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在考察湖南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桃江县在粮食生产、经营、收储、流通等各个环节以及制度、机制、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和促进粮食产业扩面增产、提质增效、促销增收等各个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但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小觑,粮食产业发展仍需不断探索。
关键词: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粮食产业发展
1.桃江县粮食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桃江县位于湘中偏北,资水中下游,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热量充足,雨水充沛,丘陵地貌多样,灌溉水系发达,县域有农业用地174371公顷,耕地40810公顷。2016年以来,县域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基本平稳。具体情况如下:
2.粮食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粮食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体制机制仍需理顺
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涉及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发改和乡镇等多个部门。一方面,各部门职能职责分散,分工不很明确,经营组织体系不完整,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乡镇组织力量和粮食安全与产业发展意识参差不齐,联审联办制不到位,缺少工作经费保障等,造成了工作被動、滞后和信息不畅等问题。
2.2粮食安全和耕地安全问题不容松懈
县级收粮财政压力大,储粮能力弱,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小觑。耕地安全方面,通过近几年土地污染源头管控和受污耕地安全利用,耕地安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好转,但“严格管控区”产业转型问题也较凸显。一是农民难选择。农户自主选择种植业项目存在盲目性,无规模、无技术、效益无保障,退出双季稻种植的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损失较大。二是土地难连片。“严格管控区”部分耕地比较零散,旱杂粮种植经济效益低,流转后零散土地不能集中连片,可能导致部分退出粮食种植的耕地弃种抛荒。
2.3产业融合发展仍需不断探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实现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效益最大化,必然要把各主体间的要素联合起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产业链延伸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停留在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的初级形式,选育优质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精细加工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二是联合体发展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产、加、销缺乏有效组织,经营组织体系、规章制度不健全,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脱节,经营主体对自身责任和权力不明晰等等。
3.保障粮食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路径分析
3.1整合管理职能,健全齐抓共管新机制
3.1.1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进
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各类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制度,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体系,压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在重要农时节点做好春耕备耕、春耕生产、农机装备产业转型、粮食质量安全、粮食收购及质量监管、粮食和物资储备、耕地安全利用、耕地地力保护、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问题整改、农业品牌建设等各类部署调度,力保粮食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3.1.2加强部门协同,坚持合力推进
严守粮食种植红线,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县域粮食生产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年度播种目标面积、制定验收方案、方法等,全面落实粮食种植和生产目标任务,保障粮食“双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16年来桃江县共计投入1.316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5.45万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政府要继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实耕地地力保护措施,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水利、发改等部门要协同联动,完善沟渠、山塘、库坝、机埠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部门要结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财政部门积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安排农业救灾资金,支持农民恢复生产;农业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完善农业保险,深入粮食生产一线,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确保土地安全利用,制定各类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奖补政策、实施细则等,确保严格管控类耕地退出水稻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低吸品种,采取多种农艺措施、齐抓共管对严格管控区开展土地安全利用与治理。做好粮食收储流通,在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级储备粮管理办法,从县级储备粮储存规模、品种、数量收购、销售计划、均衡轮换、储存条件、承储企业条件、储备粮动用、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有效应对调剂丰歉、平衡供求、稳定粮食市场、自然灾害等情况。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属地特派员制度和网格化管理。市监部门可以安排专人对接企业和小作坊,严格实行先检后收;与公安部门加大风险监测、监督抽检以及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加强与农业、发改部门的信息互通,建立健全会商通报机制,及时获取出库粮食动态信息,引导大米及其制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与监管信息平台对接,互通互享信息;督促企业主动落实安全责任,建立收储台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生产过程控制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以及产品标示标注管理、销售台账管理、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风险管理等,严格按照监管事权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严格管控污染源头方面,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将所有涉污矿区、污染源地块等纳入整治范围开展集中治理。市监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制定整治方案,开展现场检查和随机抽查,加大对矿涌水一体化设备的建设投入,确保实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有效管控、治理污染源头。
3.1.3加强上下联动,坚持全面推进
将双季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专业化集中育秧、治理抛荒等工作纳入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全面压实工作责任。依托原乡镇农技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专业合作社等部门和组织,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与指导,宣传农业科技,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依托县域粮油加工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基地、大户、合作社签订稻谷收购订单合同,建设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帮助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农户,巩固“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
