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宏大主题的复调化叙事

2020-12-23 04:46张益智
声屏世界 2020年13期
关键词:复调流浪地球情感

张益智

摘要: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导演郭帆以“人物和情感”作为电影创作的落脚点,构建出人物、情节、主题各自独立而又统一于拯救地球行动中的复调性表达,形成了影片宏大主题下的复调化叙事。个体情感和行为经过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的串联与组合,完成了影片中个人与集体的精神共鸣,使宏大主题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立体生动。

关键词:流浪地球 宏大主题 复调 情感

2019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取得了好的收获。多数评论者都注意到这部影片中“拯救人类”的宏大主题,以及在拯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永不言弃、相信希望、团结一致、勇于牺牲等美好品质。《流浪地球》所表达的这些内容,也是其能够好评如潮、票房热卖、成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们被电影中人类生存空间的巨大危机构想和特效所震撼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拯救”作为《流浪地球》中一以贯之的主线,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拯救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的电影化展示,导演郭帆认为:“电影的落脚点在于人与情感。在90分钟或120分钟内,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物和合适的情感,进行表达。”这也就意味着,郭帆在电影创作时,并没有打算将所有的人物统一化和类型化,而是要赋予不同人物不同的情感,从而形成“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影视中的复调正是人物生活与情感多样性的体现,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与联系又会在核心脉络和主题之外,构建出各自的情节和不同的主题,从人物、情节、主题三个方面构成这部影片的多重复调。

危机环境中人物的个性行为

与电影《火星救援》不同,《流浪地球》中并没有马克那种集宇航员、植物学家、维修工程师于一体的“万能”角色。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上生活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认知方式和判断力,人物并没有统一的背景和完全相同的设定。在“流浪地球”计划开始后,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视野、情感和个性,对危机环境有着不同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做出不同的行为,这也就促使人物与人物之间进行更加多元的对话,推动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自身之间矛盾的发展与统一。

作为电影的主角之一,刘启身上最初的少年形象有着叛逆男孩的色调。他不理解父亲的责任与离去,怨恨了父亲十七年,甚至连合照也要挖去父亲的头像;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即将归来的父亲,他选择了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逃避,出场时颇具孩子气。韩朵朵似乎也是和哥哥一样的“痞孩子”,上课吹泡泡糖、不专心听讲、偷爷爷车卡、翘课和哥哥一起去地面。然而,在翘课后,她担心被学校开除,有着作为学生的负罪感;面对灾难,有着作为女生的恐惧和不安;爷爷去世后,在哭泣中,有着作为孩子的脆弱与无助。这些不同的情绪皆属于青春期少女应有的情感与意识。

然而,影片中如果只構建出各自不同的意识,而没有在情节的发展中形成统一的方向,就只会是一盘散沙的杂乱局面。在危机和灾难面前成长,是不同人物能够统一的关键。换言之,刘启从叛逆少年到英雄少年的成长并不突然。如果说姥爷为了救自己是出于血缘和家庭关系,王磊等人对自己的帮助以及英勇救援杭州一号发动机的行为便是出于使命和责任感。在这些经历中,刘启的个人情感在与他人的碰撞中逐渐走出个人的局限,从而导向更深层次的空间之中,促进了其救援行动的展开。

与此同时,人物的成长并不意味着抹杀其特性。在救援的紧要关头,韩朵朵通过全球广播向世界各国救援队进行求助,她的恐惧、颤抖与无奈似乎成了其“不中用”的诟病。然而,她的这些心理更加符合一个初中生女孩的设定,她的无能为力并不能否定其想要倾尽全力的勇气,她在与弱小的自己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信念与力量。韩朵朵的求助表达既不是高深莫测的话语,也不是慷慨激昂的陈词,甚至带有自身弱小的紧张,在解释对希望的理解时,还需要借助老师、班长、课本的表述,这似乎限制了韩朵朵的升华空间,但实际上,这更加符合初中女生的能力和情感等特性,也更容易戳中人们的泪点。

救援行动中不同情节的展开

在救援行动的大语境之下,电影《流浪地球》并没有进行单线叙述,影片中至少包含了地球救援和国际空间站两条主要叙事线索,以及至少七个相对完整、彼此独立又具有相互联系的情节,同时还有着刘培强别离妻子和家人、韩子昂救下韩朵朵、刘启与父亲家庭生活等片段的回忆。

影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原小说中所有的故事情节都设定在地球上进行单线叙事,而电影则将国际空间站作为另一条叙事线索添加进来。以刘培强为代表的国际空间站的线索,虽然与地面救援队在以拯救地球为核心的终极方向和最终目标上达成一致,但国际空间站的行动本身并不受地球救援行动意志的控制,有着自身的行动意志和行为判断,具有叙事线索和情节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就将原小说中的单线叙事变成了双线叙事,两条线索以拯救地球为焦点,相互交织穿插进行多时空转换,在地球与空间站之间进行场景穿越。如果只是为了最终与地面救援行动达成契合,缩编甚至删除前两个情节,也可以完成最终的救援指向;如果只是要让空间站的线索更加曲折惊险,删除刘培强在即将“退休”时突遭意外的情节,似乎也没有过于强烈的影响;如果只是要通过父子联系制造地面与太空线索的巧合,删除刘培强怀疑莫斯叛逃并与马卡洛夫对抗空间站的部分情节,仍然可以保持连续。从结构上,空间站叙事情节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与拯救地球这一核心要求相吻合,同时又增加了情节的丰富性,也使得影片叙述的视野更加宽广多样、丰富立体。

