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忆隆情(上)

2020-12-23 04:51金圣华
英语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巴尔扎克傅雷张爱玲

金圣华

疫情期间宅在家中,闲来无事,没有什么比看书更能怡情忘忧的了。青霞最近专攻张爱玲,送来两本皇冠出版的书:许子东撰写的《细读张爱玲》和宋以朗主编的《张爱玲私语录》,我俩各自翻阅起来,又增添了不少日常聊天的话题。

《张爱玲私语录》辑录的是张爱玲和宋淇、邝文美夫妇之间历经数十年而始终不渝的深厚交情,其中三人的“书信选录”最让人感动。从这些往来信件中,得知宋淇为推广张爱玲的事业,到了完全投入忘我的境地,几乎赔上自己全部的时间、精神而在所不惜。“朋友劝我,一直为人打算而忽略了自己出书不免太不为自己着想了。”(宋致张函1974-8-17,见《私语录》140页)宋淇信上虽这么说,其实是明知故为的:“有时想想这样做所为何来?自己的正经事都不做,老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可是如果我不做,不会有另一个人做,只好义不容辞,当仁不让地做了。”(宋致陈皪华函1987-10-18,见《私语录》140页)由此可见,宋淇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乐此不疲。若干年来,他为朋友拔刀相助的种种义举,不知惠及几许同侪、多少后进,只是他为人低调,润物细无声,这些事迹,在坊间未必如扶持张爱玲这般广为人知罢了。

许多年前,那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全盛时代,记得任职该处的陈燕玲告诉我说,“我们这里有三位长老,人称宋老板、蔡老师、高老头”。她指的是宋淇、蔡思果、高克毅三位响当当的翻译界翘楚。那时,我在翻译系任教,翻译中心和翻译系是两个独立的单位,职能不同:前者掌出版,后者管教学,所以平时不需要在公事上频频接触,若有往返,也多半是属于私人之间的交情而已。

三人之中,高克毅中英文造诣深厚,有“活百科词典”之称。性格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他最爱才,也很风趣,虽是翻译《大亨小传》的名家,却戏称自己是个“爱美的”(amateur)译者。身为贾宝玉似的人物,又正当盛年,居然给人冠以“高老头”的称号,当然很不服气。这可都是傅雷的错,谁叫他所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如此深入人心呢?高先生是我的忘年交,也是我日后译途上的指路明灯。

蔡思果是公认的大好人,译论精湛,散文出色,“蔡老师”之称当之无愧。他是个最最虔诚的天主教徒,听闻当年向夫人求婚时,曾经对天主发誓“永不负心”,因此毕生循规蹈矩,对女性目不斜视、敬而远之。凡有女同事登门求教,他必定大开中门急急避嫌;上了飞机,若看到年轻貌美的空姐从旁经过,则马上低头默诵“圣母马利亚”以杜绝妄念。因此,蔡老师虽近在咫尺,倒也不便时常为译事去打扰他。

宋淇出掌翻译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宋老板”。印象中,他身材頎长,双肩总是一高一低(多年后才得知他年轻时,因为身患重病,肺部曾经动过大手术),慢慢踱步时表情肃穆、若有所思。由于他看来不苟言笑,虽然家父与他是故交,但那时年轻的自己每次从远处看到宋老板经过,总感到恭恭敬敬,无事不敢趋前问候。

有一次宋淇在香港翻译学会午餐例会上,以“卓越的翻译家——傅雷”为题,发表了一次演讲。原本我对听演讲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尤其是内容枯燥乏味的题材,假如讲者再言谈无趣,那就更避之则吉了。可是宋淇不同,他是学会的七位始创会员之一,学识渊博,更是傅雷的挚友,想来这次演讲必然值得一听。谁也没有料到,一次听讲,竟然促成了往后学术界有关傅雷研究的连串效应,也在我个人译途上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979年秋,趁一年公休假(sabbatical leave)之便,我拿了法国政府奖学金抵达巴黎进修。前往索邦大学报到后,指导教授力劝我寻找一个项目,专攻博士课程。这时,宋淇前不久的精彩演讲自然而然在脑海中盘旋,于是我提出通过傅雷的翻译,以《巴尔扎克在中国》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范畴当年是完全无人涉及的未垦地,教授一听,马上就欣然同意了。

