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亮新
通常情况下,为使企业财务指标好看一些,一是让企业的主营业务变得十分突出;二是保持利润、收入、资产同步增长态势;三是考虑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保持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性。
在实际造假过程中,企业设定年度目标利润金额,计算出当年需要虚增利润额,再根据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反算出需要虚增收入的金额,然后根据毛利率计算出虚增生产成本的金额,进而推导出虚假采购的金额;接着通过虚增资产方式消化虚假毛利占用的资金;最后将造假金额分解到每个月份。
1.虚假销售、虚增利润。有些企业没有真实的销售行为,通过关联企业虚构经济业务等方式,虚增银行存款、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等,同时也在交易数量、交易价格等方面做手脚。
2.人为调节利润。有些同时拥有多家不同控股子公司且经营同一业务的企业,通过不同控股比例的子公司之间分配订单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如果企业想增加利润,则将订单全部或部分交由控股比例高的子公司生产;反之则是将订单大部分交由控股比例低的子公司生产。
3.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企业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一方面该类交易无须披露,另一方面子公司的销售可确认实现。由此,子公司的收益可确认为当期合并报表利润,而企业的固定资产虽定价过高,但因其折旧分多年计提,因而当期利润增加因素远高于因折旧增加而导致的利润减少因素。
4.变更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有些企业销售的不是单产品,而是销售整个系统,需要实施、安装与服务,销售过程持续时间长,因而收入并非一次实现。特别是对于跨年度实现的销售,需要在年度间分配利润。企业根据销售的不同阶段划分收入实现比率,从而影响当期盈利。
5.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比如销售折扣,企业有时将其列为单一项目,有时将其归入销售费用。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波动。
6.变通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销售费用或是将广告费用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该类政策的变化,对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对于使用控股股东品牌的企业,一种情况是控股股东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企业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股东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企业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
7.利息费用资本化。企业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资金较为充裕,因此控股股东占用企业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占用的资金,有的企业不收取资金占用费;对于收取资金占用费的企业,其收取的费用比率又有区别。如果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资金占用费巨大,则收取的利息费用对当期利润影响巨大。
8.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作弊。目前一部分企业执行地方财政返还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企业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亦即于实际收到所得税返还款时确认收益。如确认政策有变动,或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则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存在较大弹性。
9.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规避增值税。对于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如果上游环节免交增值税,但其免交的增值税额仍可作为下游环节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则企业可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而且对于免交增值税的企业,其被抵扣的进项税额将直接减低成本,提高利润。。
10.资产溢价转让,提高当期收益。对于控股股东实力雄厚的企业,控股股东对其支持的主要手段便是溢价收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等。
11.调节股权投资比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于持有股权比率20%以下的子公司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持有股权比率20%以上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子公司的收益必须在分红时才能体现为母公司的收益,而同样子公司的亏损也不会反映在当期母公司的会计报表中。而采用收益法核算的子公司收益,一般在当期按母公司持有的股权比率确认为当期的损益。因此对于连年亏损的子公司,企业一般将其股权减持至19%,以暂时隐藏该项亏损;而对于盈利状况较好的子公司,如股权比率在20%以下,企业一般会寻求提高股权比率至20%以上。
12.折旧和摊销年限自我“调节”。企业在收购股权过程中会形成股权投资差额的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对于借方余额,一般是溢价收购所形成,会计准则要求在10年内摊销完;对于贷方余额,一般是折价收购所形成的,要求在10年以上期间内摊销完。由此在确定摊销年限方面,企业拥有一定调节余地。
13.控制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在实施当年因允许追溯调整,从而给企业机会将各类损失在以前各年度体现,因而只影响到当期股东权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而对当期利润没有太大影响。此外在准备提取和冲回方面,企业有很大的自我调节余地。
1.观察公司的营业利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用营业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比率进行趋势分析,如果比率在不断加大,则可判断公司可能存在问题。这个比率也可与同行业比较,如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差太大,也应引起警觉。
2.观测销售收入与营业利润的关系。观测是否存在销售收入与营业利润大幅上升,同时存货大幅上升,存货周转率下降的现象,如存在这种现象,则可能存在虚构销售或少转成本的可能。
3.观测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销售收人的关系。通常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销售收人存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比率关系,且在同行业中这个比率较接近,如该比率波动太大或偏离行业水平太远,则公司的销售收人可能有问题。
4.结合公司投资项目分析对外负债与财务费用的关系。如公司对外负债很高,但财务费用少,在建工程金额不大,则可能存在通过滥用利息资本化操控利润嫌疑。
5.关注无形资产。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只将取得时发生的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对于开发过程中的材料费、人工费等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如果会计报表显示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增加过多,则可能存在费用资本化嫌疑。
6.分析公司业绩与行业水平的关系。如果公司业绩与行业水平偏离太大,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频繁,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经常变动,经常出现会计差错更正,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变动较大等,则对其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需提高警惕。
7.分析子公司在做企业分析时,要首先了解公司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了解控股股东的控股比率、企业对控股股东的重要性、控股股东所拥有的其他资产以及控股股东的财务状况等。对于子公司,要了解企业持有的股权比率、子公司销售与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的相关性、子公司销售额和盈利对母公司的贡献度等。
8.对关联方之间的各类交易做详细的了解和深入分析。对其中交易量大、交易所产生收益大的交易行为,以及关联交易的定价依据及支付手段予以特别关注。该类关联交易主要包括资产转让、组建合资公司、销售、采购、商标使用以及资金占用等。
9.对财政部出台的各项新会计政策、新税收及税收优惠政策予以跟踪,从而对政策变化有及时的反应和分析。此外还需对企业自身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调节予以关注,一般企业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而可能的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包括:销售收入确认方式;固定资产折旧和投资差额摊销年限的变化;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收回;所得税率及流转税率的变化;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以及广告费的摊销与否等。
10.对有现金缺口的企业应给予特别关注。有的财务安排并不能从会计报表“附注”以及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分析中发现,因而需要对财务报表自身进行详细分析,因为财务安排的结果必然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对于财务报表中各项目的异常变化,亦即与行业的发展轨迹、公司的竞争地位以及公司的经营战略与管理要求相背离的报表项目的变化,一般应从以上分析的各项财务“陷阱”中去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