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集体资产促増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典型分析

2020-12-24 15:34卢博宇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黑龙江粮食 2020年7期
关键词:红光村民建设

卢博宇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通过对牡丹江市大湾村、依兰县哈蜚村等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典型案例发现,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其它地区要高。案例中的乡村在集体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分红、股金等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 发展非农产业

非农产业是除农业生产部门以外的产业部门。一般而言,给工业生产供给原料和初加工产品的生产产业被称为第一产业;对原料和初加工产品进行深加工的生产产业被称为第二产业;物流业与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

1.1 村庄概况

1.2 主要做法

农村党组织一直把人才作为发展的驱动力,注意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选拔能人担任农村党组织书记,强化农村党组织治理体系建设。近年来,大湾村党组织集中力量培养、选拔了一批年纪轻、受教育程度高、有开拓进取精神、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农业专家学者到村培训村干部,送村里年轻干部参加各种农业论坛与培训班,强化村干部队伍整体能力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发展。大湾村设立专职科研机构,通过参加各种线上线下招聘会、利用熟人关系和本村大学生回乡等方式,陆续在国内著名大专院校招聘高科技创新人才八十余人,给予高薪、住房等各类福利待遇。目前,已有数人走上了农村集体组织的管理岗位。至今,大湾村科研团队共完成各级自然科学课题二十多个。

1.3 主要成效

坚持走能人团体带动路径,充分利用排头兵效应。“农民收入高不高,着重看班子;集体经济强不强,着重看‘排头兵’”。集体经济的成长,首先要强化农村管理团队,利用能人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成长。农村基层组织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和集体经济组员会等形式加强了全村凝聚力,着重培育治理团队,持续巩固基层组织治理团队的整体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湾村基层自治组织抓住改革这一时机,兴办村内企业,激活了集体资产,促进集体经济走向繁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又将全村的所有企业组织整合成立了黑龙江大湾集团,再一次激发了集体资产活力,并从二十年积蓄的资金中拿出四千余万元发展新项目,先后引入高功率互感器、刨切机生产线和板材设备等,不断延伸产业生产加工链条。至今,村集体经济年效益达到三千二百万元,年利税十二万元。

2. 发展种植业

2.1 村庄概况

依兰县哈蜚村位于依兰县城东北9公里,距宏克力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由哈蜚屯和林丰屯组成。全村336户、1039人,其中贫困户158户、531人。全村耕地面积7841亩,其中水田1290亩。

2.2 主要作法

2.2.1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特色立村。

2009年,哈蜚村实施了灌站改扩建工程,可改造低产田3710亩,使全村水田面积扩大到5000亩。2010年,全面实现水田“四化”(育秧工厂化、水田方田化、全程机械化、渠道硬化),同时带动稻米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该村借助离依兰县城近的优势,依托无公害蔬菜协会,积极带领村民种菜致富。通过增加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面积,推广运用节水灌溉、盖膜栽培、控量施肥、生物控病等农业先进技术,打造出自己的绿色品牌,使亩产效益增加60%以上,菜农户增加纯收入5000元以上。

2.2.2 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实现宜居之村。

去年以来,哈蜚村着力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推进村内“一事一议”有序实施。一是将村内农田路全部砂石化,并且扩建综合活动室105平方米,建设了集农家书屋、计划生育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室,总建筑面积达到210平方米;二是做好 “控辍保学”工作,小学、初中学生辍学率不超过1%和3%;三是有线电视入户率、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计划生育率100%,养老保险覆盖率达70%。

墨西哥竹子的利用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其资源丰富且易于收获。在墨西哥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竹屋或竹制庇护所方便建造且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整体特性上优于木屋(图7)。然而,在15世纪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新的建筑施工技术随之而来,殖民地建筑不仅在墨西哥而且在所有美洲国家大量使用。尽管竹子已经使用了数千年,但欧洲征服者认为竹材是次要材料或穷人的材料,而是采用其他建筑材料建设殖民地的基础设施。但是,土著居民仍然保持着利用竹子的传统。墨西哥竹利用发展的停滞与过去500年来欧洲人对土著居民的社会压制直接相关。

