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力 刘赛民
摘要:从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到保证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均等化,从文化服务的免费提供到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的优惠服务,文化馆的职责与使命一直在不断的与时俱进。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化馆服务现状的分析,解读新时代下政府对文化馆职能的要求和期望,提出文化馆应关注服务机制创新,以创新思维协助政府承担起意识形态话语权把握的职责,以社会效益为优先来担负起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最终满足政府和群众对文化馆的期许。
关键词:服务机制创新;公益;职能定位
新时代下文化馆服务机制上的三个困局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明显增强,对政府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日趋渴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群众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不能满足、不相匹配的矛盾也同样存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文化馆责无旁贷,应思考如何进行服务创新,以更好的定位自身职能为解决这一重要矛盾提供答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7 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我们可以了解到文化馆近期的工作成果和服务现状,具体如下: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 44521 个,比上年末增加 24 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 33997 个,比上年末减少 243 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 180911 人,比上年末减少 1119 人。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1]197.86 万场次,比上年增长 7.6%;服务人次 63951 万,增长 10.5%。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12]8241 个,演出 15.82 万场,观众 8229 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 41.67 万个,馆办老年大学 865 个。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馆在普惠性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已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与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性明确的文化机构相比仍然有以下困局:
1.服务内容定位略显模糊
与主营业务”相对稳定、服务方式相对成熟“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而言,文化馆没有国际惯例可供参照,功能定位亦不太明确。
文化馆服务对象广泛、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变量过大、边界不清,功能定位有一定难度。所以梳理文化馆业务的核心、外围及关联业务对于文化馆的功能定位将有所裨益。
2.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和经营服务灵活性不够
政府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直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文化馆目前作为政府领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机构且以公益为主,一方面赋予文化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使命,一方面还可以提供经营性质的差异化文化服务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如何处理好文化馆的公益性与经营性之间的关系将是现阶段文化馆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3.文化馆的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不够清晰
文化馆作为在党和政府在文化服务方面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单位,是作为文化服务的被购买方之一与非政府背景的社会力量参与市场角逐,还是被赋予组织、统筹和协调的职能作用,进行社会化购买以丰富文化服务的供给?在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馆应当如何参与?如何创新服务?
新时代下文化馆实现服务创新成功的三个关键
在新形势下,面对群众高涨的个性和共性的文化需求,文化馆应力求实现服务创新的突破,比如可以采用新颖的文化内容,多维度的服务方式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公共文化需求;以群众文化服务需求为核心,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重视群众的评价和反馈,创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征求形式;创新质量保障机制才能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群众。文化馆应以服务机制创新为龙头来成功保障服务创新的实现。
在服务机制创新上需把握好如下三点:
文化馆的业务梳理对于实现服务创新至关重要
对文化馆服务的内容进行图谱化调查和整理,对于不同的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定制,以服务内容的标准化来实现文化馆的职能及服务效率的提升。
比如作为地市级的文化馆,可以分别从两个维度来梳理业务。从意识形态来看,在政府和上级文化馆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框架下,进一步分解明细的任务以保证有效达成目标。从具体工作内容来看,在政府和上级文化馆的指导和要求下,对于公益文化艺术活动、文化交流活动、非遗保护等内容应作进一步细化,可以在意识形态要求的框架下对工作内容核心、外围和相关业务绘制公共文化服务的图谱,建立区别于图书馆、美术馆等其他服务机构的服务清单和服务标准,最终帮助清晰文化馆的职能定位,也能为文化馆服务效能的大幅提升奠定基础。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平衡,东西部有较大差异,同一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甚至城市里新城区和老城区因为人口年龄及教育程度的不一也有很大区别。作为地市级文化馆应在政府和上级文化馆的指导和图谱框架下结合当地的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现状进行筛选,以甄选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服务内容图谱,进行高效、定向的文化传播和服务。
文化馆业务开展应以社会效益为优先是服务创新的成功关键
作为政府直属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之一的文化馆,如果仍希望像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政府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模式,文化馆则应在政府及上级馆的指导下注意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提供多方位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为主要工作目标,比如继续深入免费开放、非遗保护及保证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享有等等。而如果希望进一步调动文化馆各类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改为以经营性为主的文化服务机构并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成为社会化购买中被购买方之一的,应需解除束缚、放开手脚,保证给予在不突破政府要求的意识形态框架下自由发展,这样也体现了对文化馆完全经营开放发展的公平性。
