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芳
[摘 要]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覆盖全体学生、受众面广、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具有通过中外文化和时政对比讲授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大政方针理解的固有优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全人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与“课程思政”方向一致。基于旨在促进人的全面整体发展的全人教育的视角,从顶层设计、教师、课堂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进而实现为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全人教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桂教工委宣〔2018〕1号);2019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立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筑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19203)
[作者简介]蒙 芳(1982—),女(壮族),广西平果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管理、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6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4[收稿日期] 2020-06-13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加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性日益凸显。鉴于大学英语课程具有教学时间跨度长、教学对象范围广、教学内容多元化、文化思潮碰撞大等特点,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极具必要性。而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正确路径的选择,是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关键。
二、全人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
全人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全人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隆·米勒(Ron Miller)在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提出。人本主义者罗杰斯(Rogers)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整体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知识方面的发展,还涉及态度、情感、志向、精神、价值观、创造力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它提倡全面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人的整体发展,十分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并且提倡跨学科之间的互动及知识的交流融合,同时注重价值理性,认为“道德始终是全人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标”。
美国学者隆·米勒认为,“全人”包含六方面的基本素质,分别是精神、情感、身体、审美、智能,各部分所代表的内涵。他还认为,教育除了具有传递知识技能的功能以外,还需要重视人的人格的升华与内在情感的培养。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指出:理想的教育应该以培育“全人”为终极目标,所教授的知识应该涵盖人类的全部文化。而所谓的培养“全人”实际是培养真、善、美、圣、健、富全面发展的人。
全人教育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全人教育的课堂不是仅仅满足于某个知识或者某类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融合,相关知识的联系与联结、不同知识的融合、多种学科之间的渗透,这样的知识传授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多元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全面的人才。全人教育注重教育的多元性。除了智育,全人教育也关注对学生品德、心理、审美、劳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心智健全、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人才。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也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不是传统的唯分数论,而是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考虑,更为科学和有效。同时,全人教育注重教育的差异性,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最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进而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纵观全人教育的内涵特点、大学英语学科特征及新时代的需要,全人教育理念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方向,而“课程思政”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落实“全人教育”提供了契机。“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各类课程面临的新课题、新使命,它不是某一门特定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课程思政”以各类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题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及课程改革中融入全人教育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全人教育理念元素,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全面人才,值得广大教师深思。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前提是目标设计,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堂,成效在学生,“课程思政”主要围绕上述主体和任务展开。
(一)顶层设计是基础
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情感的需求,结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在传授传统的英语课程语言知识基础上,明确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目标,并设计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以《大学英语2—艺术设计英语》课程为例,在明确各单元主题和篇章主题之外,设定教学项目,制定内容和能力目标,同时设置相应的思政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思政”。
总之,课程全程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引,在教学与实践中充分论证了各项目标的可行性。围绕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能力、素养(思政)目标体系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和活动,不断向学生提供课堂“思政源泉”。
(二)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能力是关键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能否认识到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从根本上决定了这门课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要向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政元素,教师必须要具备深厚扎实的“思政”意识和春风化雨般的“思政”能力,为此,英语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方式,学习党的十九大讲话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论述,不断用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还通过课程思政讨论、思政课题申报等渠道,丰富学习的形式深化学习的效果。
主动成为德育“先锋”。教师除注重传授英语学科语言知识这些显性知识外,更重视思想、道德、文化、情感、美育、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在教学中积极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审美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做好教学资源建设。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则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而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由于“课程思政”的开展是近年兴起的,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思政”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首先大力做好自编教材、校本教材及活页式教材的编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库。此外,还需要对与课程相关的纸质教材、媒体教材、网络教材进行整合,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多维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是重点
