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新
摘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问题式教学法一直被初中教师作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设置问题的引入,诱导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
新课改以来,各大中小学院校的教师都获得了明确的教学指示,但是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占据主导地位,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这并不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设问题,巧妙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和创新。当一个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时,会在自身的思想内部形成一种自我运动和自我刺激,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还实现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分解再重组,并通过自身的理念认知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学生的内部发展[1]。在具体使用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可以运用问题的预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行为,从而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春天是什么样的?在小学时有没有学习过关于春天的文章?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问题引导,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有没有学生对朱自清有一定的了解?有就让学生进行分享,没有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书本里找寻答案。
二、注重问题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进行提问
进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尝试理清作者的立意和创作思路,根据文章中的线索解析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在作者人物的创建的结构和事件发展的顺序中培养出自身的判断性,进而在分析文章时可以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2]。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人物分析,结合自身对鲁迅的认知,带着“鲁迅为什么要特意写一篇文章强调自己的儿时生活呢?”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就会发现,鲁迅的自律是从在书桌上刻下小小的“早”字开始,进而探究出鲁迅的个人情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也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鲁迅在桌子上刻下“早”字,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学生应该爱护公共设施,这就是学生批判思维的一种养成,这种思维的养成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在进行问题教学时,很多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很多学生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而被教师和同学嘲笑。这时教师就要善于鼓励诱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当学生提出一个具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知识的认知冲突,教师就可以巧妙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立知识的易错点和关节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索。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设立,过于浅显的问题,学生会不屑于思考,过于难的问题,学生又会陷入思考,久久没有头绪,这两种方式都不能不让学生很好地获取探索知识的成就感[3]。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更符合初中生的发展和认知。实现在情境中提问,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进行问题解决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诱导。这样,学生才能在感知新知识的同时,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完蒲松龄的《狼》时,教师就可以预设问题,假若自己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在草垛中的狼,是会直接回家,还是会上前一看究竟?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诱导进入思考状态,并结合自身实际,预想自己遇见狼会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在学生的思考中就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文学逻辑性,提升学生的文学敏感度。
总之,教师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在问题的具体设置中,要将一个整体的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使问题之间能够互相关联并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利用问题式教學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秀梅.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1):21.
[2]张文永.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8):71.
[3]张蕾.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4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