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思、妙、想”中,捕捉童年味道

2020-12-23 04:42曹峥艳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9期
关键词:绘本

曹峥艳

摘 要:课程是幼儿和教师一起进行的一段美妙旅程,是引发幼儿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载体,是幼儿自主而连续地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幼儿园的课程更不单是为幼儿提供简单设施和活动,而应是引发幼儿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载体,促使幼儿自主而连续地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本学期以幼儿情感为依托,尝试将绘本故事融入生成课程中,精心的留白和弹性化的教学计划形成课堂内外动态交替生长的课程形式,使活動呈现出“如约而至”的精彩景象。

关键词:阅读主题;生成课程;绘本

本学期我们尝试将《和雨蛙爸爸一起去采集昆虫》这一绘本作为“圆点”进行一系列课程的探索和生成。与以往的故事绘本不同,这是一本有趣的科学绘本,初次打开犹如童趣版的昆虫图鉴,将近100种昆虫藏在图画中。从泥土里到地面上,从草丛里到大树上,它还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描绘了昆虫的生活环境,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

一、课程开展中的“奇”——奇趣的活动,提供有效刺激

“舞会”对于大部分孩子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他们对于舞会的了解基本来源于故事书或者动画片之中,让孩子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制订出舞会计划、策划一台完整的舞会能成功吗?我们决定用预设课程为幼儿助力,帮助他们打开大门。

既然是舞会,节目单自然是不能少的,综合活动“设计节目单”中孩子们在了解了节目单的基本内容后,就以小组的形式商量起了节目的内容、表演形式、参演人员,并且以海报的形式展示了出来,这不仅便于孩子们了解节目内容,也为接下来的亲子服装制作进行了铺垫。这7组孩子虽然在绘画水平、合作能力以及对活动的参与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可以看出他们编排的节目形式多样,有歌曲、舞蹈、故事,主题也都能围绕昆虫开展,目标清晰。

二、课程开展中的“思”——思酌的活动,把握生成内涵

对于捕虫这件事,小孩可能会感到害怕,所以在活动开展前我们生怕活动不受欢迎。为了减少幼儿的恐惧感,我们第一次捕虫安排在春游活动当天,爸爸妈妈提前准备好了捕虫的工具,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带着自己准备好的工具上山去捉虫。可当来到小山坡上,看着光秃秃的泥土,有的孩子就犯了愁:“老师,这里根本没有昆虫呀!”有的孩子可能想起了绘本中介绍过昆虫的不同生活环境,于是带着铲子和耙子的幼儿就开始忙碌起来,不一会儿真的有人在树根周围挖到了一个蚂蚁窝,他们兴奋极了!“可是要怎么把他们捉起来呢?”“蚂蚁走得好快呀,它都逃跑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交换着彼此的意见。第一次捕虫就在这些许的慌乱急促中结束了。

基于第一次捕虫的经验后,第二次捕虫的时候,多数孩子升级调整了自己的捕虫“装备”,知道在潮湿的草丛、树叶、树边更容易找到,这都成了他们这次的捕虫目标。除了泥土里、植物中躲藏的昆虫,在活动中有幼儿发现了一只蝴蝶,大家欢呼着朝蝴蝶跑去,有的孩子跳起来伸手够蝴蝶,有的孩子则等它停在树叶上的时候悄悄走到蝴蝶边,刚想伸手捉住它,蝴蝶就拍拍翅膀飞向了空中,这次捉虫的经历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将捉到的昆虫带回班级的自然角中进行饲养和观察,每天细心地记录下昆虫的变化。

三、课程开展中的“妙”——精妙的活动,有效提升课程

在第一次捉虫过程中有的孩子获得了成功,有的失败了,这引发了孩子的思考:“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捉到昆虫呢?”孩子们自己进行了思考,成功的孩子从工具出发介绍了自己使用了哪些工具,都捉到了哪些昆虫,是在什么地方捉到的。将自己的一些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而失败的孩子开始自我分析,有的孩子发现是泥土太硬了;有的是捉虫的时候声音太大,惊到了昆虫,昆虫逃走了;有的说昆虫都具有保护色,藏在大自然中不容易捉到;还有的是在和同伴的合作中罐子里的泥土带着蚂蚁一起被撒了;更有孩子说到自己是因为没有坚持,抓不到就放弃了。如果再给一次捉虫的机会他们会充分利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观察,找到更适宜的泥土去寻找,不成功的时候多尝试几次……应运而生的第二次捕虫活动他们在木桩旁、班级门口大树下都找到了,他们慢慢领悟到遇到挫折、不如意时敢于直面它,学会正视挫折,去挑战失败,最终获得成功。

四、课程开展中的“想”——活动的回顾,促进自我再发展

本次主题实施的时间是4月初,虽是江南的惊蛰过后,但是天气乍暖还寒,很多的昆虫并没有真正开始活动,所以有些遗憾的是孩子在活动中接触到的昆虫大部分都是蚂蚁,偶尔有一两只蝴蝶和瓢虫。而且活动期间天气都以晴天为主,地面泥土比较干硬,昆虫活动性不强,建议再开展类似昆虫类的活动可以推迟1~2周的时间,这时候的昆虫资源就更为丰富了。

从课程游戏化的角度来审视,首先教师对幼儿有了观察和了解,找到那颗课程的“种子”,把“种子”再投放到幼儿的土壤中去,通过幼儿对种子的培育、生根、发芽。教师只是通过观察、倾听、交流进而确定它生长的姿态,然后根据需要,做好支持和引导,以使它能够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最后形成那一棵完整茂盛的课程大树。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虞永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J].幼儿教育,2005(6).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