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广西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广西 博白 537600)
1.1 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加工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加工制造行业技术人才需求在国外先进技术、优良产品和丰富资源的牵引下逐步调整了方向,要求技术人才有一定知识文化基础、技术能力。然而,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培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所涉岗倾向于流水线。一线生产工人来源较广、门槛要求不高,未能凸显中职毕业生知识技能优势,无法契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毕业生知识文化素质较高,新技能掌握较快,更容易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有滞后性,学生自身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岗位适应性差,无法满足企业招聘岗位需求。而现代学徒制是将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与企业培训连接起来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弥补了职业学校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滞后性与封闭性,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实时岗位技能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职学生岗位适应性差的弱势,从而完成“订单输送”、满足加工制造业技术人才需求。
1.2 学生发展方向分析。中职数控专业学生毕业后呈现升学与就业两种分流情况。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在职业学校掌握的知识技能可助其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也可让其通过既有知识技能进入相关工作岗位开启职业生涯。但无论升学还是就业,所需构建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致性高,包含理论基础、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力三大块内容。理论基础即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为文化基础知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等为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即《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技能实训》、《铣工加工工艺》等等。素质能力包含基本的社交、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极上进的精神、良好的品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等。
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和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为主)、计算机绘图及技术档案管理、加工质量检测与管理、数控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CAD/CAM软件的应用、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2018年10月12日,职业能力建设司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以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这样的培养目标不仅适用于升学,而且适用于就业。升学与就业对毕业生要求的知识技能体系近乎一致,但侧重各有不同。
(1)升学要求基础能力扎实。升学发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升学考试涉及较多的是基础类课程知识,如《机械基础》、《机械制图》、《金属加工工艺》、《公差测量与机电一体化》等课程中的机械常识类知识、基本看图绘图能力及常用量具的使用等,侧重在基础部分。
升学学生以中职学校中所储备的知识技能体系为基石,运用中职学校所学知识技能辅助进行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技能的累积,再加之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素质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在结束后期高等教育进入工作岗位时,其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能力都已较为成熟,且有较强的技能变通能力,增加一些实际经验后能较为轻松的转入技师行列,可做加工岗位、设计岗位。
(2)就业要求技能熟练且懂变通。学生就业发展的基本点还是中职学校中所学知识技能,与升学相比,侧重在技能运用、技能迁移、技能上升这些方面。就业学生把自身在中职学校阶段储备的知识技能与岗位技术相结合,加上工作岗位经验的积累,成为高级技师也指日可待。其工作岗位偏向于加工岗位。
由此可见,无论升学还是就业,职业学校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关键的。
2.1 城市、农村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核心课程对比。广西中职学校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开设课程的整体方向是相同的,但课程体系却因学校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城市中职学校和农村中职学校相比,由于硬件设备条件不同,导致各校开设的核心课程也有所不同,在学生技能的培养方面也各有所长,导致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着学段整体趋同性与学校个体差异性。下面列举广西区内两所城市中职学校、两所农村中职学校2016级开设的核心课程信息进行研究,分为基础课程与技能课程两块内容作对比分析讨论。城市中职学校选取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百色职业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为参考,农村中职学校选取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1)四所学校核心课程设置情况。本文就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进行讨论研究,其他文化基础、素质提升课程在此不作为讨论内容。
表1广西区内两所城市、两所农村中职学校核心课程开设情况表
(2)核心课程对比分析。据表1中呈现的课程信息,从基础课程与技能课程这两个角度来看,基础课模块中,四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均低于技能课数量,四所学校均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着力塑造技能型人才。在技能课模块中,因各校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开设的课程不完全相同,其共同的科目为《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技能实训》、《铣工加工工艺》、《数控车床加工工艺》、《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和《AutoCAD绘图》《Pro/e基础与应用》等类软件课程,这些课程均是核心课程。不同之处则由各校配套设备存在差距造成,学校的硬件设施越全面、越“新潮”,所开设课程与行业发展、新兴岗位的需求关联就越紧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上岗实用性就越高。因此,从城市中职学校与农村中职学校这两个角度来看,城市中职学校硬件条件较优越,设备更齐全、设备“新潮”,开设技能课的种类较丰富且全面。而农村中职学校,由于专业建设投入有限,设备种类、数量均被限制,现有设备还存在陈旧落后等情况,导致农村中职学校开设的技能课存在滞后性,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存在较大距离,与城市中职学校相比处于劣势。
2.2 新课程体系拟建及分析。秉承2019年5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落实招工招生一体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双导师团队建设的任务,建议基础课程模块由学校教师为主导开展,技能模块实训则由企业派遣师傅主导,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以岗前任务培训的形式开展,让学生顺利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在我校2016级数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拟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以新旧核心课程设置对比的表格形式列出。
表2新旧核心课程设置对比
以农村中职学校现有条件为出发点,结合城市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补充调整后得出新拟核心课程体系,使该核心课程体系既能够被硬件条件稍落后的农村中职学校采用,也可被现有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中职学校调整、补充相应理论、实训课程后使用。
基础课程模块中,《机械制造基础》围绕机械制造过程展开,涉及工程材料知识、毛坯和零件的成形及加工方法、工艺规程制订等;《电工电子基础》涉及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机与控制等;《液压与气压》是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这3门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在知识上构建一个完整的机械逻辑体系。
技能课程模块中,新增《电工基础实训》《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金工实习(焊接、钻床、磨床)》《测绘实训》等4门实训课程,与基础模块课程相呼应,让学生能将理论转变为操作技能;此外还新增《Caxa电子图版》《3D打印技术》2门建模类课程及1门《机械设计工艺》,使得学生能够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从理论到实操一体化的知识技能体系。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就读,其专业趋向于机械、机电工程类,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智能机器人专业等。结合上述理论模块与技能模块课程设置变动的分析,新拟核心课程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为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夯实中职阶段知识技能基础,加强与高等院校知识技能体系的紧密性、沿用性及延展性;新拟核心课程体系的目的之二是为就业学生提供更完整、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作就业支撑。
总而言之,新拟核心课程体系是一个既适用于中职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加工制造业技术人才需求,又能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中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开设有数控专业的城市中职学校及农村中职学校均可采用本文构建的新拟核心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