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吕太升
摘 要: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选取2009-2017年我国西部11省份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和交互作用均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农业信贷是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及交互项的增收效果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北地区农业信贷增收效果要优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财政支农增收效果和农业信贷与财政支农的配合效果要优于西北地区。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固定效应模型
一、引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且城乡与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为稳住农民增收的势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针对性地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所需资金问题。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依靠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完全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一方面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经验,逐步探索政府财政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展信贷资金引入途径。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西部地区之间差别相对较大,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对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投放是否能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起到显著地促进作用,目前学界也仍有争议。西部地区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点与难点,在新时期对其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及两者交互作用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二、文献综述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术界对“三农”问题展开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其中关于农业信贷、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梳理如下:
基于财政支农角度,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不论长期还是短期均较为显著,如罗东、矫健(2014),黄之慧、张云兰(2016)等认为政府通过加大对于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可以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农业领域,直接为农户提供可用资金,从而维系农业生产的进行,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吴园等(2017)、黄寿峰(2016)研究发现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运用还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升,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得以改善;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發现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例如温涛(2005),吴连翠、陆文聪(2011),陈义林(2008),汪海洋等(2014)认为现阶段财政支农资金在运用过程中存在效率低的问题,不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作用于农民增收,且缺少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此外农业资金转化为农业投资的低效率也导致了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不显著。
基于农业信贷角度,同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农业信贷规模的增长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如温铁军(2015),蒋淇威、夏维力(2017)等学者基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得出农业信贷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帮助农民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农业贷款规模越大,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发展水平越高,农民增收效果越好,这也为我国将涉农贷款的规模作为金融机构考核的重要指标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些学者如温涛(2005),何广文(2002)等基于实证研究认为,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由于面临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时,缺乏向农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可获得性较差;同时余新平等(2010),王小华等(2014)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大量农业存款投向资本回报率更高的产业,也使得大量资金流失,导致农业贷款不能够很好地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上述原因均使得农业信贷对于农民收入的增长作用不明显。
总的来说,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有效地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的增收效果存在很大差别。在现实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投入对西部地区各省市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还有待分析,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否显著也不可知。西部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也成为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实施背景,具体研究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及两者交互作用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旨在找出影响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
三、作用机理与研究假设
(一)财政支农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正外部性,使得农村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及农业生产活动存在很强的“溢出效应”,市场无法有效调节或者不愿调节,此时有形的手即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弥补市场不足。王鸿飞(2018)指出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首先,政府直接以农业补贴的方式使农民可以低价购买农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化肥等,从而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其次,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受到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政府直接通过价格支持的方式来减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避免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农民做出一些非理性决策,从而稳定农产品产量和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最后,政府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加大对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帮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创新发展,最终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二)信贷支农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
目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农业和农户获得资金的渠道也主要为间接融资,因此农业信贷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涂艳芳(2014)指出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可以通过发挥其传统的信用中介作用,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方式,将沉淀的资金更多地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来,促进资金的转化,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资本需求,最终提高农民收入;其次,农业信贷发展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农户取得贷款会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这就迫使农户将资金投入到资本回报率更高的产业和行业,例如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最后,农业信贷可以解决农业科技运用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不足问题,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金融的可获得性不断增强,农户可以以较低的利率筹集到生产所用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运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一方面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户较为分散,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使得金融支持成本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欠佳,存在失信现象也使资金在进入过程中面临较大风险,导致金融支持措施难以真正到位,农业缺少资金的有效供给。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以税收和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持续为农业提供充足资金来源,提高涉农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可以进一步带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从而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农民增收。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假设2:农业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正相关。
假设3: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受政府财政支农的影响,即在政府财政支农的支持引导作用下,农业信贷可以更好地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四、面板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择
(一)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传统的C-D函数,在此基础上把财政支农投入、涉农贷款规模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引入生产过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尽可能减少误差,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本文在模型中引入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水平、农村劳动力投入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模型:
(二)变量选取与描述统计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在建立面板模型之前首先需对模型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以保证模型得到可信的回归结果。鉴于本文是面板数据,因此参考高铁梅(2009)做法,通过同根情形下的“LLC检验”和不同根情形下的“IPS检验”兩种方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均为不平稳序列,且在一阶差分后平稳,即符合I(1)的过程。在以上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本文采取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两种检验方法均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二)面板数据模型设定检验
面板模型的建立需要对模型设定进行Hausman检验,以判断模型的设定类型,进一步保证模型设置的科学性,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本文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经检验,西部地区及西北、西南地区固定效应模型效果要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最终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三)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检验,对模型(2)、(3)进行面板回归估计,西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各自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3回归结果分析发现,整个西部地区在没有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的交互项存在的前提下,财政支农支出、农业信贷、农业机械总动力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农业信贷的作用最为突出;农村资本投入和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表明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农业信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并不能很好地作用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与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状况相适应。
