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模块在于习作教学环节上,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习作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比较压抑,因而学生在进行习作时,会产生畏难情绪。作为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仿写,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仿写的作用,通过科学的仿写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仿写;习作水平
习作能够体现出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于学生在语文知识、文化素养和社会能力上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习作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仿写作为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习作的技巧,因此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对于学生仿写的训练。
一、仿写对于小学习作能力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导致其在语言表达和对文字的运用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而习作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大量的模仿是写好习作的关键,通过不断的仿写,来熟悉优秀例文中词句的使用方式,将文章里的技巧和精华转化为学生本身的能力,从而形成习作直觉。在仿写的训练中,学生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来提高习作能力。
2.学会对文章进行布局
通过仿写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对于整体文章的把握感。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在命题之后会向学生讲解如何对文章进行架构,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在习作的过程中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通过仿写训练,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仿写的材料,学生被材料的内容所吸引之后,了解文章的架构。在仿写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对文章进行布局,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控性。
3.积累习作素材
通过大量的仿写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很多学生习作难的根本问题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写。这主要还是因为阅读量不够。通过仿写能够让学生阅读到大量优秀的范文,并且从范文中提取素材和习作技巧,在不断的仿写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文笔和文采。
二、仿写训练的措施
1.贴合实际选取主题
在仿写训练开始前,老师应该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仿写素材,以免出现无意义的训练。同时在文章的主题上,要和小学生的习作水平相吻合,切忌脱离学生实际情况,避免学生的文章出现假、大、空的现象。通过仿写让学生自己提炼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总结相关的习作技巧。
比如老师可以围绕以“人”为主题的习作进行仿写训练,通过阅读优秀范文《他是我的榜样》,让学生围绕文章进行仿写。这篇文章由于包含了大量对人物细致的刻画,因此能够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掌握人物的描写方式。当仿写的主题是 “景”时,老师可以用《富饶的西沙群岛》作为仿写材料,让学生模仿文章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方法来进行习作,从而提高学生描写景色的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来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提高仿写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自行创作
教师在进行仿写训练时,一定要将训练的目的放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上,而不强求学生要写一篇和范文相似的作文。在仿写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将仿习作为一种提高习作的手段,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写出的作文具有内涵和层次。
比如,老师可以设定“榜样”主题,让学生围绕《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进行仿写。在进行仿写时,老师不一定要强制要求学生复述文章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受到启发后,写任何一个自己认为是榜样的人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糅合真情实感进行习作,这样能够让文章生动有趣。
3.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一篇优秀的文章,除了结构清晰、立意明确之外,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也能够让文章的质量上一个台阶。小学生对于语言的把控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写习作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流水账的现象,老师可以通过仿写让学生学习描写的方式与技巧,不断地精进自己的习作能力。
比如在模仿《赵州桥》这篇文章进行习作时,可以鼓励学生多用成语、比喻、排比句的方式来描写赵州桥的恢宏气势。同时在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设置上,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加入引人入胜的开头方式,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在结尾时,让学生学习如何在结尾留白,写出耐人寻味的感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学生对于语言把控能力不佳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习作教学是重点模块,仿写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于学生的仿写训练。通过仿写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习作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安玉玲.小学语文习作中的仿写训练教学[J].華夏教师,2019(06):60.
[2]黄德幸.仿写是习作教学的阶梯——浅谈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