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芳
摘 要:上好阅读课,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关键性问题,推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思考。通过创设情境、精巧过渡、挖掘细节、民主交流等方式方法,引领学生与文学作品深度对话。
关键词:精巧设问;深度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9-063-1
要想上好阅读课,教师必须先深入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教师要注意设计关键问题,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在充满人性美的文学作品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美,赏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让文学滋养心灵。本文以作家沈裕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美文《小巷深深》为例,引导学生去分析那一对“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品析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进而让学生明白在岁月的长河中挫折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
一、简单开始,营造轻松氛围
课堂一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尽量简单,让大家有能力参与进来。上《小巷深深》一文,我一上来设计的问题不难,让学生找出文中那一对沦落人“同”在哪里,学生稍加观察就能找出“同乡”、“遭遇相似”。再问为什么相遇,学生也能顺利说出是由于一碗馄饨。
学生的精彩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与感谢。这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使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二、创设情境,方便融入文本
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形成画面,这有益于帮助学生融入文本。
美文是需要以美的心情去赏析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我让学生去找买卖馄饨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交易的。在反馈中,我们师生一起勾勒出“一条小巷”、“一弯月牙”、“一星灯火”类的画面,我告诉学生,不仅是那“一碗馄饨”别有“一番情趣”,这个环境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后面的那一段对话更是有情趣的。在这种诗意的背景下,学生愿意融入文本,去赏析优美的语言。
三、巧妙过渡,推动文本教学
在文本赏析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路清晰,还要注意巧妙衔接各个板块,逐步深入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育思想。
在“一番情趣”的引领下,教学自然过渡到对两个人对话的学习上来,这是文章的主体。我让学生完成练习——“我读出了这是一位( )的汉子,你看( )”,要求结合人物描写、修辞手法等赏析人物形象。這种填充性分析,指向明确,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二处巧妙过渡我觉得是这个提问——“我”还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那么汉子除了卖馄饨、业余偶尔翻译英语外,还有其他追求吗?这一提问让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引领同学去品读句子——“对,明天再去试一试。”在反复诵读中,我们读出了汉子的坚定、乐观、不服输、不服老等品质。汉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里又巧妙地分析出我对汉子的关心与鼓励,从而水到渠成的分析了“我”的形象。
四、挖掘细节,领略文字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有这样的概括:品味和推敲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细节,能增加语言的厚度。
比如在分析汉子外貌描写时,对于“岁月的犁铧在他的额头上留下的沟壑,是那样醒目,而且极为深邃”这一句,我们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最终学生也揣摩出了语言的情韵,感受到了汉子的沧桑。我也会适时点拨、拓展,比如同学在分析汉子的勤劳、辛苦时,他们发现了“指针的剪刀已无情地将昨日与今天裁开”一句,我追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到了深夜12点,学生在引导后,发现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我又请同学分析了语言蕴含的深意,以及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任务的。
五、民主交流,促进深度对话
要实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必须民主教学。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要有激发学生思考的智慧,还要勇于征询学生的想法。
“我”和汉子相识于一碗馄饨,相知于一本词典,什么于一段对话呢?我在整理板书的时候故意在学生面前示弱了一下,说一下子想不出合适的词,请同学为我出谋划策。同学们情绪激动,踊跃发言,热情地“帮助”我。
而当我提出能否说两人的一段对话是相互勉励时,大家更是积极讨论,有的说可以,但很多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说文章没有写汉子对“我”的鼓励。这既让本教学环节留下悬念,又推动我们去寻找关键句,去体悟文末作者的情愫。
在激情澎湃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进行对文末文字进行品悟。从“摇篮”、“怀抱”、“母亲”等字眼上,我们感悟到了温馨。接着,我们又去分析开头处“踯躅”的内涵。然后我们又比较分析首尾景色的异同。最终学生发现“我”由“孤舟”到“归舟”心灵变化,是源于汉子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的鼓励。至此,学生也明白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因为民主教学,因为深度思考,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文章明写了我对汉子的鼓励,暗写了汉子对我的鼓励,我也因此完善了我的板书——相勉于一段对话。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引领课堂,以精巧的问题串联课堂,必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