具体而言,财政支农贷款每增加1%,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0.232%。究其原因,财政支农规模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财政支农相较于金融支农来说,系数偏小,证明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的水平和效率不够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农业信贷每增加1%,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0.465%,由此可见,相较于财政支农政策,农业信贷更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相较于政府财政支农规模,农业信贷成为西部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资金来源,金融支持力度相对较大,这有助于帮助农民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农业贷款规模越大,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农民增收效果就越好;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0.201%,这表明农业机械的运用可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产量提高,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作用不显著是因为现阶段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用于购买农村固定资产的资金有限,投入不足使得不能很好地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无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在农业上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因此农村劳动力投入无法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农业信贷和财政支农的交互项可以发现,财政支农和农业贷款交互项的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交互效应显著,即在政府支农的带动下,农业信贷可以更好地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具体而言,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交互项每增加1%,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0.285%,但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系数较小的情况,财政支农与农业信贷之间的协调程度有待提高。
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首先西南地区的财政支农效果显著优于西北地区,效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不同,使得西南地区更有利于财政支农效率的提高。其次,西北地区农业信贷对于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要好于西南地区,究其原因,西北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共同的利益机制,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对于龙头企业的支持,有助于改善龙头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盈利状况,从而带动农民增收;最后,西南地区财政支农与农业信贷的交互作用要显著优于西北地区,交互效应更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的财政支农效率较高,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于“三农”领域资金的投入力度,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短期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的Kao检验和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政府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均衡的观点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第t期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政府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当期本身的变化,还取决于t-1期各变量的状态。为了探究这种作用机制,参考艾云辉,郭文娟(2009)做法,在模型中以这种长期均衡关系作为误差修正项,将误差修正项看作一个解释变量,连同其它反映短期波动的解释变量一起,建立短期误差修正模型。首先令:
从短期来看,农业信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信贷与财政支农的交互项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支农、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作用不显著。从模型的误差修正项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0.254,具有反向的修正机制。具体而言,当政府财政支出与农业信贷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作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短期内会予以反向调整,这符合经济的运行机制。
(五)稳健性检验分析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农业信贷、财政支农能够有效地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为了验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本文对模型开展了稳健性检验。从表3分组回归,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西北、西南地区,农业信贷、财政支农的系数值的符号和显著性没有改变,主要结论依旧成立,这表明模型设置较为合理,结论较为可靠。
六、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从长期来看,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及二者的交互项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农业信贷成为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就控制变量而言,农业机械的运用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而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果不显著;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异质性,西北地区农业信贷支农效果要优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财政支农效果和农业信贷与财政支农的共同作用要优于西北地区;短期来看,农业信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信贷与财政支农的交互项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支农、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作用不显著。总的来说,相对信贷支农政策而言,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作用较弱,说明 2009-2017年间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所下降,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的作用较好。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充足的资金,财政支农与农业信贷的投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这一现象。因此,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地区回流。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财政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此带动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乡村振兴实施的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一方面政府财政应不断加大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当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受制于财政支农结构,因此需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明确资金投向,防止资金的重复投入。同时要加强对于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资金进入非农领域,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大作用。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可获得性
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该严格按照《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机构改革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引导、以防控风险为底线等基本原则,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业保险等多种服务机构相互补充,分工协作,功能完备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的支农积极性,不断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基础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组建成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日常管理中给予农村信用社相应的优惠和补偿政策,促进其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不断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回流,从而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三)提高政策协调力度,合力带动农民增收
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较为成熟的“政府财政+担保+银行+保险”四位一体合作模式,不断建立金融支农财政补偿激励机制,促进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合理分工,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与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展信贷资金引入途径,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艾云辉, 郭文娟.关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1):7-8.
[2]陈义林.我国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24(12):87-89.
[3]何广文.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2,(07):27.
[4]黄之慧,张云兰.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广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6,(47):21-27.
[5]黄寿峰.财政支农、金融支农促进了农民增收吗?——基于空间面板分位数模型的研究[J].财政研究,2016,(08):78-90.
[6]蒋淇威,夏维力.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直接与间接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0):27-34.
[7]罗东,矫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2):48-53.
[8]涂艳芳. 我国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9]吴园,王妍,詹火木.基于协整理论的重庆市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动力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01):125-128.
[10]温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C].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2005:20.
[11]吴连翠,陆文聪.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增收效應——基于农户模型的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1):60-66.
[12]汪海洋,孟全省,胡敏荣,李胜娟.金融生态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4,34(01):84-89.
[13]温铁军.农业的困境到底是谁造成的[J].中国乡村发现,2015,(04):22-25.
[14]王小华,王定祥,温涛.中国农贷的减贫增收效应: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1(09):40-55.
[15]王宏飞. 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农对居民收入效应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
[16]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77-86+96.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elevant data of 11 provinces in Western China from 2009 to 2017, and studie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income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by building a fixed effect model. It is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credit,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interact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income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agricultural cred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income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interaction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redit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should be excellent In Southwest China,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income increase and the cooperation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redit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are better than that in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credit;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fixed effect model
责任编辑、校对:梁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