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批判性阅读及其教学策略

2020-12-23 04:22吴辉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性笔者文本

2017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1]因此语文教育界开始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把思维能力的核心部分——批判性思维与语文阅读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批判性阅读或者思辨性阅读。由此一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把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放到了高中教学阶段,但有些教育工作者机械的认为初中阶段无需涉及批判性阅读教学,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这充分说明,初中教学阶段也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阅读也是初中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出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探究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提供指导。

一、批判性閱读的内涵

批判性阅读是什么?特级教师余党绪做出过阐释,他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借助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策略与技能展开的阅读,思辨性阅读就是批判性阅读。”[3]在笔者看来,批判性阅读最重要的特质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判断,提炼出创新性的观点。

二、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批判性阅读已经成为了高中学段的热点话题,但是初中阶段对批判性阅读仍缺乏一定的关注,初中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点普遍性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计重知识掌握,轻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教学工作者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小说阅读教学设计还是其它体裁文章的教学设计,都非常重视知识目标的贯彻。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向。在重知识掌握,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驱动下,阅读教学课堂必然也会变成“知识灌输课堂”。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阅读课文时总会不自觉地把每一篇阅读课文当作是考试的“阅读题型”,秉持着“得阅读者得天下”的理念,教给学生所谓的阅读答题模板。这样的做法不能说是绝对错误的,毕竟知识的掌握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但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大背景下仍然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橱窗,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4]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合理考虑思维与知识的布局,既要看到知识的掌握的必要性,也要看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中多审美与鉴赏,缺少质疑与探究

有些语文教育者为了摆脱“搞应试教育”的嫌疑,试图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进行审美鉴赏活动。小说文本赏析人物形象,诗歌赏析语言,说明文赏析说明方法等等,似乎一堂语文课不进行一些审美鉴赏的活动这堂课就是不完美的。然而,在这种鉴赏活动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鉴赏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方面,鉴赏过程缺少质疑与探究,这种做法虽然对培养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语文阅读过程不仅要有审美鉴赏活动,还要有质疑与探究。

(三)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大致是梳理生字词、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大意、探究主旨“四步走”的教学模式。自从讲授法受到批判后,为了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大都是运用提问法进行教学。很多语文教育者认为提问法有启发诱导的作用,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使用提问法只是为了引导学生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那么这种提问完全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理性思考,做出理性判断,更没有提炼出创新性的观点。

(四)阅读教学材料局限于课内,匮乏课内外联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本当作权威,当作标准答案,教师往往只专注课本中的教学材料,根据教材中的文本来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许多教学工作者认为阅读教学课只要把教材中的课文“讲透了”就行,但是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经常是节选,有些选文还做过删改,学生看到的课文往往是“不完整”的片段,因此阅读教学课堂把阅读教学材料仅局限于课内是不科学的。

三、初中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

为了解决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初中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提出几点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

(一)结合教学文本,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过程该如何进行,课堂的教学结果该指向何方都由教学目标来决定。设计教学目标应结合教学文本,根据具体文本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不能一刀切,设计教学目标时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把知识掌握放在第一位的的思想。“阅读教学追求的应是整体目标,而在这一整体目标中最基本的目标则是培养阅读能力。”[5]因此,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应首先考虑的是阅读能力培养目标,而阅读能力培养中思维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在鲁迅的《故乡》一文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设计为:

一、知识掌握目标

1.掌握字音、字词。

2.掌握人物形象描手法与景物描写作用。

3.了解文章的主题。

二、思维与能力目标

1.初步阅读文本,理清故事的情节。

2.深入文本,探究中国旧社会农村面貌造成原因。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对故乡情感的变化原因。

2.通过文本学习激发学生建设家乡与建设祖国的情感。

中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比较难读,读不懂,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过程中把教学目标简单的设计为知识的掌握,认为学生只要在教师带领下掌握此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完全没有考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仔细分析了《故乡》后,发现这篇课文篇幅不是很长,情节不是特别复杂,其中有些情节比较生动有趣,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文本考虑设计一些思维与能力方面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文本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鼓励质疑与探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程总是停留在文本上,教师干巴巴讲述文本,学生干巴巴接受文本信息。然而阅读教学的文本有一大部分是虚构的,例如有些文本的创作背景距今也有一定的年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比较大的差距,僅仅通过教师分析文本无法达到对文本的理解,更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练习使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从不同角度对知识作理解加工,促进知识的深化,这是促进学生广泛迁移的主要途径。”[6]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培养批判质疑的精神。笔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在学生初读文本前播放《我的叔叔于勒》导读视频,导读视频播放完后,提出一个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从盼他转变为躲他?学生通过观看导读视频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入的阅读文本。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对原本时代久远的陌生文本瞬间有了兴趣,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和躲于勒都是因为钱;有的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盼于勒是因为于勒能给自己家带来财富,躲于勒是因为爱慕虚荣,怕女婿发现。笔者结合学生的不同回答,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继续提出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如此之大,你们认为菲利普夫妇这样做对吗?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教参上批评菲利普夫妇为人的标准答案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学认为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社会背景下,菲利普夫妇有这种态度是必然的。

(三)立足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令人诟病的“填鸭式”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哪一类篇文章,教师主要是运用提问法来讲解,认为提问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所以整堂课都在为了提问而提问,有些不适合提问的教学内容也要抛出几个问题来问一问学生。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该探究的时候探究,该讨论的时候讨论,该讲授的时候讲授,如此才能让教学效率最大化,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执教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注意到《孤独之旅》是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选入时做了一定的删改,为了使学生对原作品有所了解,运用了讲授法补充了曹文轩作品《草房子》的一些知识。在深入文本,了解“孤独之旅”的真正内涵时笔者运用了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并派出小组长来阐述观点。其次,深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内容时,笔者采用探究法,放开手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梳理文章思路。这样做是从具体学情出发,本篇文章是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第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小说,在前两篇文章中已经具体学习了小说文本的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刚好是自读课文。因此教师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去探讨文章,应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四)拓展教学材料,增强批判性阅读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现成教科书决非完全切用之本,切用的教材应非整本。[7]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编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因此教材不会经常更换,也不可能及时补充教学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这要求教师具备灵活处理教学材料的动态眼光。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前文笔者也提到了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节选,选入教本之后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应及时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笔者在执教《孤独之旅》时,在教学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书,因为不读《草房子》的原著学生根本无法明白课文《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一家为什么会从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陷入困顿,然后失学和父亲去放鸭,布置让学生阅读《草房子》原著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原著的习惯,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实现课内外的高效联动。

总而言之,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一些弊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教学文本,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鼓励质疑与探究;立足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材料,增强批判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0.

[3]余党绪.比教学范式建设更迫切的,是改善我们的思维——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8(01):9-13.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05.

[5]王松泉.论阅读教学的整体目标[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02):65-69.

[6]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06.

[7]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吴辉龙,湖南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批判性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