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辉
摘要:天然水晶雕刻技术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它始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水晶创作者只有注重自身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修养的提升,才能因材施艺,不断创新,创造精品。天然水晶雕刻中的艺术观和中国文化独特的造型观及审美观一脉相承。这种“艺”的设计和制作往往反映了创作者的审美和喜好,它是在生活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表达方式,其形成一般都经历了大量的思考和实践,最终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天然水晶雕刻中蕴含的“艺”便在于此,审美和生活经验的组合构成了独特的表现魅力,再通过结构与技术的重组形成表现自我的天然水晶雕刻艺术。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设计;技术观;艺术观
提到水晶,很容易让一些珠宝爱好者想到施华洛世奇水晶的精致设计和独特造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的是高端水晶,然而,当真正的宝石知识普及后,你会发现它只是铅玻璃制品,属于仿制水晶产品,而不是天然水晶。当然,这不是本文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件事呢?因为目前人们对水晶的大部分兴趣都归功于对这种美丽仿制品的热爱。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史》,该书只谈玉、金、银、铜,几乎忽略了水晶。在传统工艺中,水晶很少被提及。作为装饰品,水晶和玉石的开发利用几乎是同步的,但在欠发达的古代玉雕工艺中,水晶加工难度很大,它的硬度比普通玉石更难,致命的是它比玉石更脆,如果不熟悉它的特性,加工技术不熟练,强度不当,可能会导致裂纹,这是影响水晶雕刻的关键。
天然水晶雕刻作为现代艺术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门类,经过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熏陶以及与现代艺术的组合,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和艺术价值的雕刻艺术。天然水晶雕刻工艺不仅在传统收藏领域中深受收藏者喜爱,而且由无数审美较为超前的艺术家创造出了更适合年轻群体的风格独特的水晶雕刻装饰品。在这样的尝试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形式而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艺术需求的天然水晶雕刻艺术。
当代天然水晶雕刻艺术把水晶艺术带入了鼎盛时期,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雕刻工具越来越先进,天然水晶雕刻作品的价值与日俱增。什么是天然水晶雕刻艺术?通常理论下,艺术是一种运用特定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生活、揭示思想的行为。天然水晶雕刻艺术就是在水晶这种特殊的载体之上,通过雕刻、打磨等工艺手法,从而实现的艺术,也能借此在作品中寄予创作者的思想。艺是一件作品的灵魂所在,它不仅拥有视觉上的美感,并且在工的升华上,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是天然水晶雕刻艺术的生命力。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现代时尚生活之中是探寻当代天然水晶雕刻艺术的方向。天然水晶雕刻艺术在中国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走到了今天,为了让中国的水晶艺术为现代新生人群和国际市场所接受,“中国概念”和“时尚流行”的嫁接必然是未来的潮流,未来它必将朝着国际化的路线发展。最原始的就是最时尚的,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纹饰与现代时尚造型结合,上古时代的一些纹饰和图案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深受现代人所喜爱,正是其魅力之所在。想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就不能一味效仿,只有古为今用,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其次,天然水晶雕刻艺术的风格应多元化,在天然水晶雕刻题材和雕琢手法上均可“洋为中用”。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鉴为天然水晶雕刻题材。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天然水晶雕刻创作者时常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而后从生活中去提炼美,提炼艺术;哲学是古今通用的,天然水晶雕刻艺术可作为传承中国哲学思想的载体,中华文明中有很多题材都可用到天然水晶雕刻创作中。如此以来,一件作品除了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感官享受之外,还能带给他们意味深长的回忆甚至警示。
天然水晶雕刻艺术作品往往会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和文化现象,不同年代的天然水晶雕刻艺术都会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表现出不同年代文化生活上的差异。以天然水晶雕刻工艺中的浮雕艺术为例,其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会采用丰富的文化符号,展现当代生活面貌和当代文化的艺术表现内容都会被使用在作品中。天然水晶雕刻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类似的地方在于颜色的利用,利用不同颜色来展现作品的风格和文化倾向。天然水晶雕刻艺术的文化特性总是在结构组成和元素搭配上形成主题,在主题的反馈中得到特色化的展现,在特色审美和风格的展现上结合技艺的力量,在艺术的力量上增添人文色彩和活力,这就使作品在文化的反作用和熏陶下呈现属于时代甚至是超越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纯粹的文化符号还是艺术表现上的审美展现,都来源于人们真实的生活,创作者是满怀希望和信心还是充满困惑和不解,这些感受都能成为天然水晶雕刻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或者说都能成为天然水晶雕刻作品的风格。
