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石的往事变迁

2020-12-23 04:13江春葆
红岩春秋 2020年11期
关键词:猫儿味精工厂

江春葆

提起重庆最早的味精生产地,当属嘉陵江北岸的猫儿石。猫儿石得名,源于岸畔有一块岩石,形状如猫。据《江北厅志》记载,“岩石狰狞,蹲立百仞,若捕鼠状”。

在其不远处有一渡口,名为猫儿石渡。生产味精的工厂,就在渡口上的一片工厂区内,那时工人们习惯称之为“重庆天厨”。此厂自抗战时期西迁来渝,猫儿石见证了它的发展变迁。

变身味精生产地

猫儿石的味精生产,源于1938年从上海迁徙而来的天厨味精厂。这家工厂的掌门人,是“中国造”味精发明人吴蕴初。

20世纪20年代,吴蕴初不仅成功试制味精产品,还与合伙人一道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工业化味精生产厂——上海天厨味精厂,并注册了“佛手”牌商标。为降低味精生产成本,吴蕴初还陆续开办了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天盛陶器厂等。由此,他被誉为“味精大王”和“国内工商界新的以技术起家的实业巨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原本在上海生产的天厨味精厂等企业被迫陆续迁离。上海、武汉相继失陷后,吴蕴初一行最终在重庆猫儿石选购238.41亩地,携“天”字号企业设备重新开建。

其中的天原電化厂率先上马开工,而味精厂需要待生产味精不可或缺的原料盐酸产出后,才能开建。资料显示,自1938年9月5日与猫儿石当地四户售让田地的卖方签订合同起,到1940年7月天原电化厂生产出首批盐酸等化工产品,再到天厨厂以合同方式租用天原电化厂的3.15亩地皮,这家工厂生产的“佛手”牌味精最终于1940年12月面市。一时间,猫儿石出产的天厨味精,广受欢迎,供不应求。

当时,因受战时粮食管控的影响,生产味精的原料面粉供给不足,使得味精产量低下,月产量仅1000磅上下。后试验成功用黄豆等代替,味精月产量升至1500磅左右,生产相对稳定。

味精生产之初,这家工厂只有两座青砖平房车间,分为粗制部、精制部工场。味精生产的全流程,如面筋水化、过滤、蒸发、干燥、溶解、中和、细碎、装存直至成品,均由这两个制造部承担。最初的设备有油灶两只、真空灶箱一部、离心机两座、面筋车两部和一批坛罐,后又添置锅炉、酒精炉、水塔等,此后生产规模逐步提升。当时在猫儿石的味精工厂厂名为“天厨味精厂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工厂”,与天原电化厂同用一个门牌号,为猫儿石河街34号。

承载一方土地的记忆

抗战胜利后,吴蕴初返回上海,恢复原所在地天厨味精等工厂的生产,而在重庆猫儿石的天厨味精厂、天原电化厂的生产则处于低迷窘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猫儿石的工厂得以新生。1954年,该工厂定名为“重庆天厨味精厂”。1958年,该厂并入重庆天原化工厂,成为其中一个专门生产味精的车间。1978年,又分出独设。

这家味精生产厂在猫儿石不断发展壮大。场地面积由最初的3.15亩扩至近20亩,生产厂房由两座青砖平房车间发展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员工由30多人一度达到600多人,味精月产量由初始的一吨以下上升至几十吨、几百吨。

2009年,该厂搬离猫儿石,迁至铜梁工业园区,更名为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能力和规模更胜从前。

猫儿石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这里曾生产“佛手”牌味精,当时渡口工厂区内的纸张制造、氯碱酸化工产品、“马牌”机械设备、“维昌”纺织品牌,亦使该地声名鹊起。由此,猫儿石渡口的水上运输和后来转为陆路运输的建新西路日益繁忙,逐渐形成远近闻名的的工矿区。

而今,随着各工厂退出沿江,这片地域经过改造,已然一幅新胜景。历经岁月风雨的猫儿石,承载故事,一路向前。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猫儿味精工厂
猫儿历险记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做什么菜不用放味精
用味精的五个禁忌
当爱已成往事
植物工厂
飞狐猫猫儿住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