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燕
摘要:冲突具有的戏剧张力可以给观众带来刺激的观影体验,而编剧对叙事节奏的把控是酝酿及强化冲突的重要手段。再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冲突设置都需要通过叙事技巧将其讲述得张弛有度,跌宕起伏,回味悠长才好。不管是制造冲突还是把控节奏,这些都是影视创作技巧,而创作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复杂深刻的人性,反思社会的症结和危机,反观历史,启示未来,探索未知。
关键词:冲突 叙事节奏 视听节奏
如果用兩个词概括影视创作的制胜法宝,那就是“冲突”和“节奏”。冲突具有的戏剧张力可以给观众带来刺激的观影体验,而编剧对叙事节奏的把控是酝酿及强化冲突的重要手段。
制造冲突
纵观影视创作,其围绕的核心无非是“人”,而“人”这一主题最能引发观众观影兴趣的就是围绕人物的各种身心困境、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人们面对困境及冲突时做出的不同抉择和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走向。影视作品的核心是人物,而最能体现一个人物的本质就是人在面对冲突时的抉择。所以,影视编剧在制造冲突时不能为冲突而冲突,所有的冲突必须符合人物性格、故事逻辑、情感脉络。
影视中的冲突大致可概况为以下几种类型。
人与自然的冲突。在类型影片中有一种影片为灾难片,其内容大多表现人如何在恶劣自然环境下求得生存。该类影片有些侧重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些侧重表现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人们如何协同合作,克服困难。
人与他人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主要包括个人与他人的冲突及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冲突的根源大致可归结为利益冲突及观念冲突,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冲突都属于此类。现实生活也无非如此,人与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种族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无非是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
人与自我的冲突。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形成不同的情感需求和认知维度。在少年时期,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人对事物的认知处于不断地被颠覆并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和质疑,造成人内心巨大的心理冲突。即便是成年人,由于生活或社会的变故,其旧有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受到极大挑战,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和认知危机。此类作品重点往往意在体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精彩的冲突设置无疑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一部影视作品往往涵盖多种冲突类型,根据主题需要和故事情节的不同,其冲突设置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梦工厂动画公司的动画片《埃及王子》,其故事原型是《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当希伯莱人后裔摩西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埃及法老下令淹死所有希伯莱男婴,为了逃避被杀戮的命运,摩西被母亲和姐姐放入竹篮投入尼罗河。幸运的是,摩西顺水漂流进入埃及皇宫,并被皇后收留成为埃及的王子,与埃及真正的王子也是未来的法老兰姆西斯成为从小玩到大的兄弟。朝夕相处使摩西对埃及国王一家有了深厚的感情,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摩西得知了自己身世的真相,由于不能接受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定,摩西陷入剧烈的感情冲突中,而后选择了逃离皇宫。当已经适应新生活的摩西被上帝选中要他承担起带领希伯莱人走出埃及的使命时,他不得不重回埃及,面对已登基成为埃及法老的兰姆西斯,摩西陷入亲情与责任的纠葛中。由于二人各自代表着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群体的利益,兄弟之间很快反目成仇。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摩西逐渐完成了对自我身份和责任的认知,并成功带领希伯莱人逃出埃及。电影《埃及王子》中既有摩西与自我的冲突,也有摩西与他人(主要是与兰姆西斯)的冲突,更有希伯莱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冲突。电影的形式虽然是动画,但因取材于宗教典籍,展现出宏大的社会图景,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
把控节奏
再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冲突设置都需要通过叙事技巧将其讲述得张弛有度、跌宕起伏、回味悠长才好,在诸多叙事技巧中对叙事节奏的把控非常关键。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曾经说过:“我可以说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像电影,这二者都直接影响我们的感情,而不是理智。电影主要是节奏,它在段落的连接间呼吸。对话、动作由于节奏而联系起来,抓住观众并引导他们随着剧情前进。” 影视作品的节奏感主要体现在叙事节奏和视听节奏两方面。
叙事节奏。叙事节奏主要体现在编剧阶段,如何掌控事件之间的编排组合呼应穿插,如何通过掌控叙事节奏调动观众情绪,这些都是编剧的必修课。
