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近来,“内卷”一词颇为引人关注。
华为公司一个叫丘小海的员工在内部写了一篇名为《内卷》的文章,里面谈道:“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陷入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
这篇文章虽然在华为公司内部网站上发表,但被传播之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究竟何为“内卷”?据悉,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他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耕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
此后,这一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一言以蔽之,内卷指的就是无突变式的发展、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时间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虚假繁忙。
诸如此类,“内卷化”的现象在商界并不少见。
以房地产或互联网行业为例,经过多年快速增长之后,蛋糕做得已经足够大,但过了成长期,行业增长速度放缓,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在企业内部,此前涌进来的大量人才开始陷入“为竞争而竞争”的状态,呈现“内卷化”倾向,“996”“007”成了从业者的常态。在企业外部,和同行的竞争也在陷入内卷化。相似的产品、相似的服务,只有通过低端的价格战获取市场份额,实现所谓的增长,这显然是低效的增长。企业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愈陷愈深,经营水平却仍在原地踏步,这种情况下彼此还相互掣肘,最后就“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避免内卷成创业者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通过采访,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已经积极作为:有的以开辟新赛道、创造新竞争的模式来减少无意义的内耗;有的即使身处红海,依然勇于探索,以“微創新”的举措,打破行业束缚,追求更高的上限;有的则专注于练“内功”,向管理要绩效,通过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的则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未雨绸缪……
不难发现,企业在避免内卷的过程上,真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勇于作为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企业经营者的“危机感”爆棚。正如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所言:“唯有惶者方能生存!”
任正非的危机意识众所周知,他不止一次强调,而且还曾专门写过多篇文章,从思想的高度来警示华为人要有危机意识,比如著名的《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等文章。大约20年前,就在华为登顶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冠军位置时,任正非还写出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文中,他强调:“……我天天思考的全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正是任正非引领下的那种如影随形的危机感,华为公司才能成就今天这番事业。
归根到底,企业避免内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通道,非一日之功,更多依靠的是经营者对市场、对行业的警醒之心,以及积极求变、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