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科语境下美国社会生态学的自然教育观

2020-12-23 04:56李亮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然

李亮

摘要:随着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日益凸显,传统文科的基本概念与前提设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新文科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美国社会生态学的自然教育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阐释及其强调“paideia”的教育方法,这与新文科的现实任务不谋而合,同时也为中国推进新文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因此,考察美国社会生态学研究,成为我们了解并实践新文科建设工作提供了学习的范型。

关键词:文科语境;人文科学;社会生态学;自然

一、新文科语境的兴起

“人文科学”这个词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指称研究“人”的学问,以区别于研究“神”的学问。18世纪时,因为社会变革的压力(如法国大革命)和国家管理的需要得到大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在世俗大学中日渐兴起。可以说,传统文科是伴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发展过程而逐步诞生和发展的。人文科学的研究对于“人”这一核心问题来说,自文艺复兴以降就有一套完整的理解。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后,人类面临的现代性状况与传统文科诞生之时已然不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工具和认识方法,更改变了我们对自身和对世界的根本看法,相应地是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困惑、伦理道德难题。技术的发展带来种种困惑和难题,使得传统的人文价值陷入危机。此外,新的社会文化运动与新观念,也对传统的人的观念、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观念等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还能按照传统人文科学的传统去理解“人”吗?福柯、阿尔都塞等人都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人”进行了深刻质疑,对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奠定的那套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信仰和方法,提出了根本性挑战。

新文科应运而生。新文科首先面临的使命就是回应新历史条件下“人”的观念的变化。在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过程中,从古希腊普罗泰戈拉开始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信条就在不断强化。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主宰,其他动植物以及整个自然界都只是人类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康德的名言“大自然中的無理性者至多具有作为工具或手段用的价值,而人在本性上就是作为目的自身而存在”,在高扬人的主体性把人从神的主宰下解救出来的同时,又将自然踩在了人类脚下。现在,这种观点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始于海德格尔兴于动物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质疑,纷纷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后果进行矫正、呼吁应当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要求重新解释传统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

二、辩证自然主义、重申启蒙与 Paideia:美国社会生态学的自然教育观

美国社会生态学理论流派的主张恰恰契合了新学文科提出所倡导的理念及其所践行的任务。俄裔美国思想家默里·布克金早在1971年就在著作中首次提出“社会生态学”概念,并于1974年在美国佛尔蒙特建立社会生态学研究所(ISE),进行自然教育和社会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持续至今,影响甚为深远。这一理论流派冠名为社会生态学是因为,它主张这样一个判断:社会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是人类支配生态的根源,因此,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在于依据生态学原则与方式重新组织社会。为此,社会生态学家们首先提出了以辩证自然主义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位置是什么”的问题。

布克金指出,早在古希腊世界甚至苏美尔社会的吉尔加美什时期,人们一度把自然视为“盲目的”、“沉默的”、“野蛮的”、“竞争的”和“吝啬的”存在。一直到柏拉图把肉体视为永恒灵魂的重荷,以及笛卡尔严格区分理性与机械性物体存在的观点,这些都是一种把自然严重妖魔化的自然观。辩证自然主义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然的存在,并从生态学的视角指出,自然不只是所有存在着的事物,而且还是一种进化中的发展。自然的进化既包括生物进化也包括社会进化。用西塞罗的术语来说,就是进化包括“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两个领域在内,两个自然实际上是同一连续系统的两个方面。虽然人类及社会因为它们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潜能与第一自然存在着巨大区别,但是,它们归根到底都是根源于第一自然的,并且它们仍然是整个进化过程的一部分。第一自然的进化使生命形式产生了日益增加的复杂性和主体性。从单细胞有机体的简单应激性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神经性行为,意识在进化的积累性过程中得以发展并在人类理智中达到最高点。

