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娇 黄舒敏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里勇村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羊福社区,是雷山县、丹寨县和三都县交界处。全村共辖4个村民小组,分别有水族、苗族等,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贵州三都水族是一个使用铜鼓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不同场合使用,具有相应的功能属性,如祭祀活动的“祭器”;巫师活动的“法器”;节庆音乐舞蹈娱乐的“乐器”等等,作为乐器属性从古至今占有重要角色。
铜鼓皆为打击节奏型乐器,也是铜质体鸣乐器,全身含面、身、胸、腰、足、耳六个部分。铜鼓面上有鲜明的太阳纹,鼓身之上段为胸、中段为腰、下段系足,腰间有两对鼓耳。从外看,面平且圆,胸突,腰束,足外张,中空无底,正放如墩,反置呈锅型[1]。里勇村鼓面除太阳纹,还有其它植物纹、云纹、雷纹等,使鼓面美观实用。
铜鼓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打击乐器,在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得到广泛应用和学界专家研究。中国铜鼓研究协会按铜鼓不同的形状和花纹细分为八种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冷水冲型、灵山型以及西盟型铜鼓[2]。里勇村使用为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麻江县谷峒火车站出土的一面铜鼓为标准器。麻江型铜鼓鼓形矮扁,胸、腰、足三段无明显分界,在鼓腰处起一道凸凌将鼓身分为上下两段[3]。这也是三都县内现存数量最多,普遍使用的种类。
里勇村多为苗族,水族较少,主要以“龙”“王”“潘”姓氏为主。水族和苗族发展既有相似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也有不同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少数的水族人民,以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以动态与静态形式运行在多民族文化发展中。
全村共有九面铜鼓,铜鼓形制特征大同小异,如第三组潘世开家所收藏铜鼓,面径为28.6厘米,重量21公斤,直径52公分,高度28.5公分。鼓面纹饰图案较少,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体粗短锋锐,芒身全在第一晕,芒间无纹,太阳芒中心圆圈呈银白色微凹进光滑反色。鼓面总有十二晕,第四晕、第十晕为乳钉纹,第三晕、第七晕、第八晕、第九晕、第十二晕均无纹饰,其它晕数呈游旗纹、符箓纹、云纹、雷纹、栉纹等。第十二晕鼓耳鼓面中间有一对突棱短线相对称,两对鼓耳对称于鼓腰中上,其中一耳系有水家人制作红色布料,主要连接悬挂堂屋顶上或木架上,为铜鼓演奏做准备。鼓身呈多数晕圈和纹饰,多以块状纹、云纹、雷纹、复线双心纹为主,鼓足纹饰三条细线小间距相隔组成一道复心线呈心形三角纹。独特之处在鼓足有一个缺脚口,铜鼓演奏中,木桶表演者右手牵木桶线,正好以这脚口空间放进出。别具一格制作是整个水族地区独一无二铜鼓表演法。铜鼓是两个民族文化交流载体,铜鼓演奏即是两个民族人民共同合奏,熟练掌握相同演奏手法技巧。
铜鼓使用场合主要是立新房、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铜鼓演奏鼓点变化多样,情感表达则不同。建立新房鼓点节奏欢快明朗;丧葬鼓点节奏简易缓慢且庄重严肃;民族节日鼓点节奏激情响亮;婚礼仪式鼓点节奏轻快中速,即兴而奏。
里勇村使用铜鼓演奏最隆重主要在大年初一活动,从早至晚进行一整天。早上八点在村里篮球场举行开幕式,多面铜鼓及表演者排成一列,青年男女着民族服饰主持,寨里德高望重老人开幕仪式致词后,大型铜鼓合奏表演近一个小时。中午举办青少年娱乐活动,如篮球和斗鸡比赛一直持续到傍晚。晚上主要以音乐为主题的大型篝火晚会,篝火外多面铜鼓齐声合奏;民间乐器锣、镲、喇叭、二胡与铜鼓合奏、伴奏表演;水族民歌演唱比赛;青年男女老少盛装出席围着篝火跳起铜鼓舞,表达新年喜悦的祝福。
一座小小村庄集于温馨热闹小篮球场里,展现出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小孩的嬉戏声、青少年男女欢乐声、中年男女演奏铜鼓声、老年人表演乐器声以及全场喜悦的说话声和美妙歌声。他们载歌载舞,场面鼓乐齐鸣,铜鼓乐曲演奏贯穿整场活动,体现铜鼓在当地人民心中极高的地位和热爱。
