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政府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地普遍开展的社区养老模式,既符合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观念,又能充分结合机构养老的特点,能为当下老人群体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既避免了机构养老的大投入高成本运营,又能够在有效减轻个体家庭负担的同时,保障老年人有品质的养老生活,是值得大力推广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的理论架构、产生背景,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必要性及未来经济前景进行了充分论述,从政策和市场两个层面论述城市社区养老的优势及其经济增长价值。社区养老能够促进中国养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社区养老;经济增长价值
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有关人口预测的结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982年的7.63%持续增加到2050年的34.1%,绝对数量将可能增长到4.83亿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面对老龄化现状,领袖心系民生。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养老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我们要致力于让老年人的民生改善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政策背景下,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大部分家庭都已经形成了“4+2+1”或“4+2+2”的模式。面对职场上复杂的生存环境,背负着赡养4位老人和1至2名子女的生活压力,中青年阶层或多或少在经济上、精神上都承当着压力。全国老龄办主任马晓伟在2019年的全国老龄办会议上所指出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城市养老院一床难求、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突出反映了如今的养老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现状。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社区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既避免了机构养老的大投入高成本运营,又能够在有效减轻个体家庭负担的同时,保障老年人有品质的养老生活,是值得大力推广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通過分析社区养老的理论基础、产生背景及现有案例介绍,从政策和市场两个层面论述城市社区养老的优势及其经济增长价值。
一、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养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概念是由社区和养老服务结合而成的。“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而目前通用的汉语概念则是费孝通先生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的。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对社区是这样定义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从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就业创业、扩消费促发展、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六个方面部署了28项具体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社区养老是以居住的社区为范围,由专业人员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包含健康养生、日常护理、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可以“请进门”由服务人员走进家庭服务,也可以“走出去”由老年人到社区统一的类似幼儿园的日托场所接受服务。构建社区居委会参与,并适当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我国社区养老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所谓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即60岁以上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占人口总数的7%。据统计,截止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本身人口基数就庞大的中国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挑战,如何养老如今已是整个中国社会迫切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需求与购买力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逐步在向发达国家迈进,时至今日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奋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得到极大改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描述,人的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一些老人因其自身收入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从而对养老的要求较高,在生活上除了被照顾的需求以外,仍然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满足感,这对于现有的传统养老模式来说是难以实现的。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购买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这也越来越被老年人接受与肯定。
(三)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压力
近年来,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结束了我国近4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数量在得到明显控制的同时,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大多数的八零后、九零后均为独生子女,逐步要结婚生子,一对夫妻需要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至两个小孩,从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来讲大大地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压力,这就为社区养老成为家庭养老的辅助模式加大了需求基础。
(四)传统的孝亲观念的影响与社会资源整合
我国悠久的传统的孝亲观念,让有些人认为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的房子到养老院度过晚年,老年人是被赶出家门,晚辈是不孝的儿孙。所以老年人居家养老,接受专业机构的服务,既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拥有多元化的服务。
社区养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小区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化改善硬件设施、引进专业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也可以投入资金,建造符合老年人生活特点、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养老社区。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利国利民。
三、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是必然要求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讲话中首次提出,“在适当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对照这段指示,不难发现我国养老服务面临以下问题:
(一) 养老服务供给数量严重不足
据统计,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服务、餐桌服务需求的比例分别为 58%、54.9%、49%,农村地区需求比例则更高。此外,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为4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6%,按照老年人和养老护理员间3: 1的配备比例测算,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为1300万人,而全国已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5万人,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师、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数量更是缺乏。可见,供需比例严重失调,大幅度增加护理类工作人员,迫在眉睫。
(二) 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养老服务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脱节。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内容主要局限在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物质方面,侧重于保障基本生存型需求,而老年人需求量较大的养生护理、医养结合、老年教育等养老服务内容供给不足,精神慰藉、养老金融、法律咨询、社会参与、文化娱乐等发展型、精神型服务内容则更是供给短板。
二是养老服务供给层次与需求层次不匹配。现行养老服务基本是以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服务项目为主,中高端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项目供给不足,以生态养老、旅居养老、智能养老等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的供给还较为欠缺,现行低层次服务供给对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是养老服务质量偏低,设备、手段相对简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养老服务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服务管理不完善;在普及运用科技设备、网络技术上,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定位、呼叫、对讲等设备尚未普及安装。
