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京,吴 芳
(天津农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中,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督和管理等功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分析和研究了影响农户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因素。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1989年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模型[1]。
技术接受模型的主要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主要包括两个决定性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提高工作业绩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指用户认为该系统容易使用的程度。技术接受模型认为行为意向直接决定了实际行为,而行为意向由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态度由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由感知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易用性由外部变量决定。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农户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影响因素,除了技术接受模型中的组成因素以外,基于农业和农户的特征,本研究还考虑了主观规范和政策因素。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农户应用物联网技术影响因素
物联网技术越有用,农户应用的意愿就越强烈。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收益、辅助农业决策等分析。提高生产效率会减少劳动力、增加产量进而增加农业收益。因此,本研究中的感知有用性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业收益和辅助农业决策3个方面。
物联网技术越简单方便,农户应用的意愿就越强烈。本研究中的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易用性主要包括:获得物联网技术是否容易、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否容易两个方面。
本研究选取态度三成分模型来测量态度。态度的三成分模型主要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2]。
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认知成分是消费者态度的基础,与产品的属性联系在一起,是对产品的属性、功能、有用性等的评价认知[3]。农户对物联网技术的认知成分可以理解为对该技术产品的认知、理解、评价等。
情感成分是指在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本研究主要指农户在选购物联网技术过程中,对某种技术的喜欢、厌恶、欣赏、反感、欢迎等各种情绪表现。
行为成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的某种行为反应。态度来源于过去的行为,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在过去行为的基础上形成态度。例如,如果农户对某一项物联网技术有过了解或者应用过,再次应用该技术的概率会相对更高。
由技术接受模型可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是通过态度来决定行为意向的。模型中表示,除了态度影响行为意向外,感知有用性也会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如果农户认为某项物联网技术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收益,这将直接影响到他对此技术的行为意向。同时,农户的行为意向直接导致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行为[4-5]。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在做出某种决策或行为时,受到他人影响的程度。受他人的影响越大,说明主观规范因素的作用越大。农村的地域特征更是决定了农民之间交流的方便。农户在决策时往往受周围人亲戚、朋友、邻居以及技术推广宣传人员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主观规范是影响农户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亲朋邻居和物联网技术提供部门两个方面。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农户对物联网技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因此在分析农户应用物联网技术时,国家政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6]。本研究认为影响农户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价格补贴和服务保障等两个方面。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农业税减免的政策,减轻了农户的负担,为农户应用新技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服务保障尤其是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则会进一步增加农户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信心。
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研究了我国农户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情况,具体分析了影响农户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因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行为意向、主观规范和政策因素等。通过分析可知,农业物联网技术提供部门不仅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还要考虑农户获得和应用该技术是否简单方便;同时,要了解农户对该技术的态度,包括:对相关技术的熟知程度、对相关技术的喜好、以前是否接触过相关技术等;还要考虑周围人是否应用过此项技术等。文章主要从农户角度分析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及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