3.2推进生产体系关键环节改革,打造粮食生产新模式
3.2.1突出耕地保护,构建耕地安全利用新机制
严查耕地抛荒,对乡镇范围内发现大面积连片抛荒的,追究乡镇主要领导责任。对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征而未用的连片耕地开展清理,短期内确实不能开工建设的,鼓励种粮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开展临时的季节性承包。抓好耕地污染整治,鼓励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区进行石灰调节,推广低吸品种,种植绿肥油菜,重度污染耕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养殖和水稻以外其他作物。
3.2.2突出绿色发展,构建粮食安全生产新机制
实施标准化生产,制定水稻生产地方标准,持续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创建,推广运用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暗室叠盘快速催芽齐苗、水稻机抛秧、水稻机插秧、水稻直播、机械化收割等技术手段。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积极指导企业(合作社)申报粮食类绿色食品认证,示范带动县域企业(合作社)粮食质量标准提升,促使种粮大户转型提质。推进信息化管理,开展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完成国家追溯平台注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益农信息社建设,整合部门资源,借助“互联网+”,协助农业主体解决农资需求、技术、农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难题,让便捷、经济、实用的农业及生活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户。开展专业化防灾减灾,加大病虫防治力度,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要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提前部署防控措施,并派出农技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稳步有序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增强新型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突出科技创新,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开展水稻选育和良种推广,开展再生稻示范栽培技术,加强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早稻良种推广力度,减少低直链淀粉含量早稻品种的种植面积,依托种粮大户开展特色水稻品种对比和高产示范实验。
3.3推进产业体系重点领域改革,构建粮食产业新业态
3.3.1突出区域统筹,构建粮食产业区域规划体系
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优化水稻品种布局,做到“一片一品”、“一村一品”,禁止多品种插花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秋玉米、秋荞等旱杂粮,增加粮食供给,帮助农民增收。充分利用冬春闲置耕地,积极示范推广“稻油”水旱轮作,提升经济效益。
3.3.2突出精细特色,构建以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粮食产业链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动扩面延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好粮食基地和自有品牌,指导企业制定收购标准,积极发展粮食订单收购模式,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粮食品质和质量,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同时,实施“优质粮油工程”。粮食收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实行优粮优购倒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特色水稻品种对比实验和一季稻新品种高产示范,筛选适合桃江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开展田间肥效试验,修订完善肥料配方,提高施肥效率,开展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试验示范和高效药剂示范,提高了科学安全用药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链配套,着力优化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全产业链配套,鼓励龙头企业在生产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尝试,依托粮食储备库开展粮食收储工作,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粮食仓储设施以降低生产成本,依托成熟的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体系,以及供销e家、益农信息社全覆盖优势,打通粮食产品流通与销售渠道。
3.3.3突出产业融合,构建粮食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推动“种、养、加”结合,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循环发展模式,鼓励指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以“稻油”、“稻虾”、“稻渔”等为代表的“稻+N”综合种养模式,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动“产、供、销”联合,加快仓储流通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规模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水稻种植合作社和大米加工企业联合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价值链,实行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运营,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产品。推动“游、娱、购”融合,深度挖掘农业的科普、休闲、观光等综合价值,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景区(点),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等知名休闲农业景点。
3.4推进经营体系组织形式创新,实现多方共赢新局面
3.4.1突出价值链相乘,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优化要素配置,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优先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财银保”等金融工作,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强规范管理,开展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工作,对检测不合格龙头企业取消资格,同时帮助企业积极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3.4.2突出产业链相融,构建特色粮食品牌区域共享机制
实施品牌整合计划,提高粮食市场知名度,积极打造地域品牌,依托县域米粮加工入统企业和龙头企业,实现品牌集聚效应。实施“益品出湘”计划,提高粮食市场美誉度,积极组织粮食企业参展各类农业展会,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粮食产品知名度。
3.4.3突出利益链相加,构建全产业链多元化利益连接机制
实施農户农民“双转型”工程,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一方面坚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思路。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户农民创新创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实施产业联盟带动工程,坚持以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引领,推动产园和企业融合抱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J]. 信乃诠. 农业科技管理. 2014(06)
[2]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杨磊.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06)
作者简介:肖胜男,(1988,6-),女,湖南桃江,汉族,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