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剑锋
【摘要】2016年7月1日,东北师范大学长白山实验中学正式成立。责任重于泰山。学校要抓住机遇,凝心聚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三近三向(近知近仁近勇、向阳向上向前)”的生态教育理念,建设生态校园、推行生态管理、推进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打造生态课堂,努力建设生态型、实验性、现代化的示范中学,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
【关键词】抓住机遇 凝心聚力 “三近三向”生态教育
一、抓住机遇作为
1.从政策层面看。长白山的发展面临国家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等发展政策机遇,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发展合作机遇、发展要素集聚机遇、市场需求增长等机遇。
2.从省区层面看。为响应吉林省变“快走”为“快跑”的发展方针,长白山提出“文教兴区”发展战略,要求加快素质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6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为破解发展瓶颈,建立完善的教育循环系统,适应教育的长远发展要求,全区教育重点抓好六项工作,龙头之一就是做好长白山一高中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工作。
3.从教育改革要求看。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业质量,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因此,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担当的历史担子,我们要抓住国家教育革命的历史机遇。
4.从大学层面看。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推出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创新模式(简称UGS模式),与东北三省以及23个实验区的105所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继续扎根于基础教育,坚持为基础教育办学,执著地坚守优先发展教师教育,优质服务基础教育,这是一个高校的办学者对国家需求的理解,是基于自己优势的战略选择。
为此,重点推进以下“三个工程”:
1.建设生态校园。环境吸引人,環境陶冶人,环境塑造人。长白山脚下的实验中学,环境要有长白山的特色,要建成小长白山、小天池、小原始森林。师生员工徜徉于这样的生态环境中,陶冶,就在其中;吸引力,就在其中;灵感,就在其中;创造力,就在其中。
2.推行生态管理。学校在管理和服务上将坚持传统思想与现代思维相结合,即一方面恪守传统规则,一方面崇尚法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提升,提升质量、提升价值、提升品牌;“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人为本,用好大学精神、用好大学学术、用好附中经验、用好附中资源、用好教师潜力、用好学生优长;坚持实事求是,即遵循国际教育管理发展趋势、遵循教育管理规律;尊重地方学校实际、尊重师生人格、需求和优长。
3.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打造生态课堂。
(1)推进课程改革,从课本转向生本。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推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三类课程,构建“生态生命”课程体系,持续关注和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2)推进教学改革。建立导师引领式、小组合作式、个性发展式、社会实践式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多元学习方式,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张扬教学艺术,提升教学品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立人格。
(3)创新评价导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等六个维度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评价,以“211”天使行动计划(21天改变一个习惯)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德育新理念与实施新路径,为打造生态课堂奠基。
二、凝心聚力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更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要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其“自我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利用班集体、学生自主联合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铭于心,践于行”。
2.倡导全人育人观。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构建立体育人网络,开拓心理教育的空间,增强心理教育的双向主动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批判精神。
3.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家校合作与沟通平台,进一步完善各年级家长学校的运行,推广“晚延时课家长工作日”,建立学校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家校合力,促进教育理解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4.搭建发展平台。以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能力及健康的情操、坚韧的品质。
5.挖掘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加大体育、艺术等特长学生和智力超常学生的培养力度,引进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落实教练员负责制和教练导师责任制。
6.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高目标,实施“影子工程”培训计划,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多维、多元、多级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学科研修为重点,优化高校“学术之旅”、名校“学科考察”;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以人为本、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年级管理队伍和优秀班主任队伍。
7.打造学校核心文化和软环境建设。弘扬“近知近仁近勇向阳向上向前”的学校精神文化内核,立足为师生服务,打造处处能学习的软环境;构建学校文化体系,进一步凝练学校自主、卓越、开放、创新的文化精髓,在学校文化底蕴濡染下,创建各具特色的班级、年级、校区的价值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
8.提升职工尊严与幸福感。实施“温暖工程”,利用传统节日庆祝契机,切实把教职工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发挥好、引导好,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以校为家、爱校如家、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责的氛围,努力把学校建成一个“温馨、幸福、快乐、和谐”的职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