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志智双扶”研究

2020-12-23 05:49温瑞冯雪梅岳云鹏刘畅
乡村科技 2020年31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精准扶贫

温瑞 冯雪梅 岳云鹏 刘畅

[摘 要]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不足严重影响农村的长远发展。现实生活中,“志”“智”缺乏主要表现为脱贫志气不足、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文化水平低、专项技能缺乏等,改变当地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是提升“志”“智”的重要途径,加强思想教育、营造舆论环境、重视基础教育、突出技能培训是改进“志智双扶”工作的努力方向,“扶志”和“扶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 扶志;扶智;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1-18-4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扶志”和“扶智”首次以文件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从增强脱贫信心、改进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强化组织引导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扶志行动的具体措施。近年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协作座谈会议等多个会议上明确提出“扶志”和“扶智”的工作任务。例如,“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1]“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1],这些更加明确地告诉大家,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治愚。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使他们主动作为、勤劳肯干,通过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吸纳社会扶贫资金,积极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地脱贫致富奔小康。2020年是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年份,在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志气和信心,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其生存发展能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志”和“智”的内涵解析

大力加强“志智双扶”行动源于现实扶贫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脱贫能力不足,“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1]等。归纳起来就是,贫困地区的部分群众缺少“志”和“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少“我要脱贫”的志气和“我能脱贫”的信念

贫困地区的群众希望自己能富起来,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坚信自己一定能富起来。更多的群众没有想过自己未来怎样,只是日复一日地活在眼下,干眼前手里的活儿,做眼前的事,没有思考过该如何努力让自己富起来,没有想过改变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走出山沟,到外边的大城市去过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具有很强的经济能力”等。多数人认为自己没知识、没文化,只能靠打工求生存。这些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缺少“我一定要摆脱贫困,一定能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1.2 囿于传统的“安贫乐道”和“穷自在”的落后观念

受传统观念和固化思维的影响,一些中老年人承袭了老一辈人“穷得自在”“穷得悠闲”等错误观念,并影响了下一代乃至更下一代,这导致贫困地区有些年轻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小富即满”的思想,缺乏改变贫困面貌的志向和与贫困做斗争的精神,缺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魄力[2]。

1.3 存在“不劳而获”的和“坐享其成”的侥幸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争当贫困户和隐瞒实际收入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为贫困户发放的救济物资使非贫困户看了“眼红”,一部分人为了当上贫困户而故意“装贫”“扮贫”,有意隐瞒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故意夸大家庭困难。而建档立卡户同样不吐实情,特别是每当扶贫干部到家里登记月收入的时候,他们往往不实话实说,导致扶贫干部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农户之所以隐瞒收入,其出发点是寄希望于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救助,说到底是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主动脱贫意识不够的问题。

1.4 文化水平低,认知能力有限

农村人观念传统,思想守旧,综合素质低,很少有人主动到外面的大城市去打拼,原因在于其文化水平低,怕四处碰壁。当前,乡村50岁以上的人多数是小学文化,30~50岁的人多数是初中文化,这直接导致了就业困难,特别是想进一些好的企业、大的公司困难更大。提高农村人的文化水平是当务之急,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1.5 缺乏专业培训,缺少专业技能

部分农村人,特别是年轻人,有干事创业的想法,如承包蘑菇大棚、建养猪场、承包土地种果树、创办服装加工厂和箱包加工厂等,但由于其缺乏专业技能,往往迟迟不能付诸行动,总担心项目失败、经济亏损。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使新时代农民掌握一项专门技术,是促使其干事创业、实现增收、摆脱贫困的一种重要途径。

2 “扶志”和“扶智”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强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3]“志”是精神层面的要素,是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也是抵御返贫的主观因素。习近平又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1]“智”是锦囊,是脱贫路上的助力工具,是致富路上的必备条件。

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有了摆脱贫困的志向,才会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智力;有了致富的志气,才会主动想辦法,挖掘各种智慧。“扶志”帮助群众解放了观念、树立了信心,为“扶智”铺平了道路,“扶志”能促进“扶智”,“扶志”能激发“扶智”。“扶智”使群众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创造财富,进而提振精气神儿,改变精神面貌,从而进一步提升自信、强化信心,促进“志”有更高的飞跃。“扶志”和“扶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作用、共同提高,在推进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二者缺一不可。

3 “志智双扶”工作的现实境遇

“志”“智”双扶的对象泛指贫困地区的群众,但造成“志”“智”缺乏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群众自身。本文以村级层面为研究视角,重点关照直接与村民打交道的群体,如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相关扶贫职能部门,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智”的提高。

从村干部来看,由于认知能力有限,部分村干部对有些惠民政策的操作标准把控不到位,使一些“懒人”同样得到了实惠,直接造成了“懒人更懒、原本不懒的人争做懒人”的后果,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坏的导向,“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该懒不懒,政府不管”[4]的说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然而,这与“帮穷不帮懒”的工作要求是相悖的。另外,部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漂浮,不愿意入户走访,没有耐心向老百姓解释具体政策,工作浅尝辄止,未能得到全体群众的认可和赞同,使得一些利“志”和利“智”的政策未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从驻村工作队来看,队与队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水平是有差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工作队通过办讲习所、开设时政讲堂、组织党员听课等方式,在宣传政策、启迪民智方面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有的工作队即使按部就班开展工作,也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有的工作队定期到村里学校为学生上课,有的工作队定期请专家给村民开展技能培训,有的工作队把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反复抓,从根本上扭转了老百姓“一味依靠国家”“得过且过”的错误观念。由此来看,驻村工作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影响着“志智双扶”效果。

