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降黔中安顺茶文化梳略

2020-12-24 11:58肖正广
贵茶 2020年1期
关键词:屯堡紫云安顺

文-肖正广

引言:

安顺地处黔中,为蜀粤之咽喉,明代江淮一带的人随着朝廷“移民就宽”政策调北填南,在黔中一带屯兵驻扎,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且耕且战,守护明王朝西南安顺一地的安全。与此同时,他们将长江流域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传入黔中。并随着时间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茶饮之风,在茶文化方面不绝如缕,这可以追溯到相关史志资料中。

一、中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传承性和人性化

1 地方史志资料中的安顺茶文化

1.1 安顺地方志中的茶文化

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常恩所撰《安顺府志》记:“茶,俗名丛茶,谷雨前采者名毛尖,色味俱佳,多出鸡场屯,狗场屯,采时大水桥(今大西桥)有茶市。”[1]屯茶俗名毛尖,色味俱佳,屯地大有茶市,出现了茶的市集贸易。

民国时期的《续修安顺府志·农林志志》记:“东乡二堡至石板房一带,土多砂质,宜于种茶,故山麓、园畔茶林几遍,而以诸屯所产尤佳。农民多赖以为业,为出口大宗。东南旧州一带,田多土少,农业盛兴……然其土宜茶宜竹,故茶、竹出产颇多,茶植于丘垄之间,不碍园艺,比户有之。其产量稍逊于东乡,然制法精良,色香味俱佳,茶商称为上品,销路颇广,即俗称小锅茶者是。夏官堡、余官屯、吕官屯、磨芋寨等处亦稍产茶,色味甚佳,与小锅茶齐名……南乡土壤颇厚,亦宜种茶,产量还不及东乡之多,而色味俱佳,亦颇牟利。”[1]制法精良,色味俱佳,销路颇广,牟利较大。因为土多砂质,宜于种茶“出产颇多,大别于粗细二种,粗者价贱,细者较贵,其中名雀舌者尤昂。又有一种名毛尖者价值尤高。”(《安顺市志》)[1]雀舌名贵,毛尖值高。

1.2 省内史志中的安顺茶文化

明弘治年间沈庠所撰《贵州图经新志》记:“黎平府洞茶,叶大而味美。镇宁州茶,州境皆出:龙里卫茶,新添卫茶,平越卫茶,清平卫茶,永宁卫茶。”[2]其中,安顺镇宁所产茶叶皆在其列。近人所撰《贵州古代史》记“除了粮食作物外,各种有很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如棉花、茶叶也普遍地种植起来。茶,《茶经》一书中说:‘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仁怀、湄潭、铜仁、安顺等地也都有出产。从外省移入贵州的人民,有的也带来有价值的品种。贵州兴义出产的有名水果—大红袍橘子,根据《兴义县志》记载,就是由一位姓陈的汉族人,从四川移植进来的。”[3]

二、诗歌、散文等体裁中的安顺茶文化

安顺茶事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茶诗、散文作品,有对茶的感情述说,有对茶的乡愁,有借典故谈今茶的惋叹。

2.1 屯堡茶诗

屯堡茶诗,江南风霜,不夜之侯,聊解思乡。有佚名诗人撰《屯堡茶思》两首,其一云:山里江南六百秋,征战难舍不夜侯。醉饮石城思故里,一解南征离人愁。其二云:不解当年报国恩,哪知眼前煮茶人。军屯追叙征夫泪,留待今日浥轻尘。其二叙写仍是借茶怀旧的征人情怀,丝毫不亚于边塞诗的悲凄之感。外,还有平坝天龙屯堡茶驿的一首歌谣,“黔中有座石头城,城里住着屯堡人;过往行人请留步,品尝屯堡古驿茶。”[4]外,还有“叹咏”之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屯堡人所种茶叶为主的安顺茶叶,因质优而成为中国最早遭遇假冒的商品之一,以至于“茶叶”变成假的替代词。此有诗人云:“屯堡茶香云清幽,追花捧叶争相秀。久别难却谁家院,一壶欣喜一壶愁。街市指桑不堪闻,假作真时真亦休。劝君回叹大明茶,几时尽兴再把酒。”[4]“叹茶”指叹息的饮此茶,借说当年安顺茶被人假冒而致名声下落,市场不景气。

2.2 紫云茶诗

安顺籍诗人辛卫华在饮紫云所产春芽,即兴作了一首名为《格凸春芽》的茶诗,诗序言载:“紫云茶,二月即采,享有黔中第一壶之美誉。”诗云:“不知格凸叶先发,疑是翠河水蘸花。除却蓝天碧海处,难寻黔中第一芽。”其还有另一诗《紫云农家二月茶》云:“山绿枝青报春芽,桃羞杏让二月花。一缕暗香袭人来,方知做客到农家。清友对饮上竹楼,几幅真景几幅画。依依却别格凸里,归来笑谈昨夜茶。”品格凸河之茶,赏格凸河之景,兴感而发,阙有诗画。外,有佚名作者作《紫云茶思》云:“紫云三秋月,翠河二月芽。游人尽兴归,谁解农家茶。”“亚鲁一叶万家求,波丽羞看风拂柳。寻常苗家寻常饮,苦丁亦应补封侯。”[4]

