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周冠男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建筑作为时代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审美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长春市护国般若寺作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场地内进行了无秩序地加建、乱建,使得其场所内部遗失了传统寺庙建筑的精神氛围以及人性化、独特化的设计,因此对于这种场所精神营造的缺失感,正是作为建筑师需要探究和思考的议题。
本文所研究的“场所营造”是指创造一个特征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力强可以使人们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并鼓励人们发生积极地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的过程。
具体而言,“场所营造”的概念是人们在世界上生活的一种基本的需求。营造一个场所就意味着建立了一种存在感。其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场所,从而使人们来实现在世界上的“定居”的需求。场所营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构建场所中的物质实体、组织人员的活动以及营造场所精神来实现的。
寺庙始建于1924年,于1931年迁到现址长春市人民广场东北侧长春大街进行重建,整体院落呈长方形布置,总占地面积约为1.37万㎡。经多次改造后,现建筑面积2700㎡,是长春市内具有典型性的一处佛教建筑群。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于南北的中轴线对称分布。
长春市护国般若寺内存在道路狭窄、交通不畅等情况,甚至对消防通道产生了堵塞。同时内部流线分区混乱,没有进行流线划分,流线之间相互重叠、相互干扰,缺乏适宜的流线规划,也因此使得其内部流线无法为场所提供良好的指示性。
长春市护国般若寺作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缺少对文物保护本体的保护范围界定;文物保护本体两侧无秩序地加建乱建,对文物保护本体产生了破坏;同时场所内部缺乏对空间边界界定,无法有效区分各空间区域范围,使人们缺乏方向感与认知感。
长春市护国般若寺中没有将喧闹区与静谧区进行有效的分离;同时由于场所内无序地加建乱建使得场所内空间形式、安全、美观均受到损害,建筑间衔接不畅,从而造成对空间格局的严重破坏。
长春市护国般若寺内缺乏对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使得场所内整体的景观环境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同时场所内缺乏体现其内在宗教精神的符号性景观节点,整个空间缺乏趣味性的表达。因此使得整体空间场所显得呆板。
场所内建筑的主色调以灰色调为主,但部分颜色与整体色调不协调,使得场所内气氛低沉无秩序;由于缺乏对于自然材质的使用,极大的破坏了整个场所的完整性;建筑内部缺乏对建筑光环境的设计,使得主要殿堂内环境昏暗,气氛低沉。
依据场所营造理论对场所内部交通流线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局部拓宽或局部疏导的设计手法保证其内部交通的通畅性与可达性。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相应的交通流线,如游客流线、僧侣流线、后勤流线等,形成完善的空间构架体系,从而优化场所内部的交通流线。
根据长春市护国般若寺的具体情况和保护需要,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参考长春市颁布的相关文件,将场所重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建筑和一般性保护范围三个保护层次。核心保护区内设置重点保护区建筑范围。针对重点保护建筑范围,进行文物保护计划;针对核心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可恢复性调整;针对一般性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场所营造。通过利用景观、多孔洞界面或透明界面组成的围合感较弱的边界范围,使两侧空间互相渗透。利用挡墙、建筑墙体等非透明性的界面组成围合感较强的边界范围,使空间具有向心性与导向性。场所利用围合度的变化引导人们的行动,给人以方向感。
4.3.1 协调场所风貌环境
场所营造中可使用延续空间布局与维持空间形体等手法,创造新与旧和谐共处的舒适体验。①对现有基地与其周边空间布局的分析,对现存的空间布局加以利用,使场所与现存环境和谐共存。②场所营造过程中保持基地原有脉络,通过保持原有建筑的基底面积进行设计,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视觉感官上的冲击。
4.3.2 明确场所空间分区
场所营造中明确空间的主次关系,产生空间秩序性。①进行主次分区,分别设置结缘区、弘法区、禅修区、生活区、以及办公区等。利用轴线对空间的主次进行划分,明晰空间的逻辑结构。②将喧闹的结缘空间、弘法空间与僧侣生活、修行空间进行合理化分区,做到喧闹区与静谧区的分离,确保佛寺既能进行社会化活动,也能为僧人提供一个安静的修行环境。③受到寺庙基地面积的影响,空间局促部分功能空间无法进行布置。引用地下空间理念,利用地下空间布置地宫、库房以及设备用房,解决空间拥挤等问题,从而增强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①在现存景观节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布置,如加设特殊形状的石头造型,丰富场所的景观环境;②利用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给人以不同的美感;③通过植被和建筑空间的结合柔化场所的线条感,增添自然意趣,塑造一种清静、自然的氛围。
①协调建筑色彩搭配,使场所内营造出一种庄严圣神的宗教场所氛围;
②增加自然材质的运用,使建筑单体与佛教的文化意蕴相契合,利用材质肌理的相互对比,增强场所氛围,衬托场所的空间意境;
③将光环境融入到场所内部空间设计中,塑造空间的意境与氛围。
a.利用材质的散射、折射或反射等方式将光引到佛像之上,形成反差性的光影变化,凸显佛像的神性特征,以此获得精神上的宣泄和心灵上的洗涤;b.利用不同的光影变化,使人们可以感知时间的跨越,体会佛教建筑中的独特内涵。
本研究通过对长春市护国般若寺实地调研,利用场所营造理论,探讨两者间的关联,通过对场所现状问题的分析梳理,提出长春市护国般若寺的营造策略,以期为相关设计提供借鉴。
总结本文研究内容,提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佛寺场所应建立清晰的空间秩序,来满足人们生活、活动的需求;
②对当地宗教文化进行挖掘,创造出因地制宜的佛教建筑,使其成为场所的一部分;
③对传统佛教空间模式进行分析,营造场所的宗教性气氛;
④充分挖掘材料的特性,使得材料的技术性和空间的实用性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