这下可问题来了,面对这么一片辽阔无垠的疆域,要踏足其间,千头万绪,我该从何着手呢?于是,想起了远在香港的领航人。虽然平时跟宋淇接触不多,但还是鼓起勇气给他写了一封信,提出我的构想以及种种问题,想不到没多久就收到回函,还是写得密密麻麻的三大页纸。                         □

宋淇在这封写于1980年2月2日的信中,谈到三个要点:首先,他附上了傅聪在伦敦的地址,并告诉我傅聪当时在日本演奏,待他回英之后,会向他和傅敏(当时也在伦敦)兄弟二人直接写封信引介,并将副本影印传给我;其次,有关傅雷的生平事迹,他说与傅雷相识于沦陷时期的上海,两人“一见面就谈文学,艺术,翻译等事,乐而不倦,很少谈私事”,1947年暑假他们一同去牯岭避暑,“后来他去过昆明,再来香港,再转回上海,即住在我家中,一直照顾我母亲”,直至1966年傅雷弃世为止。宋淇提到,他与傅雷的通讯中,有关翻译的实际经验和过程的数据不少,需要他花时间“逐封逐封信查”,才能提供给我。不久后,他果然没有食言,把傅雷论翻译的信件全部找出寄送,成为我日后论文中最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最后,宋淇又在信里列出一张傅雷译着的全部书单,凡是有^符号的表示不在手头。至于有关傅译巴尔扎克的数目,他说:“经我详细理过,十三种之说的而且确”,并嘱咐我“你可以根据这张书单同傅氏兄弟对核,并向他们借我名单上^符号的书。”

1980年2月19日,宋淇写了一封推介信给傅氏昆仲,这封信更长了,洋洋洒洒四大页。他在第二天寄出这封信的副本给我。如今在疫情中翻阅旧函,许多早已遗忘的细节,重现眼前;许多当年不以为意的内容,竟然已一一验证,更使我对宋淇先生的隆情厚谊铭感在心,不胜怀念!

在这封给“聪,敏二弟”的函件中,宋淇一开始就说“最近有一好消息相告”,接着把我去巴黎进修,意欲撰写有关傅雷与巴尔扎克论文的来龙去脉描述了一番。最令我惊讶的是,数十年后回望,发现宋淇当年对欧美文学的发展竟然如此娴熟精准,真不愧为出色的文艺评论家。他说:“法人根本不知巴尔扎克在中国老幼皆知,全由一人之力。最近巴尔扎克在法国又复吃香,读书界掀起研究他的热潮。巴黎大学各课程中也以选读巴尔扎克的学生为最多。”他继而列出我手头上欠缺的资料,并说“我还答应她写信介绍给你们,前来拜望,以便进一步了解令尊的求学经过,平日翻译的习惯,作法,作风等等”。于是,就促成了我不久之后农历初一的英伦之行。