(三)养老服务产业结构调整面临障碍
一是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产业结构的引导与监督力度存在不足。具体来讲,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政府所实施的导向机制较为模糊,使得养老服务机构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由此也导致其发展面临瓶颈。
二是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供给结构也较为单一。具体来讲,现阶段的社区养老,基本上只是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比如给老人洗衣做饭或者是清洁卫生等,而相对应来讲对于老年人精神关怀较为不足,其精神上的需求也難以满足。与此同时,还需要认识到的是,现阶段养老服务模式的单一标准化,服务的内容也不够多样,专业的护理服务与综合的休闲娱乐与精神照料等方面的服务内容比较缺乏,由此也难以老年人精神需求或者说对于养老服务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
三是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必定会在诺大的市场需求下获得良好而快速发展的机会。然而,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当中,但是大多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与素养,有的甚至只是简单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忙上岗,并没有接受足够时间且系统专业的培训,相对应的考核任用机制也是较为笼统粗略。由此,专业人才的数量严重不足,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并不能够保证所提供服务的专业性与准确性。
四、社区养老的经济价值分析
正是基于我国养老的社会背景,社区养老应运而生,是把在家庭养老和去专业机构养老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所以是多种养老模式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国务院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化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这就体现了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城市社区养老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上不断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发展建设给予充分支持,社区养老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点。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政策制度全覆盖
据预测,2020年和 2030年,我国老龄产业规模分别可达8万亿元和 22万亿元,分别拉动GDP6个和8个百分点,2050年我国老年消费需求将达106亿元左右,占 GDP比重将达33%。同时,现阶段加强对民生保障尤其是养老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弥补经济发展“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个大前提下,养老服务产业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是扬鞭策马的重要发展阶段。
1、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供给不断完善
2016年,民政部发布了《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公报》:我国社会服务发展态势良好,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就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从2009年至2016年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来看,7年之间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增加了24万个,社区服务中心增加了9.8万个。社区养老的配套设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例如莆田市龙桥街道万辉社区,每半年就有社区医院上门服务,为整个社区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民政、妇联、老体协等部门还赠送健身器材、桌椅、乐器等设备,共建万辉社区老年教学点。
2、社区养老服务政策供给不断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可以使老人待在家里,一方面接受家人的照料,另一方面接受社区有关服务机构与人员的上门服务,可以说可以为老人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养老服务,而且也由此减轻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国务院相继针对社区养老服务推出了一些列优惠与扶持政策。举例来讲,比如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各新建小区按规定建好养老设施并移交政府后应无偿或抵偿用于社区养老服务;放宽准入,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当中,同时在房租、用水用电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财政支出结构,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支持社区养老服务等等。随着上述社区养老服务政策供给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为社区养老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基于各项优惠与扶持政策的颁行与推动,也会带动一些列产业与就业的形成,“社区养老+”模式的业态内容和质量层次将会得到更为多样化与有效性发展。
(二)市场发展的依托重点
1、需求巨大成为城市“银发经济”新领域
201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4萬亿,而经过历年发展,2017年则上升到5.6万亿,据前言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另外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收入的增长也支持着老年人护理问题能够依托于市场。可以说,需求巨大成为城市“银发经济”新领域。然而,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相对应来讲社会资金较少,面临着服务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样一来,今后在市场及政策引导之下,势必会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投资机构日益看好养老市场前景
基于国外养老地产在成熟阶段表现出收益高、稳定性强、抗周期风险等特点,以及国内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等因素,各类机构开始逐步进入养老社区进行投资、开发、运营,包括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商、产业投资者、保险公司、政府投资机构等成为主力。其中,最受关注的则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截至目前,各地区、各机构的相关投资机都陆续构围绕养老市场进行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规划建议,并生成了分析报告,这既反映出投资机构越发看好养老市场前景,也为其参与市场,促进市场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举例来讲,比如中商产业研究院(深圳市)于2017年3月17日经调查研究给出的《2016-2021年福建省养老机构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其中就指出了中国养老产业具有良好投资价值且环境利好的同时,着重就福建省机构养老需求、机构细分产业及投资机会等进行了分析。基于对养老市场的全面而准确的分析,为地区相关投资机构进入养老市场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可以说,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正是投资机构所看好的养老市场前景。
3、减轻政府压力并大幅提升就业人口
虽然当下的社区养老较多的是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公益性质和福利性质成分居多,但养老服务并非纯公共产品,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或者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将大量社会资源引入养老经济领域,把社区养老服务交给企业,交给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带动养老经济高速发展。社区养老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个行业来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也促使行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收入不断提高,例如莆田市区,普通的家庭保姆月工资为3000元至3500元,而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的护理工月工资可以达到4000-5000元。这样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社区养老既符合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观念,又能充分结合机构养老的特点,能为当下老人群体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更能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使得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从供给侧方面整合资源,合理分配,建立新兴社区养老体系,不仅仅能够解决普遍的老年人生活问题,更能够促进中国养老产业结构调整,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莆田分校,福建莆田 35110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余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熊冶琛.《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张园.《供给侧改革下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企业经济,2018.
[5]曹丽,李雪莲.《新形势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领导科学论坛,2019.
作者简介:陈如丹,(1967—),籍贯:福建莆田市城厢区,职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