课堂是思政元素融入的重要載体和主要渠道。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不应局限于单一维度的课堂,而应该贯通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主课堂上,打破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开展“课程思政”。笔者在2019级新生《大学英语1》第一单元《College》主题中划分不同专题项目,要求学生们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建筑特色、知名校友后作英语口语汇报。并带领全班学生参观校史馆和校园进行体验式英语“课程思政”。通过项目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完成了各项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效融入了思政元素。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法的感受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得知,学生们很喜欢这种生动的现场教学方式,认为以实地参观体验的方式不仅深刻了解了学校历史和现状,增强了爱校的情感,并能将英语学习自然贯穿在参观学习和实地介绍当中。
最大化发挥课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并延伸到“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
一是努力拓宽英语实践的空间和渠道。除了校内的课堂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规划馆和科技馆,在校外“第三课堂”中更好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并尝试用英语描述出来。学生对“馆校融合”的这种课堂实践反响非常热烈,学生在规划馆中了解我们少数民族建筑的精致与恢宏,在南宁博物馆了解南宁的过去与现在,从而生发出所处城市的热爱、对所处盛世的惊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与人功能,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先后开展了系列英文活动竞赛,中英文经典诵读会、英语角晨读活动、给父母的一封英语家书、英语经典歌曲演唱大赛、英语板报大赛、校园英语视频大赛,“我的中国梦”英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般的文化育人效果。
三是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为提高思政教育时效性,首先需要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坚持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借助先进的现代技术拓展学习的空间维度和便捷度,打造多维立体的学习平台。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小建学英语”发布英语活动信息、中外文化比较等相关学习推文,并在平台上与设置互动,为学生解答英语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全面关注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健康。
(四)评价体系—反馈机制建设是成效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需要建立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多维度的课堂空间,多维度的教学资源。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受益者,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传统单一的学习评价方法恐怕难以满足,这就需要一种更立体、多维、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便可以从多维度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应用情况、道德提升状况、审美收获状况、情感丰富情况等。课程思政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即除了考核学生语言知识点的掌握外,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守纪情况、团队精神、创造精神等因素的考核,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在课程全过程中的学业表现和情感表现。这一体系体现全人教育理念的要求,强化了全人教育理念,从而更具科学性和公平性。其次,切实强化外部质量评价与监督,发挥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第三方监督作用,形成全员协同监督和协同评价机制。同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真实评价和感受,以便做相关对比研究,进而为下一步深入探索做准备。对毕业学生质量追踪机制,增强毕业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不断提高“全人”培养质量。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贯穿于“全人”培养模式的全过程,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和监督。
四、成效與反思
在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中,实现了强化“一个中心”、突出了“两个主体”,拓展“三个维度”的现实效果:“一个中心”,即围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两个主体”,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则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课程思政”的真正受益者。“三个维度”,由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组成。通过创新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丰富第三课堂,“课程思政”延伸了课堂的空间性和持续性,实现了三个维度相互配合相互交融,达到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立体育人的功效。
同时,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如:思政元素如何有切入才能够做到自然引入而不至于突兀生硬;三个维度的课堂学时分配应怎样更为合理;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是否加入体现学生思政水平提升的“思政绩效表现分”等。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五、结语
“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的全人教育,始终关注学生个体和谐全面的发展,旨在使学习者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全人教育理念在具体学科上的延伸,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多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视角,有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能够更有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全人教育理念下开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兴未艾,一切尚在实践和探索的路上,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3]ROGERS C R.Freedom to learn: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Columbus:Springer Netherlands,1970.
[4]马芳琴,王艳.全人教育理念下思政课程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6(12):207-209.
[5]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教育文化,2019(4):121-122.
[6]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界,2014 (5):76-82.
[7]文旭,司卫国.从复合型人才培养到全人教育—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8(3):50-60.
[8]文旭.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18-120.
[9]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10]卢军坪.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6):129-133.
[11]张晓青.英语学科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初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2020(3):87-88.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ollege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Education
MENG Fang
(Guangxi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As a public basic course, College English is characteristic of covering all students and a wide audience, and is both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tic.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t has an inherent advantage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national polic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and current politics. Holistic education aim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mental skill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education aimed at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teachers, classroom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It tr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fully-developed talents for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holistic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