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新冠肺炎防控的几点做法

2020-12-24 13:49赵玉勤朱文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3期
关键词:传染源口罩消毒

赵玉勤,朱文章

(湖北省孝感市95857部队医院,湖北 孝感 432124)

0 引言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2019-CoV)感染患者多例,随后疫情迅速蔓延扩散,湖北省其它县市及全国其他地区、境外也相继迅速发现了此类病例,增长速度极快。目前全国感染确诊人数直逼近80000余例,重症患者已超过10000例,死亡病例已超过2000余人,可见其传染性极强,传播性极快,危害性极大。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名为新冠肺炎(NCP),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作为传染病,防控方法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我们作为基层卫生单位,临近武汉重灾区,对于这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在这近四十天里,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本单位达到了0感染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大限度控制疫情扩散,我们作为基层单位,主要做法如下。

1 控制传染源

新冠肺炎传染源早期是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主要是武汉华南市场),目前所见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者。现在已经查明患者的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基于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个别有24天的报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显示潜伏期患者有传播的证据。所以目前新冠肺炎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者、潜伏期患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治愈患者有无传染性尚无定论。为控制传染源,主要做法:

1.1 坚持体温监测,每天每人至少2次,只要有发热(超过37.3oC)症状的病人都先隔离观察,再做胸部CT(查有无肺部改变),核酸检测等检查确诊,无法确诊者必须密切关注。

1.2 强制隔离患者,尽早安排隔离治疗,同时复查与其密切接触者。所有患者(包括潜伏期患者)必须正确佩戴好口罩,并及时更换,防止呼吸飞沫飞溅;患者衣物等所属用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让传染源不易随意扩张。

1.3 医疗卫生单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积极创造住院隔离条件,及时收治并隔离患者;目前我国尚无特效药物,可以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有效氧疗措施;抗病毒、预防感染(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特别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都可以取得明显疗效。

1.4 寻根查源,刨根问底,切实弄清密切接触者,切实关注密切接触者,就地隔离,控制其活动范围和接触有限人员,定时监测其体温和关注其他症状。

1.5 全民实行居家隔离,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出活动机会。一旦有呼吸道症状(发热、乏力、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腹泻等),应该立即专车接送至医院就诊,(有消化道症状也要小心,因为有个别患者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及时强制隔离治疗。

1.6 封城、封路、封小区等网格化管理方法,要讲究突然性,防止信息外露,尽量减少传染源(一般是潜伏期患者)外流(封城是一件关系到限制上千万人活动的大事,只有达到一定的危险程度,经过究讨评估报批,这些都需要时间,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做到完全保密,这个标准很难实现),减少传染源活动的范围。

1.7 对进入单位、小区或入户的物品都应该消毒(可以用含氯消毒液或酒精),公共场所、房间、办公用品、公共物品都应该消毒。也可采取中药、艾绒熏蒸和悬挂香囊对居室空气消毒(是否有效,尚无定论,但中医认为是有效的)。房间每天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可以消灭其潜在的传染。

1.8 解除隔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体温恢复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吸收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

1.9 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居委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隔离,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1.10 个人应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若出现疑似症状,如发热、乏力、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腹泻,要及时到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咳嗽、喷嚏时,要用纸巾、衣物遮挡口鼻,不随地吐痰。

2 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已经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传染病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粪-口)等传播途径。其表现为:一是直接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二是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三是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针对其特点,主要做法:

2.1 健康人群均正确使用好口罩,并及时更换,勤洗手(七步洗手法)、多饮水、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个人应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取消旅游、探亲等计划,尽量在家中休息,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和人群密集场所停留。

2.2 单位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减少集中开会,控制开会时间,建议开网络会议;如必须接触,应保持在1米以上的距离,尽力缩短在公共场所停留的时间,尽量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者,接待外来人员双方必须佩带口罩。

2.3 疫情重点地区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人员的流动。对外来人员要认真询问严格盘查其近期使用的交通工具及活动路线、检测体温等状况,并做好登记,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限制其活动,等待领导指示。

2.4 服务人员、安保人员、清洁人员、干部工作时必须佩口罩,带手套(必要时可穿正确带防护服、隔离衣、防护镜、面罩、防护靴等防护物品),并与人保持安全距离,工作结束后必须洗手消毒。

2.5 工作期间在传递纸质文件、文件夹及其它物品前后均需洗手,传阅文件时必须佩戴口罩,并与人保持安全距离。

2.6 个人正确选择口罩(医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不要选择纸质口罩、棉布口罩、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正确使用口罩和佩带的时机和场合。摘口罩前后要洗手,废弃口罩(防护用品)要先消毒,再实行无害化处理,并适时对垃圾筒、垃圾场也要严格有效地消毒。

采取以上积极有效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

3 保护易感人群

新冠肺炎病毒与SARS-CoV和MERSr-CoV虽然同属冠状病毒,但它们的基因特征有明显区别,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型冠状病毒,对所有的人群普遍易感。根据对其特点,主要做法:

3.1 建议个人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适度活动,保证身体状况良好。调整好作息时间,避免过度、过量运动,造成身体免疫功能下降。

3.2 正确对待疫情,调整和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调整好饮食,居家隔离,外出时必须防护严密。

3.3 分餐进食,分时段进食;餐厅每日消毒1 次,餐桌椅使用前后必须进行消毒;操作间清洁干燥;严禁生熟混用,避免肉类生食;建议营养配餐,清淡为主。

3.4 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认真正确的佩戴口罩,有必要时还要佩戴眼罩。与患者或存在潜在风险的直接接触者应该具备二级防护。

3.5 可采取中药、艾绒熏蒸和悬挂香囊对居室空气消毒。也可以用2-5‰的含氯消毒剂或75%乙醇(注意防火)消毒。

3.6 勤洗手,时刻注意手卫生:在咳嗽打喷嚏后;接触外人或护理患者前后;准备食物前中后,用餐前;上厕所后;接触动物,处理垃圾后;户外运动后等情形时必须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勤洗澡、洗衣;勤凉晒被褥。

3.7 洗手后佩带一次性医用口罩,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首先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座机电话每日75%酒精擦拭两次,使用频繁可增加到四次。

3.8 注意室内通风,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得少于30分钟。每日须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部位进行消毒,无人房间可以用紫外线消毒。

3.9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预防和治疗上都有它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病人观察治疗的深入,在总结分析全国各地中医诊疗方案、梳理筛选各地中医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基础上,在医学观察期推荐使用中成药,如“莲花清瘟”;临床治疗期推荐了通用方剂“清肺排毒汤”。

4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1 各单位片区要有应急预案和配套的应急能力和人员装备,做好人员科学分工明确,各施其责,有备用方案,有最坏情形下的预案。

4.2 疫情开始防疫物资短缺,拓展物资采购渠道,要及时采购防疫物资,这是预防手段中的重中之重。

4.3 加强本单位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演练,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演练,拉程序,讲流程,从而提高整体防护能力。

从以上的措施中不难看出,不管是患者(潜伏期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还是健康的人群,都应该正确佩戴口罩;尽量少外出活动,居家隔离;它不仅有效地限制了病毒的传播范围、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还能极大程度地保护易感人群。让我们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遵从党中央统一号令,遵循新冠肺炎病毒传播规律,请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医护工作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保卫战。

猜你喜欢
传染源口罩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消毒攻略大派送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消毒,大头有话说
雾霾口罩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