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为切入点,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道路进行初步的研讨与分析,希望借此可对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并推动我国相关教育工作与课程体系全面创新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3-0099-02
汉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而我国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为汉语言的发展培养一批拥有创新与探索能力的语言工作者,为社会的进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众多中职院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极为重视,并针对语言特点与规律设置了其独有的课程内容[1]。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目标,相关课程创新工作也在各大高校广泛展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可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基本质量与水准,提升专业适应性与科学性,并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汉语言专业所拥有的归属感以及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实际问题入手,认真分析当前课程内容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结合社会实际发展对人才所提出的标准与需求,革新教学过程与模式,从根本上完成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转型。
1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1.1 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把控社会对教育事业需求不充分
专业的发展与创新过程必须明确具体培养目标,并以目标为根本,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发展更为科学且合理的课程体系。如果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将会导致实际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实施出现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接受难度过高等众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实际的培养效果,也极大干扰了相关专业的发展与提高[2]。当前,我国众多中职院校在设置汉语言专业课程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未来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技巧与知识结构,也没有看到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实际需求,道德发展与专业发展没有做到均衡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很多汉语言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有效从事语言研究工作以及中学教学工作等过程,能力层面缺乏应用意识,教学过程的方向感也极为欠缺,没有对实际教学资源形成整合力量。
1.2 考核评价模式过于单一,知识的实践应用不充分
当前,汉语言专业的考核模式依旧为应试教育体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是通过对考试成绩的评判来完成,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够重视,更是忽略了专业在应用实践层面的效果与作用。这种落后的教学评价手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对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创新动力,更是无法形成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法做到有效参与配合,教师自身更没有形成具体的引导效果[3]。以考试为根本的考核评价模式,让整个教师与学生被动分离,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考核过程处于不相关状态,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会被无限拉大,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迅速下滑,无论是对专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实际教学质量的提升,均无法起到正面作用。
1.3 课程设置相对枯燥,学习没有体会到真正的魅力与价值
我国汉语言文学隶属于文科类专业,其众多中职院校所开展的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安排与基础教育过程大致相同。各类中职院校通常会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添加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师范院校雷同的课程内容。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我国无论是专业院校,抑或是中职院校,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大致相同,均需要进行中外文学、古今文学以及语言教育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极为枯燥,模式更显单一,院校之间缺乏特色性与创新性,更没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以现代应用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学生无法感受到专业课程内容所存在的魅力与价值。如果继续保持当前现状,不仅影响院校自身的教学水准,也会导致学生的专业培养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教学效果无法跟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2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道路与途径探索
2.1 坚持创新实践,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无法做到一蹴而就,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与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更为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不断针对课程体系的创新予以实践,并分析每一次创新后所带来的作用与价值。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确保课程体系创新发展的基础,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职院校所实施的课程,需首先体现课程本身的优势,并把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同时可参考其他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建设过程专用所采取的手段与措施,分析其成功点。学生是接受课程知识的首要主体,因此,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须以融合学生群体特点为根本,革新教学手段与方式,让学生获取到更为有效的学习过程,激励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
2.2 坚持特点突出,确立更具特色的培养方向与过程
各中职院校在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过程中,需要针对自身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以培养目标为根本,建立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规划,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因材施教为宗旨,根据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状况与学习兴趣,树立更具特色的培养方向与过程。学生最终的培养效果是专业价值的直接表现,而当前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有着应用层面的具体标准,因此,院校所发展的课程创新,需不断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层面的融合能力,培养其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适应能力,并最终形成本专业所具备的特色与吸引力,全面推动课程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2.3 堅持以学生为根本,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有着自身的特色与不同,但是,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同样需要保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坚持以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为根本,让专业更为适合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需求与标准[4]。各中职院校在实践与创新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控课程体系建设脉络,充分借鉴其他院校在课程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将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作为发展的根本,提高课程体系的丰富性与综合性。相关院校需保持对社会发展的尊重与适应,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立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各类新型课程,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根据自身的喜好,自主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并可在工作过程中,应用到自身所学的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不断培养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更为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尖端研究者,丰富课程体系,提高汉文化渗透与传播效能,提高实际教学质量与水平,不断实施各类创新尝试,为我国未来汉语言文化事业提供更多助力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砚.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青春岁月,2019(11):135.
[2]吴小霞.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8):52.
[3]任惠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文存阅刊,2018(15):126.
[4]贾军峰.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8,11(20):56-57.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于洪清(1969—),男,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