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有效策略

2020-12-23 13:37闵克翔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解题思维教学过程小学数学

闵克翔

【摘  要】  在新课改精神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教师的课堂只是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只是一如既往地教教材、教教案,却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小学生的解题思维。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學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来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解题思维;误区分析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新课改的实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师有意识地把原来传统教学中仅仅传授数学知识概念和解题技能,逐步向力求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的熏陶这一观念转变,并努力促使学生将数学思维应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改的宗旨与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们应该深刻明白,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不仅需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小学生学习的规律,真正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会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逐步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自己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生可喜的提升。

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

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中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可是在对学生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技能、轻思维的不良现象。教师仅侧重于对问题的解决和认知结构的建构,但是在解题和建构知识层面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却被忽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方法的差异造成了学生思维发展不均衡。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之所以思维发展缓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思想还没达到非常科学合理的境界。教师往往只注重对自己所担任年级、学段的知识的传授和引导,缺乏大局观,没有做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全局把握。这样一来,难免会失之偏颇。很多教师唯恐学生掌握不了,课堂上依然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倾听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自然谈不上对思维的启发和诱导。

2.学生的学法缺乏,导致思维浅显。解题答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对掌握数学知识的熟练应用的过程,也是其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如会观察、会实验,在分析表面现象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比较、猜想、分析、综合,能够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合理有效的推理,能够用合乎逻辑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分辨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生活中,学生因为学习方法的缺乏便达不到上述所说的有效思考过程。时间一久,学生的思维更会停留在比较僵化的地步,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

3.思维的惰性导致思考受阻。在答题阶段,我们会发现:碰到一些难解的拓展题时,很多学生大脑空白一片,很少愿意深入地思考和解答,这是与他们长期以来思维的惰性有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是也依然需要学生提高警惕,分析出已知条件中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有的学生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或者是受到一些干扰项目的影响,思维受阻,解答出错。久而久之,思维的惰性便逐步形成,这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不深的主要原因。

4.思维的惯性导致思维的机械化。在计算类题目中,出现的问题最多,即学生会延续以往的思维活动,形成不良的惯性,想当然地用原来的方法解决。因为题目类型多变,所以如果学生仅仅想当然地进行解答,自然容易出错。例如,有的学生看见“多”字就用加法,遇到“少”字就用减法,但是多与少,呈现的题目类型可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思维的惯性便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答题结果。

二、探讨提升学生解题思维方法的有效策略

针对学生思维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从教材和生活的着眼点出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和落实。

1.创设趣味的生活情境,加强数学和生活的沟通融合。数学知识魅力无穷,它恰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又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与数学的沟通。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学时,要巧妙地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准确切入点,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丰富生动的教学生活情境中,学生才愿意快乐地进入未知的求知世界。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时,教师便给学生布置了生活化的任务,在生活中去寻找包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形状的物品。学生能够准确地从物品中提炼几何图形的概念,也准确地认知到生活处处皆是数学,提升他们参与生活实践的意识,激发学习趣味。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材料的习惯,培养能力。数学题的解答错误有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知识点,而是由于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没有认真读题,也就是说,由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足而造成差错。很多学生在拿到题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动手解答。这个时候学生题目都还没完全读懂,题意没有理解透彻,答题自然容易出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首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注意对教材中主题图的阅读。数学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在美妙画面背后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逐步培养学生读题、读图、理解图意的能力。其次,学习中,教师要认真阅读数学概念,在阅读中理解、品味概念内在的含义。尤其是在这其中,学生要找出关键词语,深入理解概念。最后,在对于一些综合题目的解答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其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来,排除干扰选项,选出其中有用的数据,把计算和思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正确解答题目。

例如,笔者在引导低年级学生解题时,为了帮助他们正确思考,有时还引导他们去画示意图的形式,即边读题边画图,在头脑中形成数字、图形和题意三者相结合对应的思维模式,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在熟练操作中逐步发展思维。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答题时,学生不光需要动口动脑,还需要动手。数学教材配备了丰富的操作学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促进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使学生的思维理解进一步深入,提高思维的外延性和广阔性,从而逐步培养其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这几个图形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玩一玩对折游戏,并想一想可以折出哪些已知的图形?这样一来,对于总结图形特点,深入操作图形,做好了铺垫,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再如,在七巧板的操作中,学生通过手动操作,有了很多新鲜的创意,从而对图形之间的组合搭配有了形象的认知。

小学数学肩负着培养答题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这便需要我们从教者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通过多样化的途径,逐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要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在认真读题审题中训练,在熟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对其解题思维不断激发和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应用转化思想进行教学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7(46).

[2]浦冬梅.如何寻求计算教学中的“理法”交融[J].教育观察(中旬),2014(12).

猜你喜欢
解题思维教学过程小学数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能力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中职数学解题思维探讨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