2.3 当代茶诗及散文

安顺当代茶诗,在安顺比较朗朗上口的有丁杰所撰《朵贝姑娘》,“……小河边/田埂上/走来朵贝小姑娘/小姑娘/双脚踩露水/十指采茶忙/太阳出来照着你/你比茶还香……。”张富江所撰《朵贝贡茶》,“嫩绿的芽尖若少女纤纤的玉指/试水的姿势是飘逸潇洒的飞天/清新的色泽若凝脂青绿油润/迷人的香气似蜜糖回味甘甜/朵贝是你曾经的名字/几百年前/那位睡意朦胧的王者/身心屈服于你迷人的幽香/朵贝贡茶……。”肖正广撰有《我的采茶姑娘》、《朵贝姑娘》等,《朵贝姑娘》云:“……在朵贝村旁,在茶丛一行/株株茶树,林间小闹,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人来总往,脚步声响/鸟鸣笛唱,一片匆忙/磨香河畔的鱼儿跃过了夕阳/在朵贝村旁,在茶丛一行/夜莺歌唱,进入梦乡/俏丽的姑娘镜子前面梳着千年的婚妆/巧目若盼等待着接亲的新郎/种下那清甘芳香的茶树一行一行……。”

安顺当代散文,有书法家、作家邓克贤的《化处沉思录》,“……在化处的茶园中,还存活着上百株老茶树,这种原生态老茶树还幸存这么多,实属罕见。它见证了这一带茶叶发展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彰显着原生茶王的古朴风范。我的化处行着实有口福,朋友们将古老茶树萌生出的嫩牙采了些加工出来,总共才九两,胡书记撮了一点泡给我们品评,我窍思,这样的茶当年的皇帝怕也难得品味呢,那味道大大超出了解渴、品味本身,可谓令人神清气爽、沁心润脾、浮想联翩呢……。”作家姚晓英的《安顺茶的枪与旗》,“明前茶中,第一片珍贵的茶叶被称为枪;第二片茶叶称为旗。文化,安顺茶的枪;市场再造,安顺茶的旗。一枪一旗,应该是安顺茶今日的突围之旅……。”外,普定县作家李发雯有《朵贝茶的传说》一文,也较为流传。

2.4 当代茶赋

屯堡有茶思茶诗,亦有茶赋。肖正广撰有《屯堡茶论赋》一篇,赋云:“天运洪武之际,驱元屯兵黔中。芙蓉绚灿,葇荑缤纷。徙自江南,尚有遗风。种茶田埂,谷雨前采制,色味俱佳。有小锅、朵贝茶者是也。斟香细啜,韵味足夸。茶烟飏飏,氤氲焕发。夫天地之妙物兮,雀舌为日秀;桃李之芬熏兮,叶槚为月清。皇天浩土孕物兮,厚泽禀灵善至萌。天地造物之精,惜鸿渐早生,仅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之为物,善控山川之灵禀,尽自然之法度,使妙哉物内,形显其外。益思明目翘盼兮,其技以为长;肉食膻腻消尽兮,其汁以为补。况曰:“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此莫若茶之功也。思我屯堡,江南遗风,乘槎樯橹,飞赐云中,有号朵贝,有号毛峰。此非幽人而用之,阙有适者从享。可怜花间月,向至碧波流。淩跨百代,埂旁独留。寄至味于淡泊,骖朴质于蠺凸。贵乎枯澹,夺云袖中,山呼月唤,相守喀斯,返观越瓯,青烟抹馥。夜后收壶中,扫月庭前与禅诵;晨前对朝霞,醉后凌霄同铁崖。遥想寄愁容,散缓步收;精思用妙语,难造其疏。”抒发了作者对安顺茶文化的感悟,对天地之妙物的赞誉。

外,其有关于安顺泉水《古人品茶择水与黔中安顺名泉考略》[6]一文,详细地阐述了明清两代至今较为著名的大龙井泉、西龙井泉、枪凿泉等历史名泉。

三、结语

全文对安顺茶文化的梳理,基于历史材料外,另有今人所撰散文、诗、词、歌、赋等。这些都为茶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有力地创新和发扬了屯堡文化,未来仍需更加努力,创造于属于安顺茶的魅力茶文化。

猜你喜欢
屯堡紫云安顺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屯堡社会与乡村振兴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安顺学院召开
美术学视野下安顺屯堡民宿主题设计探析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紫云格凸河
◎紫云儿的诗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春天到安顺赏油菜花
和谐社会视野下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