水晶雕刻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水晶雕刻技艺得到了全面地传承,水晶雕刻技艺得到了不断地创新。20世纪90年代,水晶创作者通过线雕、借雕、借景、借色、借形、阴雕、阳雕,虚实融合等技法,将现代哑光与光线相结合,思考明亮的天然水晶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融合。这一举措填补了中国天然水晶雕刻的历史空白,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天然水晶雕刻的新风潮。2006年,水晶作品《三教九流》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三教九流”又称“和谐地图”,融佛、道、儒于一体。左边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右边是儒学创始人孔子。两位老人并排坐着,畅谈佛教和道教,形成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正面形象。三人手持《九江水圖》,象征着儒、释、道在中华大地的融合,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天然水晶“三教九流”巧妙地将和谐精神与水晶融为一体,雕刻技艺交相辉映,水晶的光影折射更是充分发挥了水晶的特殊性。这件作品创意十足,新颖性强,主题突出鲜明,体现了现代人的极致追求和向往,形象生动精彩的变化,给观赏者和收藏家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享受。
《中国影像——当代中国水墨雕塑艺术展》于2014年在法国大宫殿举行,而其中有一件参展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件作品便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以老子的“虚”哲学为创作理念的作品《老子》。在这件作品中,老子的作品形神兼备,富有韵味。碑文为《道德经》,体现了古人胸襟开阔、充满智慧的形象,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因此,作为水晶雕刻工艺品的创作者,一方面要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要关注国际潮流。一个民族能够传承几千年的,就是它的文化和自豪感。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从材料中提炼出设计元素、民族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但它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符号的积累。新的设计理念、新的造型艺术,把它重新组合在一起,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因素、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要吸收融合中西方艺术的特点,通过更多地研究我们祖先的艺术特点,擦出这种碰撞的火花,从而激发和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国内的水晶题材观音佛像颇多,虽然国际友人感叹这些手工艺品的精雕细琢,以及天然水晶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但他们对主题创作并不感兴趣,并不认同。新海派雕刻将西方设计思想的点、线、面与中国现代雕刻技法相结合,既延续了传统技法,又大胆运用了大写意、夸张、变形、抽象等创新技术,开拓水晶雕刻艺术新天地。
时至今日,天然水晶的雕刻呈现了福建、扬州的精美雕刻,北京、河南的大气魅力,在天然水晶雕刻过程中,形成了“南显北雄”的风格。天然水晶由于具有着清澈透明的特点,我们可以直观地欣赏到由里面的场景和图案形成的各种包裹体的水晶表面,从而让人们可以通过一块小小的水晶欣赏到来自天地自然的神奇,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神秘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天然水晶巧妙的色彩和精细的切割,创作者便可以利用天然水晶自身的天然特点而雕刻出具有神韵美感的水晶作品。而在水晶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中将民族文化优势蕴含其中,在既保存了天然水晶的外观之美的同时,又赋予其深厚的国学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让晶莹剔透的文创产品有灵魂,才能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信心和气魄。俗话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弘扬中华文化,丰富的文化元素是水晶雕刻艺术的灵魂所在。
天然水晶雕刻创作中,单纯的技术表现并不能被称为是艺术,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灌入了创作者的思想与灵魂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思想。“艺”就是创作者基于“技”把自己对生活、经历、环境的感悟投之于作品,使作品具有灵魂,具有思想。首先是艺术想象力。艺术构思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就是寻求、发现、评估和重新组合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虚实关系、辩证关系等等,并以联想、比喻、对比、衬托、暗示等多种手法给予艺术的表现。要十分巧妙地揭示和重新组合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予以简洁、准确和有力表现的例证。如果说其中有规律可循,这就是重要规律之一。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灵活自由地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取决于我们创作人员的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要求创作人员不仅要成为知识领域里的杂家,而且应具备先进的人文精神,并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否则,我们的创作人员将变成一批又一批的熟练工匠。实践证明,一场艺术领域的革命往往是因为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并能创造出新的表现语言和方式,促使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我们还应关注和了解思想文化界的新动向。
其实,天然水晶雕刻中的“艺”就存在与我们创作者日常的生活中,蕴藏于我们的内心,渗透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都有不同的看法与感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观。正是这种独特的观点让我们明确了方向,知道了怎么去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天然水晶雕刻创作者,把自己的理想、目标、追求甚至是对人、对物、对生活的感悟投注到作品之中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便形成了天然水晶雕刻创作中的“艺”。
由此可见,在天然水晶雕刻创作中,“技”是“艺”的基础,“艺”通过“技”来体现,一件优秀的天然水晶雕刻作品都是既精于“技”,又重于“艺”。“技”必不可少,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技”,必须要去追求“艺”,只有“技”与“艺”的完美结合,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堪称经典。
参考文献:
[1]许申;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创新[J];才智;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