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作为粮食主产区,哈尔滨市的粮食生产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维护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十三五”以来,哈尔滨市粮食产量连续稳定24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16.3%。粮食产量的稳定,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粮食商品量占总产量的85%,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从统计情况看,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占全省的13.2%;粮食面积稳定在2850万亩以上,占全省的13.7%;玉米面积由高到低,2019年达到1657.3万亩,比2015年减少206.4万亩;水稻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876.8万亩;大豆由低到高,2019年达到367万亩,比2015年增加240.7万亩。以绿色有机食用玉米、水稻、杂粮杂豆为重点,扩大绿色有机种植规模,2019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043万亩。粮食面积变化的原因主要受市场供求、价格、收益变化和惠农政策补贴引导。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为确保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哈尔滨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为确保哈尔滨市粮食产量,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粮食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上,主要采取了十项措施:
一是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全市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85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稳定在1650万亩以上,水稻稳定在850万亩以上,大豆达到300万亩以上。2020年,水稻、玉米两大高产作物面积达到2594.9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86.6%。
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落实省级互联网基地246个,面积达到59万亩。开展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全市智能化浸种催芽面积达到287万亩。重点推广玉米大垄双行、通透密植栽培、大豆综合高产栽培、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钵育摆栽侧深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马铃薯标准化栽培等八大技术,年应用面积达到6000多万亩次。
三是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继续巩固完善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合作社承载能力;提高农机装备和大机械作业水平,推行“三三”轮耕制度,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机械化栽培、联合收获等农机化技术,使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2019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48.9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32.7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4万台,配套农具42.25万台(套);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到275个。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95%。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完成“两区”划定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了“两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哈尔滨市完成2018年及以前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30.68万亩。积极推进了五常国家级和道外、呼兰等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落实打造了省级互联网基地246个。新建续建木兰香磨山、巴彦港、通河东部和二甲沟等大中型灌区17处,新建续建提水泵站34座。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受增产、丰收的影响,金融部门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金的投放,同时农民种粮也舍得投入,投入资金不断增加。2015-2019年全市粮食生产投入资金稳定在110亿元以上,金融部门支农资金贷款稳定在80亿元以上。
六是严格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实行的地力补贴、农机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年发放各项补贴资金40亿元以上。
七是推进绿色生产发展。制定下发了农业“三减”工作方案和黑土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和五常、宾县、巴彦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开展了喷头体更换、农药包装物回收活动和绿色统防统治。2019年全市落实农业“三减”示范面积453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6 0 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600万亩以上;落实轮作休耕试点54.7万亩;开展绿色统防统治960万亩。
八是创新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800万亩,2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50万亩。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5232个。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方正、巴彦、五常、双城等4个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县试点工作。
九是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旱情监测网络、干旱预警和抗旱水源调度系统建设。继续实施植物保护工程,构建“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加强实时调度,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农作物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等工作,开展农业气象跟踪和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建设,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保障能力。
十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市委成立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及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负责指挥、靠前上阵,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指导和督导农业生产,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始终工作战斗在第一线。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农业“三减”行动方案(2016-2020年)》、《全市备春耕生产工作意见》、《全市备春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和《全市“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政策意见,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发展。
虽然哈尔滨市粮食实现了连续丰收稳产,但是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六大方面:
一是耕地质量没有根本扭转。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减少到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建国初期的7—11%下降到2015年的3%左右,近年来虽有所提高,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少部分地块耕地犁底层仅为10—15厘米;全市中低产田达耕地总数的21%。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哈尔滨市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滞后,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中小型水库比例较多,内河河道变浅,2018-2019年哈尔滨市多条河流出现暴雨出槽现象,造成周边农田受淹;农田排水设施不畅,特别是水田很大一部分无排水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小。近年来由于地下水超采,致使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三是小农户农机装备差。近年来我省重点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而小农户购买力不足,大部分小农户生产仍然使用小型拖拉机,生产标准不高。
四是农家肥投入不足。目前哈尔滨市粮食增产方式仍是靠投入化肥为主,虽投入有所下降,但全市年投放化肥仍接近90万吨,农家肥施用面积仅为150万亩。
五是作物种植品种单一。哈尔滨市的粮食种植品种呈单一化方向发展。80年代哈尔滨市主要粮食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梁和水稻,统称为“六大作物”,其中玉米、大豆和水稻面积合计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2.1%。9 0 年代后高粱、小麦和谷子种植面积迅速减少,主要作物变为玉米、大豆和水稻“三大作物”。三大作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例高达97%。大面积连片单一种植虽然有利于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但也给粮食生产发展带来了很多潜在问题。
六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哈尔滨市农民接受在校教育时间约在7、8年左右,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乡务农人员多为“老、少、妇、弱”,致使科技成果转化难,先进技术推广普及难,粮食产量继续提高难。
(一)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一要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状况档案,完善耕地地力与污染监测,依法保护耕地质量;二要加大耕地培肥力度,逐步恢复和提升耕地土壤肥力,进一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鼓励和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条件的地方要实施秋施肥,亩施有机肥2立方米以上;三要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面积;四要积极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五要集中力量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进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哈尔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为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造有力条件。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强农田水利化建设。推进通河二甲沟、依兰丹青河等工程建设;加快对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新建一批抽水站和拦河坝,保证最大限度地截蓄春季“桃花水”和有效降水;适时对现有各类小型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和除险加固,增加蓄水能力。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对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控制能力和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加强农机化建设。巩固完善提高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机具配套,提高合作社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机装备和大机械作业水平;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机械化栽培、联合收获等农机化技术。
(三)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稳定粮食面积,全市保持在2850万亩以上,特别是稳定玉米面积。哈尔滨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生产带的核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了确保全市粮食稳定增产,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要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的有机结合,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二是全面实施模式化栽培,重点推广玉米大垄密植通透等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工厂化浸种催芽、大棚育秧、钵体育苗机械摆栽等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大(小)垄密植栽培技术,采用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精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机农艺有机结合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三是大力推广旱田坐滤水种,实现一次播种夺全苗;积极推广喷灌、膜下滴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四要加快互联网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三减”行动;五是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多层次、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加强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强气象基础建设,增强气象预测预报预警和防雹增雨能力;二要加强堤防建设,有效防洪旱涝灾害;三要加强林业建设,增强防沙治沙、减少水土流失的能力;四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现代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服务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防治指导覆盖率;要科学制定防控预案,提高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重大病虫草鼠害不暴发、不成灾,重大疫情被封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要搞好检疫性病虫害阻击带建设,力争把重大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五要加强农业航空作业能力建设,努力加快哈尔滨市农业航化建设进程。
(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二是实施“村村大学生”工程,定向培养农村急需、文化素质较高、留得住的农村大学生;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各地都要建立一所专业设置合理、教学手段先进、功能设施完备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增加种田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七)推进规模化经营。采取培育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业乡村等形式,实施连片经营,加快规模化创建步伐。加大土地流转推进力度,努力培育一批粮食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大户,规模经营1万亩以上的农机作业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企业。充分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作用,以农机化带动标准化和规模化,把农民的分散土地连起来,发展土地连片种植,建设一批千亩片、万亩片,有条件的可发展3-5万亩示范片。生产经营做到集中连片,实行统一整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防统治、统一收获、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规模经营标准化运作,提高技术到位率和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