宋淇当年在这封信里表现出来的卓识远见,令人感佩。提到傅雷的成就,他说:“我想国内虽然平反昭雪,但对怒安翻译上的成就,大家只不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后起无人,目前除了杨绛之外,通中,法文和翻译的可以说一个也没有,将来也不见得会有。难得的是现在有一位中国人具备这三项条件,而且还有机会拿他作有系统的研究对象,将来写成博士论文。以法国人最近对现代中国文学和巴尔扎克的热爱,将来出版成书一点不足为奇。那么怒安的一生心血得以在被翻译成中文的祖国得到重视和了解,岂非佳话?同时也可安慰他地下之灵——这是柯灵同我等人所做不到的。”宋淇说这番话时,应不知译坛上尚有罗新璋其人其事,但以当时的社会环境,罗也根本无法出国到巴黎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宋淇当年对我期许甚殷,的确使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但如此,为了努力推介,宋淇在信中又把我的履历详述一遍,附上一大堆美言嘉许为我加持,说我在法国文化协会得到三种法文文凭,翻译至少有十年经验,编过教科书和字典,说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国语,广东话云云,“需找这样的人,说不定还真要去定做。所以我一口答应她全力支持她的计划,并且相信你们也会加以同样支持”。说真的,从来没有见过谁推荐一个友人,会如此全心全意,不遗余力,而且我当时跟他并不稔熟,怎么不叫我展读之下,既汗颜惭愧又感激不尽呢?但是转念一想,宋淇的这番举措,除了毫无私念的提携后进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他的确目光如炬,可以为弘扬文化事业而义无反顾,为促进学术交流而当仁不让的。因此,他毕生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举,多不胜数,没有他的悉心推动引介,张爱玲不会遇上夏志清;没有夏志清的褒扬,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不会如今日般崇高无上;而我个人的际遇,只不过是宋先生的众多善行中,一个小小的实例而已。他在信末还殷殷叮囑:“她正紧张于准备功课,今夏初试而且还要缴论文大纲……希望你们能给予她一切助力,我会感同身受。”

宋淇当年对我一而再,再而三伸出援手。80年4月9日,他来信告诉我说:“你的运气真好,最近台湾的《幼狮文艺》出了两期“法国文学专号”,三月份专讲翻译,其中有关翻译小说和书目可能对你的论文很有用处。”然后,在6月12日的信里,他又强调:“对你的研究和论文,兹事体大,牵涉到中国学生在法国学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他宣称“我一定对你的需求竭力支持,务请释念”。

当年的垦荒之行,所幸终于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论文顺利完成,返港后更推出连串弘扬傅雷译论译着的活动,例如出版《傅雷与他的世界》,举办傅雷回顾展及傅雷纪念音乐会,成立傅雷翻译基金等,另外,也为《傅雷家书》翻译英法文信件,并参与筹组纪念傅雷夫妇的各项计划等;如今,傅雷研究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专攻傅译的学子,大有人在;甚至远至法国,也有学者教授以傅雷的翻译为主干,钻研巴尔扎克在中国流传的状况了。

当年只是为了不负宋淇殷切的期许于盼望,奋力向前,万万想不到的是,在他种种支持和鼓励的背后,竟然还包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劳累。看了《张爱玲私语录》方才得知,宋氏伉俪是如何为朋友不计一切,忘我付出的。他俩一向多病多灾,多年来,为了推广张爱玲的事业,已经是心劳力绌,竭尽所能了。宋淇在1980年4月18日致张爱玲的信中指出,当天替她整理函件及稿子,花了一个下午,等于生了一场小病,还得赶着把信寄出;那么,他在那段繁忙岁月里,为我撰写推介信及整理傅雷历来谈论翻译的函件,又不知消耗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如今念来,心中老大不忍。他在6月12日还来信为我打气,谁知道那一段日子,他们家正经历了最为暗淡的时光,夫妇二人身心皆疲,为照顾高龄九十八的老人家(邝文美的母亲)而焦头烂额,宋夫人说:“因为老人家每次出事,一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他的健康和心情;同时我自己承受着各方面沉重的压力”(邝致张函,1980-6-15)。这种种磨难和苦楚,怎么在宋淇的来信中,一点也不见端倪?现在回想,他一定是能人之所不能,因此虽然大病小病不绝如缕,却能勇敢面对,坚毅不拔,成为国语电影的先锋,文艺评论的翘楚,张爱玲的挚友知音,以及无数文化活动的幕后推手。

终其一生,宋淇都在默默耕耘,润物无声。遥想当年,他必然是因为经常拖着羸躯,才步履缓慢;不断顽抗病魔,才表情肃穆;无时无刻不为朋友劳心劳力,才看来若有所思吧!虽说一辈子都在致力为他人做嫁衣裳,然而这一件件精心制成的羽衣霓裳,却在文化学术圈中,永远焕发出绚烂夺目的华光!□

猜你喜欢
巴尔扎克傅雷张爱玲
傅雷的称赞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没有寄出的信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巴尔扎克答学生问
巴尔扎克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