根据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现状,根据十九大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来看,地级市文化馆应以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补充。经营性的补充也仅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多样性需求的补充手段,更多的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的任务应交给社会机构,但文化馆可以借助于自身网络遍布的优势协助政府作好管理工作。当然文化馆经营性的适当保留体现了一定的压力和危机感,可以刺激文化馆服务的更新换代,可以是提升服务效能的一个手段,但不应成这最终目的。具体而言,地级市文化馆应着眼于如何更有效的傳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非遗保护上,对于组织公益文化活动则需进一步深入开展更高层次的免费开放和普惠享有。
服务成果的评估与考核是文化馆职能目标达成的关键
目前文化馆与完全自负盈亏的机构不同,没有完全市场化竞争的约束、生存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压力并不完全来源于服务对象的反应,收入也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所以厘清职能、制定清晰的服务标准,进行服务效能的考核、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将成为达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重要关键点。这类考核的要求主要来自于三方面,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及群众。
1)政府作为文化馆的资金提供者,同时也作为上级机构管理者,不仅在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上提出要求,也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和工作职能要求。而地方政府和文化馆应根据国家指导标准,结合当地文化服务现状、财政情况和群众需求,根据上述的地方文化服务图谱制定本地区的文化馆服务标准。地方政府在提出面向均等化文化服务的标准要求时,应注意兼顾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和群体均等这三个方面的考量。
在制定要求和效能考核时,也需涵盖免费服务和优惠服务。免费服务是相对的无差别式服务,更多考虑的是达成群众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这部份内容会占用过多的公共资源,这种供给式服务可能不利于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参与。而优惠服务的提供,更能贴近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这种由于政府部分补贴、群众部分自费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群众的积极参与,而且还能获得更好的满足感。
2)目前在全国不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积极探索,不仅吸纳了各界代表参与管理,还在构建公益性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激励、服务绩效考评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理事会作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各级文化馆的第三方组织之一,可以在服务的标准化及效能评估上凭借着其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服务进行更为可信的评估。由于在中国现行体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结果表明仍存在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较低、发挥作用有限等问题,所以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实现也应该分步走。在现阶段,理事会的职能无法全盘照搬西方的法人治理体系,可以形成以政府主导、理事会参与管理,提供咨询方案并先行建立社会评议的反馈机制。可以更着重于对于文化馆服务内容图谱的建议和要求、服务内容标准化的制定、服务效能评估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职能体现,这对于以政府拨款为主,公益性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文化馆达成政府和群众的期望极为关键。
3)各类群众作文化馆服务的主要受众,对于文化馆提供的文化服务是否满意最有发言权。就现状而言,各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投入很大,但效果有些差强人意,原因在于文化服务的提供与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不完全相适应。文化服务的内容、标准化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有矛盾,文化服务的效果与群众的期望有差距。所以在制定文化服务内容图谱时,应证询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意见,捕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习惯,有效提供区配的文化服务。也需要引入群众代表进行服务效果的评定,获取群众的反馈并进行不断的修正,获得政府及社会群众对于文化服务的认可,最终实现文化馆的职能目标。
文化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最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更能突出地承担现阶段政府对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历史使命的要求。文化馆应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道路,清晰的定位自身职能,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最终才能成功实现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戴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与服务.2015.
[2]巫志南.免费开放背景中文化馆功能定位思考[M].[艺术评论].2012.02.043,10-12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2017.12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7 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2018
[5]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M].前沿论坛,2015.05,4-12
[6]王全吉.浙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B].前沿论坛,2013.11
作者简介:霍力(1975.6—)男,民族:汉,籍贯:江苏镇江,学历:本科,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刘赛民(1974.10—)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句容,学历:大学,职称: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