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运书
1988年4月,党中央决定海南建省,从此海南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在这30余年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已形成以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为支柱,其他产业均衡发展的格局。特别是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为海南经济特别是海南品牌农业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与全国其他自贸区相比,海南自由贸易港拥有广大农村,80%的土地、60%以上的户籍人口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占20%以上比重,这决定了农村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参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是必须着力做优做强的主导产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薄弱的基础也在农村。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解决目前60%左右的农村人口就业是一项大工程。这600多万农村人口,在二、三产业发展乏力、难以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如果不搞农业,这600多万农村人口又能做什么?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振兴乡村经济,是海南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海南必须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引领,不断调优农产品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同时,海南农业以国内、国际双市场为导向,将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与“品牌农业”为基础,生产各类品种繁多、高产量、更高质量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食品、农产品,创造“名、特、优”品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
海南,中国第二大岛屿,美丽富饶之地。由于地处热带,有着比大陆优势明显的季节差,孕育了国内热带特色独一无二的芒果、荔枝、菠萝、槟榔及反季节蔬菜等产业,成就了我国“菜篮子”和“果盘子”的美誉。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海南农业有其很大的比较优势。一是种业优势。规划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和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以及种业国际贸易中心和南繁科技城,有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地区的种业贸易。二是热带农业技术优势。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助推下,高标准创建了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热带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琼海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积极推动琼台农业合作交流,推进热带农业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三是生态资源优势。海南具有保障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的独有资源,是全国热带作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能够培育成发展新优势,真正打造好热带特色农业王牌。为了实现品牌兴农,做大品牌,扩大规模,要打破市县区域分割,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
海南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原生资源优势,推进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培育和打造了三亚芒果、琼中绿橙、文昌椰子、澄迈福橙、兴隆咖啡、万宁东山羊等一批“乡土”区域知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弘扬传统农耕文明,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海南,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热量条件好,光照充足。在社会条件方面,国家政策扶持,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适合全岛发展热带现代化农业、品牌化农业,海南各级政府、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及农民,对海南品牌农业建设积极性高涨,也不断地推进和维护不同特色的农业品牌。但在品牌农业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发展品牌农业是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关键一招。海南省围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品牌创建与培育力度,积极引导产品注册并依法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以及地理标志商标,“热带”使海南农业在全国具有了鲜明的特色,目前经农业农村部登记保护的海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已达34个。虽然海南的地理性农产品品牌逐年增加,但真正培育出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得响、有竞争力的热带特色农业王牌还不多。
海南各县市在品牌农业建设中不断进行有益探索,也创造了具有本县市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乐东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组成搭档,推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合作帮扶模式,大力发展蜜瓜、火龙果、毛豆、金菠萝、养殖产业加全域旅游的“5+1”产业平台,同时多样发展金钱树、南繁育制种、沃柑等产业,一大批特色农业品牌崛起,成为乐东农民增收主力军。但从全省来看,在品牌农业建设中,未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未讲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故事;对海南品牌农业营销、宣传力度不够不强,未进行高质量的专题宣传和推介活动;海南各县市独自为战,缺乏协同合作,未真正培育出几个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得响、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同时,品牌农业建设中,缺乏与工业、旅游业等产业深度合作,未拓宽品牌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影响了农业品牌推广、乡村振兴、农民收入的提高。
海南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42.5%。与其他地区相类似,海南农业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传统的海南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关键时刻。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转”?那就是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
海南农业转型升级,建设海南农业品牌和王牌,必须提高海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而海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不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60%,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而提高海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特别需要依靠大量的现代高层次热带农业科技人才。目前,海南热带农业专门人才方面,一是技术人员稀少,且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更新缓慢。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大部分工作于农村,有的仅靠传统经验指导农业生产,他们技术固化,知识老化,对新技术、新品种了解掌握不够,专业素质跟不上品牌农业建设发展步伐。二是农业专业结构不合理。初步统计,海南省种植业专业人才占比接近60%,而海洋生物、畜牧业、营销、农经等占比较少,这些科技人员专业素养很难适应海南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特别是农业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品牌农业建设人才结构明显失衡。