2.2.3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设施强村。

哈蜚村确定为省级新农村试点村以来,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帮扶帮建单位凝心聚力,实现了真帮实扶。通过县政府整合资金投入466万元,各帮建单位投资403万元,使哈蜚村以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道路硬化1.9万平方米,实现村内街道全部硬地化,配套建设了水泥板、路边沟1.2万延长米,统一修建水泥板入户过桥,搭建环保厕所236个,路边两侧安装水泥栅栏1480米,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3000平方米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材10套,篮球、排球场地各一处,娱乐设施建设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植护村林樟子松5500棵,银中杨2500棵,村委会院内栽植了红玫瑰和云杉,农户自发搞好庭院绿化,在房前屋后栽种花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安装路灯5 0盏,其中太阳能路灯30盏,电能路灯20盏,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实施泥草房改造整村推进工程,县政府为调动哈蜚村民泥草房改造积极性,出台了泥草房改造每平方米财政补贴200元的扶持政策。2009年,共改造泥草房45所,总面积3870平方米。新建的节能新式民房极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

2.2.4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文明新村。

哈蜚村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试点村以来,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农家大院内建立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棋牌、录放机、远程教育设备等,新增健身器材10套。举办各类科技文化培训班,几年来培训人员达180人次,还定期开展送文化、科技、法律下乡活动。农民文艺宣传队利用农闲季节和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在农家大院内演出扭秧歌、跳健身操等节目,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全村80%的农户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40%的农户成为“十星级文明户”,50%的农户成为“文明信用户”。

2.2.5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民主治村。

哈蜚村党支部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广泛动员。通过典型对照,挨家挨户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二是示范带动。党员、村干部带头,率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示范引领农民积极参与。三是帮建结对。党员、干部、富户分别与贫困户、没车户结成一帮一对子,帮助他们出车、出人共同完成任务。这些工作树立起村干部的威信和榜样,增强了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3 主要成效

昔日的哈蜚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有近一半的人口处于温饱线上。虽然离县城只有9公里,但由于地处松花江边和倭肯哈达山脚下的特殊地理位置,交通闭塞。村民的居住条件较差,家家户户柴草垛相连,畜禽散养散放,村屯环境脏、乱、差。在近两年的农村集体资产发展过程中,经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哈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村内道路和通村公路全部硬化,配套修建了路边沟,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改造泥草房44座,全村绿化率达到100%,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空前增强,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使村民返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 发展乡村旅游

3.1 村庄概况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当奈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核心区。全村面积10万亩,其中,水域面积3.8万亩。当奈湿地是目前已知的亚洲仅有的两块原生湿地之一,具有面积大、发育成熟、湿地类型齐全、原生湿地的环境和状态保存完整等突出特点,而且当地民风淳朴,有悠久的湿地文化,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知名景区,村集体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科学开发、立体建设,在几年时间里把湿地建成了杜尔伯特民族风情游的黄金景点、国家3A级旅游景点,并被评为我省西部地区旅游精品线路。

3.2 主要作法

一是科学规划,提升湿地景点品位。高标准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前提。建设前,村集体邀请中科院专家组先后5次对当奈湿地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和设计,省、市、县领导也先后多次到湿地考察、指导,形成了《当奈湿地建设规划》,并纳入《大庆市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正式将当奈湿地确定为当奈人居生态村旅游景点。同时通过组织省内外旅行社和新闻媒体推荐会等形式,提高了当奈湿地的知名度。二是外引外联,提升湿地风光游吸引力。项目是湿地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命,项目有多好,知名度就有多高。建设之初,村集体积极借鉴南方旅游成功经验,确定了竹排、观鹤、赏荷等旅游项目,并与武夷山签订了长年竹排供货协议,在我省首次引进了武夷山竹排。随着武夷山竹排从九曲十八弯漂流到美丽的当奈湿地,景区吸引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当年接待游客突破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三是完善设施,提升湿地旅游知名度。坚持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保护性开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了“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推动了湿地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先后铺装、扩宽改建11.2公里旅游专线,完成了1.5公里黑色路面,构筑了景区内外循环网络。通过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完成了湖心亭、码头、游客中心、苇海长廊、停车场、景区广场、水冲式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湿地鸟园、购物休闲长廊、鸟类表演场、标志性建筑等基础设施,发展成为全县的龙头景点。竹排漂流、轻舟戏水、赏荷观鹤、长廊抚苇、倚亭垂钓等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项目,湿地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

3.3 主要成效

3.3.1 两大产业迅猛发展。当奈村域经济主要以畜牧和旅游为主导产业。畜牧业主要以奶牛养殖为主。全村奶牛存栏1560头,年交售商品奶3504吨,奶资收入856万元。以生态湿地为特色的旅游业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村集体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多方筹资,实施了当奈湿地景区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完成了百米购物长廊、千米栈道、万亩鸟园等标志性建筑。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400万元,转移劳动力三百余人。

