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秀
【摘 要】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互动方式不灵活、互动时机把握不准确、互动中学生主体地位未突出、互动意识欠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互动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互动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利用互动教学模式构建语文课堂新天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与效益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知识学科,若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将语言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则失去了语言的双向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关键时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加强对互动教学方法的研究,为语文课堂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助力。
一、突出学生地位,激活互动意识
互动的前提是双方均具备互动的意识,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交流,才能做到有效互动,教师应在互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小学生产生主动互动的渴望,为互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可以联系上下文以及教学重难点引发学生的疑问。如看到《鸟的天堂》这个题目时,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有的学生想到“鸟的天堂”应该有很漂亮的鸟窝,有很多吃不完的美味的食物,也有的学生认为“鸟的天堂”一定是有很多的鸟儿,它们在天空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不用担心被人类捕杀等等,学生在想象与交流中开启了互动之门,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与教师、同學互动的意识,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互动学习活动,此为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二、巧妙课堂提问,点亮互动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利用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逐渐攻克文本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很多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了解到,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以及被毁灭的程度,但是却对圆明园被毁灭故事背后的深刻意义缺乏思考,部分学生虽然会有那么一瞬间的疑惑或想法,但是因为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而让这种想法转化成了泡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掌握提问的艺术。如读完第3、4段时,大部分教师会这样提问“请同学们概括出这两段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这种枯燥的提问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语文学习是在做任务。教师不妨换一种方式来进行提问,如“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损失,那么圆明园到底有哪些珍贵之处呢?请同学们两两一组,看看哪组找得又快又准。”此时学生会对问题产生疑惑,并为了解答疑惑而主动交流,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圆明园毁灭所表达的惋惜之情以及爱国之心,从而更好地点亮互动环节,提升互动教学的价值。
三、自主合作探究,提升互动品质
互动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互动品质的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也推动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如“罩”“屹”“称”等,并借助字典或词典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交互分享资料查阅后的成果。在课堂上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解释生字生词的含义,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前后两次的解释是否一致。接下来,教师应适当增加任务难度,让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刺激下,主动合作、积极探究,譬如,教师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的‘奇体现在哪里?请用几个词概括。”“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有哪些不同?”“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哪些情感?”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问题,引领学生在由易到难的问题探索中,强化问题的思考能力与解决能力,助力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经历了问题的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共同学习者,从而促进学生在群体效应的刺激下实现互动学习品质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让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学情,找到互动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方法,带领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低效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赵海阔.浅谈小学语文中实现互动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7(27):37-38.
[2]林淑娟.有效互动,生成精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1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