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课堂以自我口头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树立倾听意识,以开放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接受新的思想。倾听习惯需要从小养成,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执行优化及高效的倾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倾听 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倾听的意识。倾听是一种获取信息渠道的重要方式,也是待人有礼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们学会倾听后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答案结果等进行反思,实现在反思中优化成长的教学成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创新及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倾听现状
1.不听取同学的发言
学生受到年龄的影响,性格还没有定型,喜欢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容易被其他人影响,但学生们在发表自己或倾听他人意见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导致部分学生习惯打断他人的发言,认为别人说的与自己不同就是别人错了,不听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部分学生对于“讲礼貌”的知识不够了解,德育工作不够完善,使得这部分学生喜欢插嘴,在教师点选其他学生时,就唉声叹气,将同学的回答当作耳旁风,认为老师不选自己回答问题简直是无法理解,一旦发言的同学说出与自己不同的答案后理解后就会毫不在乎的反驳同学,打断同学。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点名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说一说你每天的日程表”,同学在整理思路,并说出自己的日程表时,这类学生就习惯性插嘴,说出“你的日程表不够细致”“我的游戏时间比你少”等话语,打断同学的思路,影响教学的氛围。
2.不爱听教师的讲解
出现不听教师讲解的情况,包含学生和教师两方的问题,一个是学生没有掌握倾听的方式,另一个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教师交流,导致这类学生表达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弱,习惯内心的自我封闭;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老师讲的所有的理论知识自己都懂,完全没必要认真的听讲。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没有使用语言艺术,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长时间处于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中影响学生的倾听效果。比如,在“圆”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对π值进行详细介绍,讲解π值的求取过程,却让学生直接使用圆的周长、面积公式,并让学生在解题时直接套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够直观,导致学生在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题型后无法很好的进行思考、理解及解答,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学生不愿倾听。
3.不进行知识的内化
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既不想过多的听老师讲解,又不承认自己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习惯装模作样的听,就像东郭先生一样混入队伍,或是过耳即忘的听,左右进右耳出,从教师那收到知识,又原封不动的还回去。部分学生有着从众的心思,在其他学生倾听时,自己也要进行模仿,不让自己变得较为突兀,这种假的倾听行为,目的是获得教师的肯定,让教师觉得自己是听懂了的,让家长能够放心,这种假倾听的行为不仅仅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会影响学生后续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影响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比如,在“负数”的教学中,教师会对负数进行举例,如冬日的气温、爬山的温度变化等,让学生理解负数与正数间的关系,并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展现坐标系中负数的表现形式。部分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甚至神飞天外,想到了冬天的游戏项目,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学习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策略
1.树立倾听意识,能够以身作则
学生的年纪尚小,教师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树立倾听意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融入班级内去综合性的了解学生,耐心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诉求,通过以身作则,帮助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时不时的询问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并筛选出值得优化及改进的措施,让学生看到教师自己树立的倾听习惯。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要整顿课堂秩序,保持教室内的安静,并带头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允许其他学生进行打断,并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答案后第一时间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教师可以结合肢体语言,通过微笑、鼓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的行为,培养倾听的习惯。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或是对其他学生的回答提出自己的意见,继而采用倾听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自由快乐地学习。
比如,在“比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倾听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设置问题,“该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教师在学生思考完毕后,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可以搬梯子,用卷尺进行测量”,有的学生说“使用标志物,将旗杆进行分段,降低测量难度”,还有的学生说“使用比例的知识,将一根木棍竖在地面,将棍子的影子和旗杆的影子重合,测量旗桿的高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并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让学生能够开放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2.设置学习情境,灵活设置疑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下学会表达与倾听。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教学的素材,改变以往授课方式的途径,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地展开探究、思考与解答。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将丰富的素材应用到教学当中,使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具象化的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爱上学习数学。教师可以播放视频、音乐、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在甚至疑问时,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实现学生的认真听讲,教师的提问需要控制难易度,让学生能够不断思考,积极讨论,直到得出答案,提升学生的满足感。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看到视频中主人公的购物行为,并计算商品的总价,结合突发事件,开发学生的即时思维。主人公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消费额度在100~80元之间”“有20元是假币”“一类商品过期需要更换”等。在结束购物的阶段,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新的状况,如“商品满100送50”“商品打9折”等,让学生能够观看视频中的故事走向,并使用耳朵接收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运算。
3.强化师生交流,及时做出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起民主、亲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敢于在倾听老师的讲解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给出意见和建议,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建立倾听规则,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保持课堂的安静,了解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学生能够进行组队交流,倾听各自的意见,并分配任务。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进行解读,鼓励学生不断思考。
比如,在“四则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可以解说“24点”的游戏规则,让学生从扑克牌中抽取4张,之后尽力将它凑成24点。学生能够倾听教师的规则讲解,并结合教师的演示,理解游戏的方式。教師可以让学生进行游戏,并思考数字的搭配方式,如抽取到“1、2、6、8”四张牌后,学生能够得出“[1÷(2÷6)]×8=24”的结果,或是抽取到“1、2、2、9”四张牌后,学生能够得出“[1+(2+9)]×2=24”的结果,锻炼学生的大脑反应速度。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树立倾听意识、设置学习情境、强化师生交流等方法,培养倾听习惯,鼓励学生不断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颜厥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倾听的操作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8,(21) :111.
[2]徐厚英.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47.
[3]黄晓燕.小学低年级数学倾听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专题研究,2019,(32) :86.
[4]陈艳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倾听策略研究[J].交流平台,2018,(41):65.
[5]梁桂芹.小学数学倾听能力培养策略[J].林区教育,2018,(24):80.
[6]孙岗.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J].数学大世界,2017,(03) :90.
[7]曾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6,(9)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