。课堂是交流讨论设计方案的地方,但很多地方院校,学生习惯课堂画图,看似认真,实则课下准备不足,不善于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解决方案存在的困惑或实际问题。“课内探讨、课下忙碌”才是应有的设计学习方法,传统设计教学要求课内设计学习(每周6~8节课)与课外学习时间比不应小于1:3,也就是每周6~8节设计课,课下至少应花18~24节课余时间做准备。如何保证课余学习时间,营造课堂“紧张感和饥饿感”是关键。根据“地方院校毕业实践反馈”调查问卷(192份)数据分析发现[1]——学生在校学习与设计院实习分别感觉“充实而忙碌”的比重,前者为16.7%,后者为72.4%;校内设计教学最应该改进的选项中,63%的学生选择“多聘请实践性强的工程师任教和多做真实课题”。因此,中高年级设计课堂应配备工程能力强的老师,设计课题应尽可能采用教师的实际项目,或者跟地方规划局、设计院等单位合作,寻求一些实际项目作为设计课题,如果实际运作有困难,也可以“真题假做”,并定期聘请甲方(或模拟甲方)、行业专家以及发改委、规划局、建委等城市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进行代表性成果答辩,把课堂打造成一个个技术评审专场,使设计课堂充满期待和紧张感,课上课下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提升学生汇报方案、沟通交流等能力,弥补校内设计教师工程项目掌控能力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从不同利益角度审视设计,激发他们的设计热情。
地方建筑院校,资金投入、人才招聘均处于弱势,随着商业地产开发的降温,其办学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挖掘内部潜力和借助外部资源,独辟蹊径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需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把高水平教师推向前沿,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同时借助地方各种社会平台和资源为师生服务,并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诱导学生感悟设计和激发学生设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