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屯堡地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思想、艺术上具有教育群众、娱乐鉴赏和文化传承的价值。本文主要基于对屯堡地戏文本价值的分析,立足传承,展望未来。
关键词:屯堡地戏;教育价值;鉴赏价值;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云贵高原上一直留存着一支独特的族群——屯堡人。经历岁月的洗礼,屯堡人恪守着明代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他们虽来自江南的不同省份,但相同的历史使命、生存环境和相同的汉文化本位思维,随着几百年时空的渗透、过滤、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痕迹的文化艺术,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屯堡地戏占据主导地位,以其独有的特点引起人们的关注。
1 溯源:屯堡地戏文本形式
地戏又称“跳神”,享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美誉,在2006年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粗狂、奔放、深邃的艺术特性在屯堡一带极受欢迎。少数临近的布依族、仡佬族村寨也为其魅力而玩起了地戏。屯堡地戏最早被史料记载是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66年)的《徽州府志》上,即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之类。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的《贵州通志》上也有与地戏基本相同的舞图,也就是“土人跳鬼图”,舞图场面与地戏的戴假面具、一锣一鼓伴奏非常相似。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指出:“后代的戏剧,是言语、动作、歌唱为一体的组合,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1]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讲唱一个完整的争战故事。这些文本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直抒心怀的清官公案戏,有的只是与屯堡人生活关系密切的反映军旅生活的金戈铁马争战戏以及赞美忠义勇、颂扬报国情的忠臣良将戏,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传》《四马投唐》《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英烈传》《罗通扫北》《五虎平西》等。这些文本都是以第三人称为主作叙事说唱,七言为主,五言和十言为辅。文本唱词虽没有华美辞藻,却尽显民间说唱文辞的芳香。在地戏剧本中,以《三国演义》一剧中“关羽千里走单骑”与夏侯惇交战一折为例:
关公将刀来隔过,二人从新又交兵。
枪去犹如龙摆尾,刀来好似凤翻身。
枪去之时刀又拔,刀砍来时枪又迎。
交锋战上三十合,战得侯惇眼睛昏。[2]
2 传承:屯堡地戏文本价值
屯堡地戏文本具有一整套完整的象征系统,承载着族人虔诚的信仰和情怀,是族群群体文化心态的集中表现,每一折文本都具有传承意义,都有丰富的文本价值。
2.1 教育价值
屯堡人、屯堡文化现象的生成与存续,一个大的历史前提是国家意志的使然。明朝中央政府为了打通滇黔通道、巩固边疆,一声号令,数十万军民便浩浩荡荡一路向西,屯垦戍边。这背后有深沉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怀。屯堡地戏只演武戏不唱文戏,只演忠君爱国,不演才子佳人,彰显了屯堡人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实现了培养人的教育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戏充分发挥了全员育人的作用价值。
屯堡地戏是屯堡人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屯堡人是以江南汉族文化为主要认同标志的族群支系,清朝由于大量官兵的进入,大量的明代移民受到欺压,在绝望的环境下,屯堡人为了适应内外部生存环境、维持种族续延,必须调整生存环境。而在调整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从思想上进行改变,那就是消除恐惧心理,寻求理想支撑,抚平内心创伤,重新恢复信心,如此种种都必须从独特的民俗活动中获得。地戏教育价值正是在此得到突显,即传承文化价值理念、唤起族群情感认同、实现道德教化。地戏的教育价值还体现为以理性形式对族群进行思想教导,一个戏曲文本就是一部英雄赞诗,从文本中传递的情感出发,最终达到所有族群信仰和尊崇的目的。可以说,屯堡地戏是始于情感、归于理性的情景式教育,这种教育在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以强烈的情感,渗入人的思想深处,最终指导人的行为。
屯堡地戏文本主要以传递“忠”“义”“勇”价值观为核心。族群如果要延续,必须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作为支撑,而地戏恰恰是屯堡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达的最佳方式,通过地戏独特的文本内容,当地人生存延续的信念,使得屯堡地戏的教育价值得到极大彰显,其讲唱和表演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屯堡人的道德,尤为重要的是地戏具有了族群信仰的功能后,以“忠”“义”“勇”为支撑的伦理道德观顺而成为了屯堡人文化的核心体现,代代相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体系,体现着屯堡地戏的教育价值。
2.2 鉴赏价值
文化艺术是一个部族或区域群体在历史的渐近中沉淀的行为方式。是最能反映部族群体的心理特征、思维能力、价值取向的物化事象,是群体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树。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还蕴含一定的鉴赏价值。本文主要从地戏演出形式与风格、地戏文本内容与唱腔、地戏重要特征3个方面来阐述其鉴赏价值。
地戏扮演者在演出时都会“投上蒙着青巾,腰上系着战裙,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歌舞随唱”[3]。唱和舞是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地戏扮演者可以从古代战争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顺成借代为一种略具程式的套路风格,而且因屯堡地戏与农民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套路的叫法颇具农家乐趣。
地戏文本内容以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情节生动而颇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因为它表演的内容是屯兵比较熟悉的军旅生活故事,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三国英雄和瓦岗好汉等人物,所以能历经几百年,在云贵高原的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这些文本内容以歌颂屯堡人敬仰、尊敬的英雄人物为主,推崇‘忠‘义‘勇的核心价值观,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4]文本唱词虽无华美辞藻,却尽显民间说唱文学的芳香,文本唱腔是古老声腔——戈阳腔,明人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说“中国戏曲声腔有数样,纷紜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戈阳腔是中国戏曲中四大古老声腔之一,曾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和许多地方剧种的形成作出积极的贡献。屯堡地戏唱词虽无华丽辞藻、唱腔,却是中国戏曲四大腔调之一,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只要有节日就会有地戏表演,可以说地戏的存在给屯堡人带来了丰富的娱乐活动。