编剧在影片开场需要完成的剧作任务除了迅速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前情和主要人物关系,还要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不自觉地进入到故事情境中无法自拔。调动观众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某个冲突事件引发观众的好奇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塑造使观众对其命运发展产生强烈关注,通过典型性事件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或回忆等。
编剧除了要在故事开篇迅速调动观众的情绪,在故事进程中需要有节奏地对观众进行情绪渗透和情绪调度。当观众进入故事情境中,故事的推进一定要具有节奏感,叙事切忌平铺直叙,而要在抑扬顿挫、跌宕起伏间掌握好时间节奏及情绪节奏,通过剧情的张弛有度带动观众情绪的高低错落、百转千回。例如,编剧要在剧情巨大冲突爆发之前进行一些小的冲突矛盾的积累,通过这些小的冲突使观众对人物的性格特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剧情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观众的情绪也有一个逐渐积淀蓄势待发的过程,这种情绪积累越饱满,随着冲突的激化、矛盾的解决,那种痛快淋漓的情绪释放才能使观众更强烈地体验到观影的快感。反转是编剧常用的剧作手法,反转之前往往会有个叙事高潮,高潮结束后观众会因为冲突的缓解而进入一种情绪的放松状态,而情节的突然反转将观众放松的情绪迅速拉回紧张状态,这种如同坐过山车似的观影体验也是影视作品的魅力所在。例如,201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影片《逃出绝命镇》,影片最后受困的男主角得以脱身驱车逃出小镇,却又被疯狂的女主角持枪追杀,男女主角在一番搏斗下终于制服了女主角。就在观众终于松下一口气时,一辆警车经过,女主角瞬间佯装出好人模样想要诬陷男主角正在向自己施暴。警车门缓缓打开,下车人的面貌渐渐显露,来人并不是一般的警察,而是赶来营救男主角的挚友。连续两次的高潮后反转将观众的紧张情绪调到最高点,再给予意想不到的反转结局,令观众情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线性叙事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观影需求,闪回和倒叙成为影视叙事的重要手法。闪回和倒叙改变了叙事的顺序,从而形成新的叙事节奏,其对故事前情的揭示也常常给观众带来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使观众对此前人物或事件疑虑不解之处产生新的认知,这种认知颠覆及解密体验正是观众孜孜以求的观影乐趣。正如约翰·特鲁比(John Truby)在其著作《故事写作大师班》中所写:“大体来说,情节的发展历史,从强调采取行动演变为获取信息,这两者是每个故事赖以前进的两条腿。早期的情节采用神话故事形式,呈现一个主要角色采取一系列英雄式行动,让观众受到启迪起而效法。后来的情节采用范围较广的侦探推理故事形式,呈现主角和观众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浑然不觉或感到迷惑,他们的任务就是弄清故事中的事件和角色的真相。”①
视听节奏。影视作品最终以视听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视听设计主要是导演的工作,但影视编剧在进行文本创作时无疑也要具有镜头意识,每一场戏事件与场景之间的关联性、上下场景的对比性、情感戏与动作戏的穿插组合都会影响到观众的情绪变化节奏。同样的剧情放在不同的场景环境下,使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光影效果、配音配乐,即可呈现不同的情绪状态。此外,演员的表演节奏对观众的情绪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表演节奏包括肢体节奏及对白节奏,演员对肢体表演节奏和幅度的把控以及对白语速音调的处理都会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情绪的波动。
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空镜头是形成视听节奏的有力手段。所谓空镜头就是指没有人物或人物只是作为背景的一部分来表现的镜头。多数影片在影片开场为了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常常会出现展示环境及渲染气氛的场景镜头,这些表现历史年代、社会环境、故事氛围、影片风格的场景镜头其剧作任务就是将观众情绪迅速带入故事规定的情境中。例如,动画片《花木兰》开场时关于长城的空镜头,阴郁的夜空似乎孕育着一场巨大的危机,雄伟的长城在低沉的音乐烘托中显得寂静深沉,呼啸而来的猎鹰瞬间打破这份寂静,一场危机转瞬间拉开帷幕。此外,影片在情感戏或动作戏高潮后常常会使用空镜头来表达某种情绪氛围或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
优秀的背景音乐和环境音效无疑是调动观众情绪的有力法宝。激昂的音乐能使观众快速处于兴奋之中,悠扬的音乐可舒缓观众紧张的情绪,悲伤的音乐令观众感到壓抑。音乐节奏的转换可使观众从一种情绪状态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情绪状态。总之,只有当观众与影片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情绪节奏达到基本同步时,观众才能获得沉浸式观影体验。
无论是制造冲突,还是把控节奏,都是创作技巧,而影视创作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复杂深刻的人性,反思社会的症结和危机,反观历史,启示未来,探索未知。同时,作为媒体人的影视编剧具有向公众传播正义和良知、鞭挞奸恶、呼吁平等公正的社会责任。(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注释:① 约翰·特鲁比.故事写作大师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
参考文献:
[1]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2]韩笑,曾雯.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