从地球救援的线索角度而言,刘启和韩朵朵离家出走因无证驾驶被抓、韩子昂带着孩子们逃离险境被困大楼牺牲、CN171-11救援队历经艰险执行救援杭州一号发动机的任务,都是为了最终执行赤道地区苏拉威西三号“转向发动机”任务而进行的铺垫。在这四个情节中,苏拉威西三号“转向发动机”作为关乎全人类生死的最重要的救援目标,对其救援任务的展开是影片的高潮与核心部分。如果跳过杭州任务,直接将这些人物组合进苏拉威西的救援,从结构角度而言,确实不会影响剧情的连续性,但是,却会阻碍影片整体的丰富性。假设,刘启没有离家出走、姥爷去世的经历,也没有目睹CN171-11救援队为运送火石不畏牺牲的勇气,直接参与到终极目标的救援任务中,他便会担任与王磊及其队员一样的角色,进而失去角色成长的过程和人物的特性。这样就会导致大高潮来临之前,故事整体的进程中缺失了许多小高潮,使苏拉威西救援行动成为影视表达的一座孤峰。

多情节和双线索的组合,使电影故事整体更加丰满,各个情节彼此独立又统一于整体的叙述之中,地面、太空、现在、回忆在时空转换中既讲述了各自情节的小故事,又使整体线索更加完善、整体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跌宕起伏之中带给观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紧张与刺激。由各自情节所展示出来的个体人物形象,在整体之中又构建出危机环境和救援行动中人物的成长和英雄群像,实现以點到面、从个体到集体的多元串联。

应对危机时各类主题的生成

电影《流浪地球》中,面对巨大的危机与灾难,拯救人类既是最主要的线索,也是影片最大的主题。在这一主题展开时,不同个性的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产生冲突与联系,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对话又会根据不同的身份和情感的关联生成不同的主题。在故事情节中,这些主题随着拯救人类的行动过程而生成,虽然统一于拯救人类的线索和主题,但同时又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表达和内涵阐释。

在拯救人类的过程中,涉及最多的另一个内容莫过于牺牲,牺牲也成为人们应对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主题。赵志刚踢开电梯门为救韩子昂而坠落牺牲;黄明为保护火石的安全而受冻牺牲;刘培强携空间站30万吨燃料冲击发动机火焰,因拯救地球而牺牲……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都具有舍己为人的性质。单纯的死亡并不能称为“牺牲”,赵志刚、黄明、刘培强等人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以及更多的人,带有中国人文情怀中“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思想,使个体的形象变得伟大,升华出人类高尚品质的持久震撼与崇敬。

在拯救和牺牲主题的表达中,父爱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也是一个独立的主题。以刘培强和刘启的父子生活作为引入与开场,实际上已经为父爱主题的表达做了明显的铺垫,刘氏父子之间的联系也成为地球和空间站两条线索对话的触发路径。受木星引力影响,地球第一次受灾时,刘培强出于对儿子的担心请求直系亲属通话,并向韩子昂发送了就近避灾信息;在进入休眠前,刘培强仍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而时刻关注着地面受灾情况,进而产生对莫斯叛逃的质疑与行动。可以说,父爱是刘培强前期行为驱动的一个强烈情感内核。刘培强为了地球和人类的牺牲,并不仅仅是父爱因素,但父爱却成为电影引爆泪点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刘启得知父亲选择自我牺牲时,父子矛盾实际上已经冰释,刘启的哭泣与疯狂恰好是对父亲的理解与不舍;在刘培强最后的对话中,从刘启到儿子的称呼,是其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愧疚,也是父爱真情流露的展现。这一段父子情感的交流与表达,是导演郭帆在危急关头对于情感展示的一个爆发,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刘培强曾对儿子说,当儿子能够用肉眼看到木星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回来,然而当刘启真的看到木星时,换来的却是父亲再也无法归来。那么,在刘培强牺牲的最后时刻,他为什么还要让儿子抬头?这一细节从表面上看是父子情感的一种交流与互动,也是对电影开头铺垫的一种呼应,在深处更隐藏着一种精神的传承。从影片整体来看,“流浪地球”这一计划若要取得成功,人类的勇气和坚毅必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行精神、信念以及使命的传承。实际上,即使没有刘启的因素,刘培强依旧会选择为了拯救地球而牺牲。然而,借助父子关系,在“抬头”的对话中,恰好构建了这种传承主题形象表达的载体,父子交流成为人类精神延续与传承的表达。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着对于流浪与回家、情感与理智以及科技发展等主题的思考。这些主题在拯救人类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展示,显示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使拯救主题并非“独唱”而是“合唱”,众多主题所发出的声音又在救援行动中达成和谐,更有利于激发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共鸣。

结语

郭帆以“人物和情感”作为电影创作落脚点的创作理念,催生了电影《流浪地球》中诸多个性化的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意识,又在拯救地球的行动中获得了行为的一致性,成为拯救地球行动的多元组成。由个人情感产生的人物对话和不同行为,碰撞出不同的情节和多样的主题,配合着炫目的特效和宏大场面的渲染,使拯救地球的过程更加惊险刺激,在跌宕起伏中为观众带来一场科幻盛宴。在宏大的主题之中,一个个生动的个体形象组成了拯救地球的集体力量,实现人类精神世界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的串联与组合,完成了影片中个人与集体的精神共鸣,使宏大主题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立体生动。如此一来,在宏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有生活化的个性表达,又有激情、勇气和信念的昂扬展示;既有超越个人的宏伟震撼,又有危机环境下真情流露的真切感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帆,孙承健,吕伟毅,夏立夫.《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02):90-96.

[2][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猜你喜欢
复调流浪地球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