海南全岛要建设自由贸易港,作为优质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海南农业,必须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才能为海南品牌农业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但从近年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看:一是出口量小,金额少。海南农产品出口额每年不到1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不到1%。二是农产品出口“王牌”产品不多,品牌不响,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多农产品的出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出口市场不稳定,出口渠道单一。海南农产品出口品种单调,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不多,缺乏实力强劲、出口渠道多元、深加工程度高、带动面广的外贸型龙头企业。三是国际营销力度不够,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国际营销人才储备不足。在国际贸易营销中,因国际营销人才不足,出口企业未充分利用海南的优良生态环境,未深挖海南农产品的最好“卖点”和最大“品牌”,这就导致了海南农产品这一优质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四是因交通运输、时效性、保鲜等问题,导致交易成本高,抑制了海南优质农产品出口,大大削减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作物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海南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海南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作为海南重点培育打造的“十二大产业”之一,努力克服生产规模小、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品牌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积极致力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加快发展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要围绕以品种调优、品质提升、品牌引领为重点,立足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强与中国热科院合作,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转变。在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作物、热带花卉、海洋渔业和现代畜牧业等方面,规划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效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海南农业品牌,建设精品标准示范园,让特色优质品种总产值明显提升,促进农作物优质品种和水产良种覆盖率明显扩展。
绿色,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品牌农业建设,要融入绿色生产方式,着重特色与生态两个要素,而生态循环农业是海南农业生态安全的根本所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为打造海南绿色农业“王牌”夯实基础。
近年来,在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下,海南谋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作为海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构建海南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并且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共同推进海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建设合作备忘录,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创新农业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循环、综合利用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海南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把海南打造成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海南省要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拓宽农业产业体系,大幅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海南休闲农业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了如琼海龙寿洋、保亭三道镇、三亚水稻农业公园等一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全省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企业近500家,年接待游客2 0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近200亿元。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充分依托稀缺的热带农业资源,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多种业态发展融合并在全省“开枝散叶”,拓宽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海南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牢记“科技兴农,品牌立农”宗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共同打响绿色优质安全、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海南农产品品牌,引导农民改种特色高效农产品,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海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按照“一区五园”模式发展。“一区”即海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五园”即海南省农高区海口园、三亚园、儋州园、文昌园、陵水园,海口园依托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旅融合为特色;三亚园依托三亚南繁基地(南繁科技城),以南繁育制种为特色;儋州园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热带作物研究、成果转化和示范为特色;文昌园依托会文冯家湾一带,以海洋水产种苗繁育为特色;陵水园依托海南陵水国家农业科技园,以综合设施农业为特色。各园区要建设好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品牌。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作为海南省委省政府排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十二大产业”之首,将这一产业打造成真正的富农产业、“王牌”产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业科技人才是强农惠农富农的根本因素之一。海南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构建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完善人才使用、服务、评价、考核制度,优化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促进热带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发展优化壮大,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发挥重要作用。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海南农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海南农业品牌不光要在全国叫得响,更要在全球崭露头角。“椰子汁”、“福寿鱼片”等产品的崛起之路,正是海南农业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缩影。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技术上持续加大投入,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要形成“金字招牌”,还需要知识产权的立体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一定要地标化,要有自己核心的东西。
同时,还要完善基地机制体系建设,推进出口农产品转型。海南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持续加大检、政、企三方合作力度,采取基地考核、监管等方式促进基地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变。对此,海南要强化支持建设措施,包括简化备案注册程序、优化对外推荐注册、便利出口检验放行、推动境外通关便利、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协调政策经费支持、促进产业增效升级、创新监管机制等方式。
在打造农业品牌方面,要落实便利出口措施,海南要着力“三个结合”:结合质量共治、结合扶优扶强扶诚信、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落实,保障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八大区域化管理体系。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现“品种全覆盖、产业全链条、资源全共享”,推动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出口出岛不断扩大,以此带动“三农”高质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