里勇村铜鼓演奏形式主要以四面铜鼓同时演奏,两面铜鼓为一排,以第一面铜鼓节奏为主,第二面铜鼓随第一面铜鼓鼓点而变做伴奏和陪衬。悬挂铜鼓不使用支架而是俩个青年伙子拿竹干放于肩膀,两边抬杠,此形式在整个水族地区独有形式。当地民间乐器的唢呐、锣、喇叭、二胡等与铜鼓合奏,不使用大皮鼓。铜鼓和共鸣桶演奏者在整个合奏表演不能停止,当两位演奏者能力(力气)有限时,旁观准备者会轮流接着他的鼓点演奏,每一则铜鼓演奏时间大约为15分钟或更长时间。独特演奏形式与其它水族地区相比,不使用大皮鼓;演奏者较多;合奏形式丰富;每一铜鼓乐曲结束,铜鼓演奏者至少四位轮换,每个乐器均有人接替表演。
里勇村铜鼓演奏以四面为主,公鼓和母鼓四面铜鼓两两相对,演奏以弟一组铜鼓节奏为主,是铜鼓乐曲鼓点核心。合奏表演中铜鼓乐曲多为三段曲式结构表演,节奏型的重复次数因表演者而定,没有一个规定数量。乐段连接之间在节奏型基础上加花变奏,有时连接时节长,使合奏达到经典片段,第二组铜鼓随第一组主力做相应变奏陪衬。节日活动当晚演奏曲目较多,以最典型乐曲为例,主要由第一组公母两面铜鼓演奏鼓点分析,整首铜鼓音乐主要由基本节奏型和特殊节奏型两个鼓点节奏组成,由<一>+<二>+<三>三部分连接构成,如下例铜鼓合奏谱:
<一>
<二>
<三>
铜鼓合奏谱展示出铜鼓音乐的多样性,全曲在基本
节奏型和特殊节奏型之间变换,开头和结尾缓慢悠长的速度,形成首尾呼应,人们对情感的寄托。铜鼓演奏者之间的接替在休止间转换,节奏平稳欢快,手持木槌敲击鼓腰节奏至始至终保持一拍击两次,共鸣桶回音的鼓点与铜鼓节奏正相反,在相空处回响。
两面铜鼓合奏整首乐曲结构如下,铜鼓一结构为:休止(4)——特殊节奏型1(2)——基本节奏型3(5)——基本节奏型1(1)——基本节奏型2(5)——基本节奏型4(4)——特殊节奏型1(6)——特殊节奏型1(3)——基本节奏型3(10)——基本节奏型1(2)。
铜鼓二结构为:休止(4)——基本节奏型5(2)——基本节奏型6(2)——基本节奏型7(3)——基本节奏型1(1)——基本节奏型2(5)——基本节奏型4(4)——特殊节奏型3(6)——基本节奏型5(3)——基本节奏型6(5)——基本节奏型1(5)——基本节奏型1(2)。
里勇村铜鼓乐曲结构主要从鼓点节奏型、节奏特点、曲式结构、两面铜鼓使用节奏型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铜鼓演奏者们在合奏表演中,表现出超高的默契与配合,时而一同敲击一个节奏型,时而因个人情感表达,节奏相应变化,使整个合奏绚丽多彩。鼓点节奏主要以一小节二拍、四拍、六拍和八拍为主,基本节奏型主要有六种。一是在每拍的重拍奏击一次,与共鸣桶回音同等的重要性,节奏缓慢,声音洪亮,如“XO XO XO XO”。二是在偶拍数后半拍休止,如“XX XO XX XO”。三是在二的基础上,偶数拍子的后半拍休止或前半拍休止,预示休息,为下拍做准备,节奏稍快,如:“XX XO XX XO I XX OX XX XO”。四是整体突出中间奏击共鸣,如:“OX XO I OX XO OX XO”。五是在一基础上加三,后四拍构成,如:“XO XO XX XO OO XO”。六是除第一拍奏击两次,后三拍每拍敲击一次。如:“XX XO XO XO”。七是节奏型三的缩短版,后四拍构成:“XX OX XX XO”。以上七个基本节奏型是曲子主干节奏表演,也是乐曲灵魂所在,表达对亲朋好友和家人的问候及感激之情。
特殊节奏型是丰富鼓乐曲音乐形态,在基本节奏型上加花变奏,使合奏变得丰富有趣,音乐风格个性突出。特殊节奏型一是“OO XO OO XO I OO XO OO XO”四拍为一小节,每小节在偶数前半拍奏击一次,其余时节拍数休止。二是“XO OO OO XO I XO OO OO XO”第一拍和第四拍前半拍敲击,剩下拍数休止,休止时值长突出民间器乐合奏乐声部分内容。
两面铜鼓合奏乐曲为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节奏速度缓慢抒情,第二部欢快激情,第三部深情悠扬,由快渐慢一拍奏击一次。铜鼓一第一部和第三部主要由特殊节奏型1和基本节奏型3完成,第二部加入新基本节奏型。铜鼓二第一部和第二部主要以基本节奏型6为主,此基础上加花变奏而得,时值节拍以铜鼓为指导,演奏同样时长。第二部与铜鼓一演奏相同鼓点节奏,使整个乐曲与民乐器、乐声、舞蹈表演整齐划一。演奏一定时长后以铜鼓节奏时值为主,鼓点节奏做相应改变。铜鼓一主要演奏特殊节奏型1,铜鼓二主要演奏特殊节奏型2,基本节奏型变化较多,两个特殊节奏型丰富铜鼓乐曲节奏特征及情感变化。铜鼓鼓点节奏形式多样,体现人民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鼓声节奏增强人们自豪感和民族自信感,浓厚的民族文化体现在这小小村庄,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里勇铜鼓合奏中乐具使用多样,鼓点节奏鲜明,是当地水族民俗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水族民间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铜鼓与众多民间乐器的乐曲合奏表演,丰富当地水族铜鼓音乐组成色彩,表达对过年的祝福;对新年的期盼。以动态铜鼓合奏表演形式,静态用完整的铜鼓合奏谱形式记录铜鼓演奏,进行详细鼓点节奏分析,对里勇村铜鼓音乐结构形态进行探讨研究,展现水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