屯堡地戏的鉴赏价值还有一个重要体现——面具。“地戏面具是一整套的象征表现,它承载着族人虔诚的信仰和情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有效渠道,也是部群集体文化心态的彰显之撑。”[5]面具俗称“脸子”,是木质材料制成的,雕刻好面具后用各种颜色将面具彩绘成心目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装上耳翅、镜片、胡子,而这些装饰品又各有讲究,在经过各种复杂工序后,一面面生机有趣的地戏面具就制成了。地戏因木制面具而独领风骚,它以其独特的民俗之韵,成为村民和地戏表演者膜拜甚至与生命不可分割的象征体现。
屯堡地戏因演出形式与风格、文本内容与唱腔、面具特征的独特性而流传至今,具有颇高的鉴赏价值。
2.3 传承价值
“屯堡地戏是一个拥有完整行头的整体,有故事、唱本、动作、唱腔、锣鼓乐、脸子(面具)、兵器(道具)和服饰等”[6],是具“完全意义”的戏剧。它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屯堡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一个文化策略。因为屯堡人是明朝移民的后裔,当时的黔中地区经济不发达,再加上战事紧张,屯堡人为了改变自己生存环境,保存族群延续,必须聚族而居、结群自保,在这种情形下,军事演武和生活娱乐相结合的屯堡地戏成为了屯堡人的必然选择。二是屯堡人在仪式方面的特定需要。屯堡人一直以来都承袭着部分与地戏相关的节庆和赛神仪式,如花灯、山歌、唱书、祭祀等。虽然屯堡人是来自江南各省的移民,生活方式和习俗习惯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来到黔中地区后,必须结合当地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及地理区位来适应黔中地区的生活,此外,尽管他们在生活和生产中执着地坚守自身的文化习俗,但是由于长期居住在黔中地区,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存续都打上了深深的黔中烙印,也就是说黔中文化对屯堡地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地戏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而且是屯堡人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并得以代代相传的一种独特戏剧。
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虽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还是有很多人对地戏的传承不是很重视。笔者从小生活在屯堡地戏之乡,从长辈口中得知,屯堡地戏演出习俗逐渐衰退、后继传承人缺乏,或许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人乃至从小深受屯堡文化熏陶的当地村民对屯堡文化也缺失了以前那种“我是传承者”的主人翁精神,而且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开发,屯堡地戏原生态表现遭到破坏,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很多表演者对于文本内容只是简单的说唱,缺乏强烈的感情色彩,唱腔空洞,如此种种导致屯堡地戏传承遭到冲击,这是必须引起警惕的问题。
3 展望:屯堡地戏发展前景
随着屯堡村寨的建设扎根,至今屯堡地戏历经600余年。其间,有繁荣昌盛之时,也有挫折悲哀之期。繁荣时期,地戏由于民风民俗的推动,有500多年的璀璨历史,哺育了一代代屯堡人。挫折悲哀时期,地戏被人们看作迷信活动遭到封禁,地戏艺人也遭遇挫折,传承形势极差。后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地戏再度辉煌,走出屯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平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推动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展望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三者之间往往处于一个矛盾体之中,而且没有相关措施可以应对,没有形成理论实践体系可以借用,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探索、实践、创新。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发展屯堡地戏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第一,必须加强青年人对屯堡地戏的文化传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立足市场,对地戏进行包装宣传,使其走向市场,通过经济作用使青年学习地戏表演,使他们成为专职表演人员。根据笔者的调查,屯堡地戏的表演者多为老一辈人,他们学习屯堡地戏表演的时间都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21世纪相对来说很少,这就导致屯堡地戏表演者存在老龄化的趋势,因此必须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传人培养。第二,立足市场经济土壤,使屯堡地戏大放异彩。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屯堡文化成为了贵州高原上的一个新秀,屯堡地戏成为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宠儿。屯堡地戏最重要的特征——面具,很快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人们对地戏的欣赏、对面具的好奇,快速成为当地屯堡人将屯堡地戏推向市场的催化剂,这就导致在面具刻制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面具雕刻越来越离“谱”,没了“那个味儿”。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当地政府和屯堡人必须立足地戏原生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具雕刻的技能培训,不能使面具变得不伦不类,推动面具带着传承价值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第三,巩固地戏展览馆,丰富民间艺术文化馆。任何一种展览馆都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注重“活形态”的展示效应,增设一批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使游客从单纯参观到亲自操作。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游客主动性,使游客在观看地戏表演或参观地戏艺术展示品时能够主动参与,用心靠近。对于屯堡地戏,必须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只有这样其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走出家门,走出国门。
4 结语
文化的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屯堡地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研究屯堡地戏的文本价值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屯堡地戏的了解与认识,而且还有利于做好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8.
[2] 俞宗尧,帅学剑,刘涛志.屯堡文化研究与开发[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55.
[3] 贵州安顺市志编纂委员会.续修安顺府志[M].安顺:安顺印刷厂,1983:169.
[4] 杨晓.安顺屯堡“杨家将”地戏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45-46.
[5] 张馨予.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文化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08):107-108.
[6] 黃福佳.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5):115-117.
作者简介:张粉(1996—),女,贵州安顺人,硕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