人类卓越不凡的思维能力,赋予了人们理解自然发展的过程并按照生态和理性方式组织社会的潜在能力。社会生态学批判了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总是把人类和非人类现象工具化的“手段-目的”形式的工具理性主义,与此同时,社会生态学肯定一种适于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进化过程的辩证理性。据此,社会生态学反对生态学否定人类理性,回归朦胧神秘的深层生态意识,而主张自然教育的目标在于吸收科学尤其是生态科学的教益,把人类社会发展和生物发展、人类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重新整合起来,建立一个理性的生态社会。在教育实践中,美国社会生态学研究所尤其重视对“多样性”、“创造性”和“自由”三大生态学原则的教学。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美国社会生态学在自然教育过程中对古希腊教育paideia 教育方法的推崇。paideia 原是指古希腊为了培养自由公民而实行的一种全面的文科教育,它是一种自我承担的教育,要求公民在实践参与中学习和成长;它力求人要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实现人性之卓越的人——符合“人性”的人,符合既不同于“动物性”,又不同于“神性”的“人性”的人。因而,自然教育是包含但不限于专业技能的教育,是人得以成其为人的整体教育。在官网上,美国社会生态学研究所提供的“土地使用与有机农业”、“生态与社会行动”、“教育中的生态替代方案”等在线课程,正是体现了一种践行paideia教育方法的努力。

三、基于中国现实的简短评论

在西方新文科兴起的语境之下,教育部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讲到,“要通过要通过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新文科的讨论与推进而提上议事日程。新文科建设方面,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通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就我国开始强调新文科建设这个方面来看,美国的社会生态学的自然教育观念与实践,可以为我们发展新文科提供有益的启发。一方面,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建立的文科,在中国仍需继续成熟,需要依据自然科学的进展推动和完善西方传统文科的原则与方法。另一方面,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恩格斯语),中国新文科的推进需要以鲜活的国家历史发展现实作为根基,以构建中国特色的新文科作为基本方向。具体而言,美国社会生态学启示我们将自然教育置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目标下,只有培养出对待人类与自然都举止文明的人,才能实现生态文明。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需的新文科。

参考文献:

[1]乔永平,吴宁子.镇江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林业经济,2019(05).

[2]乔永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

[3]乔永平.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与困境[J].汉字文化,2019(23).

[4]郭兆红,刘晶.“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三十周年暨2015年学术年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2).

[5]曹梦娇.浅论环境伦理中的和谐共生[J].神州,2018(32).

[6]宫亚星.周敦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回应[J].汉字文化.2019(10).

[7]王金玉.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生态学意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彰显[J].理论学刊,2019(03).

[8]王金玉.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方法论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2).

[9]王金玉.马克思财富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9,19(01).

[10]刘海龙.生态消费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19,35(04).

[11]刘海龙.邻避冲突的生成与化解:环境正义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12]刘海龙.环境正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重要维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5).

[13]牛庆燕.全球化视阈中的生态文明话语权重建[J].科学社会主义,2019(06).

[14]牛庆燕.全球化视域中的生态主义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7(01).

[15]牛庆燕.“形态论”视野下的生态主义伦理世界[J].道德与文明,2017(04).

[16]牛庆燕.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形态的逻辑进路[J].中州学刊,2016(11).

[17]杨振华.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J].汉字文化,2019(12).

[18]胡华强,冯滟媚.浅析大学生环境处理的思想及其道德对策[J].汉字文化,2019(11).

[19]胡华强,王国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20]胡华强.浅析大学生环境处理的思想及其道德对策研究[J].汉字文化,2019(11).

[21]宋香丽.网络舆情视域下生态型政府建设的路径[J].汉字文化,2019(22).

[22]宋香丽.网络舆情视域下生态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J].汉字文化,2019(23).

[23]虞卓.生态审美教育及其带来的启示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8(11).

[24]曹顺仙,周以杰.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诠释[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3).

[25]曹顺仙,陈崇天.以“负责任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

[26]曹顺仙.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2).

[27]郭辉.环境伦理学的过去与未来——尤金·哈格洛夫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8(02).

[28]谢蔚晖.环境伦理视域下可持续发展分析[J].汉字文化.2019(12).

[29]谢蔚晖.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共生观念[J].汉字文化.2019(08).

[30]谢蔚晖.浅析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戏剧之家,2019(28).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生态无政府主义理论研究”(2017SJB0144)、南京林业大学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美国生态无政府主义及其批评研究”和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培育二期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