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吕
摘 要:打造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能够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深度学习模式。
关键词: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编程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六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要想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要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度加工和理解,并能够实现对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和迁移运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主题呈现,创设任务情境
深度学习信息技术课堂的核心在于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在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章节“走进计算机”的教学当中,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各个硬件设备、理解计算机软件概念等。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向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包括要求学生说出实际生活当中自己对于计算机硬件各个功能的理解,日常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有哪些,其功能分别是什么,等等。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分享自己从生活中获取的计算机知识,并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二、思维导向,分析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对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创造力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在有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当中,教师所做的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熟练使用各种操作工具,而是需要促进学生的创新。所谓的思维导向,指的就是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利用,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实现自身思维品质的提高。
例如,在小學六年级上册第八课时“网络小助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根据学生当前所需要搜索的资料,比如学习资料、视频资料等,组织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归纳自己在语文或者英语课程当中所不理解的单词,利用网络小助手进行搜索,找出答案,在实现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也更加熟练。
三、任务设计,呈现概念性构建
任务设计,指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所学习的内容,为自己设计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概念性构建的呈现。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九课时“旅游计划书”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周之后要出游,会给自己制订怎样的旅游计划,且如何使用计算机Word文档将计划书撰写编辑出来。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对网络技术进行利用,搜索旅游目的地的天气、景点、文化、酒店等各种信息。
四、提供数据,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分析和整理数据信息,对于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了解调查报告的格式,知道调查报告的结构与要素,通过撰写、完善、美化调查报告,进一步熟悉文字处理等相关技巧,以及通过撰写调查报告,体验调查与统计的科学性、严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提供一些调查报告的数据,使学生利用Excel表格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甚至是可以做出柱状图、饼状图对数据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以文字报告的方式呈现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汇报给教师。
五、知识应用,提升应用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便利性。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之外,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DIY日历桌面这一章节的教学主要就是以实践操作进行学习。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出示一组精美的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师展示和演示了一批日历桌面之后,引导学生进行DIY,加以练习,最后组织学生相互展示和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对日历桌面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整理知识树,促使知识结构化
在学期中后期,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量的信息技术知识,那么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课程,组织学生在该节课程当中对自己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功能等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将其整理成为知识树的方式,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并将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后期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络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更是能够实现查漏补缺,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学生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技术课堂当中要想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展开循序渐进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郑伟,王霞.谈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5).
[2]张静.迭代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9(30).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