3.3.2 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几年来,村集体按照“六化”要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村容村貌,村内主要路段实施绿化美化,通村、通屯路实现了全硬化,部分巷道也已达到红砖硬化标准。村民住房砖瓦化率达35%,自来水入户率达5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安装路灯,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共有抗旱大井15眼,小井400眼,小型农机具400台套,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3.3.3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当奈村共有湿地面积近8万亩,其中,苇塘面积4.5万亩,草原面积4500亩。村集体坚持保护性利用的原则,强力推行禁牧政策,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使湿地保护始终处于原生态状态,为有效保护扎龙湿地成为国内保持原始面貌最为完整的湿地做出了贡献。

4. 发展城中村

4.1 村庄概况

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地处哈尔滨市市区内东北方向,是典型的城市内村庄。耕地面积133.33公顷、工业用地面积84公顷,全村共有农户246户,总人口798人。村集体经营企业共十家,其中两家为高新企业。农村集体资产年收入六亿元,提供工作岗位1400个,走出了一条“以工为主、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多次被省、市确立为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4.2 主要作法

一是坚持改革奋进,发展村办工业,壮大集体经济。由于地处城市边缘,红光村可耕种土地少,不适合发展大田种植,多年来一直坚持多种经营,努力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到创办养鸡场、养猪场、奶牛场,直至兴办加工型小工厂,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七十年代,就有村民为城里工厂打工,并尝试性组建了锅炉铆焊等村办“小作坊”,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农副产品,到村办小工业的跨越;八、九十年代,红光村改革奋进,大力发展村办工业,打造出红光牌锅炉品牌,村办集体企业发展成为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公司。通过广聘人才,多积累少分配,进行技术改造,扩厂房换设备,靠科技兴企,完成了锅炉制造资质由E级到A 级的连续升级,通过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确立了东北地区工业锅炉制造行业的龙头地位,实现了由传统加工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制造型企业的跨越。近年来,红光村本着“技术改造、产业配套”的原则,抓住节能减排的机遇,引进了风力塔架制造项目,成功进入新能源领域,实现了由多元发展向产业优化、逐步转型的跨越。共获得国家和省、市荣誉178项。国家农业农村部对红光村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授予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在山同志“2009年全国十大杰出村官”的殊荣。二是坚持共同富裕,和谐发展。2003年,红光村进行了集体资产权属改革,全体村民参股,凡是在村集体工作的村民,无论是在岗、退休,人人量化股份,每年村民都能得到少则几千多则过万元的股份分红。村集体投资四百余万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五险”。现在全村农民不但享有股份分红,还享受国企工人的退休待遇。在上世纪末期,村集体就在全省率先建起4栋281户6层农民住宅楼,每对已婚村民都分得一套“四全”的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今年,红光村正在筹备兴建农民新居别墅区工程,并对住宅老区进行增扩建和景观化改造,建成后人均居住面积将突破50平方米。多年来,红光村累计投资200多万元,连续举办47届村民在校子女学习成绩汇报会和系列主题活动,报销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全部学杂费,并设多种奖项,鼓励村民子女努力学习、培养人才。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现金奖励。对于回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报销大学学费。红光村在“发展生产富村民”的同时,安置了邻村农民、老区农民子弟和下岗人员800多人进入村办工厂就业,并统一办理了“五险”,从根本上改善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水平。现在,村民都以自己是红光人而骄傲,红光村的发展已形成安居乐业、回报社会、共创未来的良好局面。三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红光村十分注重发挥党组织作用。全体党员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当好群众的表率。每年召开三至五次村民大会、成果发布会和恳谈会,及时向村民公开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干部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切实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理财。从1956年合作化到现在,集体账目一页不少。红光村一直推行财务人员民主选举,对村干部警钟长鸣、提示别做错事,让全体村民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生产和工作上,上下一股劲,勤俭办事业。由于充分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从根本上避免了高速发展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为加快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4.3 主要成效

红光村现在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红光村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努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以发展生产为第一要务,大力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强工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重点建设风电设备工业园区、年产5000吨大容量节能环保锅炉、农民新居、老年公寓、景观生态农业和旅游开发等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把红光村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全省排头”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同时,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持安定和谐局面,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红光村民建设
发红光的蔬菜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尊严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