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田
有句俗语叫“鞭打快牛”,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讲的是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农夫买了一头水牛和一头黄牛回家,计划轮换使用,既方便自家耕种,又可帮别人犁耙赚点钱。一天,邻居请他帮犁几亩田。农夫就拉着两头牛到田间,他先给黄牛套上犁枷,但黄牛任凭他怎么吆喝就是不走,打一鞭才走半步,折腾半天没犁得几路田。无奈之下,他换上水牛。水牛倒是很自觉,不用怎么吆喝就主动拉着犁往前走。农夫也觉得很轻松。但他还是不断地鞭打水牛。水牛很是不解,就停下来问:“主人,我已经尽心尽力地帮你拉犁了,怎么还老是打我? ”农夫说:“黄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你跑得快些,什么时候才能犁完田?少废话,快走!”说罢又是一鞭。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机会就越多,而黄牛却在旁边悠哉游哉地吃草,真不公平。”发现不对劲的它挣脱犁枷跑了。
不由想到现实生活中,像这种“鞭打快牛”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在一些企业更加突出。像水牛一样能干的人天天有干不完的工作。因为你能干,又是老员工,什么都叫你干,甚至同事也常常叫你帮忙。而像黄牛那样不能干的人什么也不用干,上班时间看看报、喝喝茶、吹吹牛而已,但是,在福利待遇上却没少拿,而且往往得到提拔重用。原因是能干的就要多干,干得越多,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被批评的次数就越多,就像勤快的水牛一样跑得越快要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次数就越多。而平时不用干什么活的,恰好是干得少过错就少,给领导的始终是个好印象,考核定评时就会得个好评价。因此,在一些企业里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来有某种特长的人因害怕被多干活而故意掩饰谎称自己没有特长,本来能干好某项工作的人因害怕干不好挨批评亦称自己不会干,导致有时工作推诿、扯皮。久而久之,许多有才能的人就会逐渐变得身在曹营心在汉,产生跳槽的念头,从而导致人才流失和浪费。
有个企业报编辑,负责整个报纸的釆、编、写、摄、策划、组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一条龙工作,本来就是一人顶几人,可领导依然不断地给他安排其他工作,使他忙得不亦乐乎。后来,他实在顶不住,愤而辞职。
“快牛”干活本来就积极主动,十分卖力,理应多喂草多供水。把“鞭子”打在他们身上,实在有些不公平,而且可能会产生两种消极后果:一是挫伤积极性,使其松劲消极;二是使其勞累过度,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而“慢牛”却依然我行我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此,鞭子应该打在“慢牛”身上。
要纠正“鞭打快牛”的现象,就得讲究方法和策略。从领导方面讲,就是要不断转变作风,多做“慢牛”的工作,指路子,压担子,使“慢牛”迈开步子,赶上“快牛”;从制度方面讲,就是要制定奖惩机制,把员工的使用和工作实绩挂起钩来,使“快牛”更快,“慢牛”不慢。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作为领导者,既要善于保持“快牛”的积极性,又要善于激发“慢牛”的主动性,努力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