从帮扶责任人来看,所谓的结对帮扶是由上级委派的一个干部固定地、长期地帮扶一个建档立卡农户,即“一对一帮扶”。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干部帮扶四五户,这是由“干部少、贫困户多”造成的。帮扶责任人不同于驻村工作队,不是常年驻村,而是常年工作在遥远的单位,只能通过定期走访实施帮扶。帮扶方式多是“慰问式帮扶”“接济式帮扶”,即入户走访时送慰问品或慰问金。这样一种临时救济的帮扶方式使非贫困户看了眼红,激起了他们要当贫困户的抱怨,这样更不利于“志智双扶”工作的开展。

从有关扶贫职能部门来看,以主管教育的教育局和主管就业的就业局为例,村里的小学师资力量较差,几乎没有有编制的正式教师,硬件设施相当缺乏。“扶智”最根本的是扶教育,主管教育的部门应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一部分人想创业,但是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就业局应深入农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使这些人具备创业的技术条件。另外,部分人想就业,就业局应深入农村,组织形式多样的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为这些人提供就业机会。

4 改进“志智双扶”工作的努力方向

推进“志智双扶”工作,必然要改变上述现实境遇,即村干部改进工作方式、工作作风,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帮扶责任人改变帮扶方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关照,但更要针对贫困地区群众采取措施。本文以村级层面为研究视角,提出一些便于、利于村级层面执行和操作的具体措施。

4.1 营造环境,形成提“志”和“智”的浓厚氛围

挖掘主观能动性,使老百姓从思想上认识到“志”和“智”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这是灵魂深处的思想改造,也是提升“志”和“智”的内在原因。然而,外部舆论环境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环境的浸润渗透同等重要。只有内外联动,形成合力,营造提升“志”和“智”的强大气场,才能更好地推进“志智双扶”行动的开展,从而保证获得良好的效果。

4.1.1 用好宣传媒介,营造舆论环境。农村的宣传媒介主要有大喇叭、墙体标语、条幅、宣传栏、海报、微信群、宣传册和明白纸等,一是要宣传“提升脱贫信心、加强知识学习”的内容,如类似标语“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脱贫不等不靠,致富靠志靠脑”等,使人们随处可见、随处可听,在不断的被熏陶中激发要用心动脑、树信心学知识、主动脱贫致富的强烈意识和思想观念。二是要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使群众知晓并能结合自身家庭情况运用好这些政策,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在主动脱贫的道路上进一步增强信心。长期的耳濡目染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老百姓的思想认识,激发其观念的更新,这就是舆论环境的浸润作用。

4.1.2 强化精神引领,推进移风易俗。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5]这里的“精神贫困”,指的是贫困群众因外在客观条件和自身主观原因导致在精神状态、价值取向、思维观念、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贫困群众个体行为与社会活动的内在机理和实践图式[6]。总之,需要调整不健康的方面,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一是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风俗习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成立红白理事会、树立脱贫攻坚正面典型以及实施精神文明活动创建等做法,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推动形成团结、和睦、和谐、健康的社会风尚。二是传承好乡土文化,讲好村里故事。将祖辈留下的精湛技艺、故事传说等经典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吃苦耐劳、敦厚淳朴、勇敢坚强的精神品格,将此融入工作和生活实际,并做好代际传承。三是丰富精神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放映励志电影、组建舞蹈队合唱队等形式,改善生活品质,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生活中渲染“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自力更生、奋进图强的精神,提振脱贫信心。

4.2 加强宣教,突出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

说教是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直接、见效较快的教育方式,特别是一对一的说教,与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敞开心扉,直指问题,直接解决问题。一是要注意说教中的人文关怀,以说教对象为中心,从其立场上考虑问题,认真倾听内心诉求,耐心了解问题原委,根据群众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习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打入群众内心世界,把握语气的亲和力,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强化思想的引导性,拒绝官场的“生、冷、硬、刻板”面孔,以親民务实的态度来破除群众的认识壁垒和情感障碍,使他们从灵魂深处认同各级干部的做法,在深受教育中感念党恩、增强脱贫信心。二是要注意真正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说教不如帮助办一件实事,经验告诉大家,帮助解决一个实际难题就能彻底扭转一个人的偏见,从而使其积极配合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解决实际问题是保证说教效果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保持群众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其养成良好的心态。

4.3 重视教育,多措并举为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便利

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对于“志智双扶”行动来说,强化教育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大计。当下,一般农村只有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多数农村没有初中教育,小学也是非完小,只有1~3年级。在这种情况下,从村级层面来讲,强化教育就必须强化贫困地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校园内部硬件配套设施,如修筑院墙、硬化操场,配备多媒体设备、办公电脑、空调、体育用品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涉及的经费可以由驻村工作队的派出单位予以支援,也可以由社会企业予以赞助,或者从村委会集体收入中产生,或者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专项资金。二是提高师资水平,村内教师一般都是民办教师,即由村里文化水平稍高的人给孩子代课,这些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水平有限、综合素养欠佳,而且经常出现辞职现象,稳定性得不到保证。村委会需联合驻村工作队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正式在编教师或特岗教师,并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充足的物质保障。三是打破常规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孩子实施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例如,协调驻村工作队开展夏令营活动,让孩子到外面的大城市学习参观,开眼界、长见识,激发他们走出农村、走出大山的强烈欲望;邀请相关专家到村里开展专题讲座,以启迪心智;与县城、市里的小学举办联谊活动,使村里的孩子在对比中、在向往中改变思想认识、强化自我教育,从而激发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以改变受穷的命运。

4.4 培训技能,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的现代化新型农民

加强技能培训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有利于激发他们依靠所学发展产业或者务工就业,真正把技能当作谋生的本领,技能培训也就起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一是要引进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在培训专项技能中,既学会了技术,也挣得了薪金。如果是林果种植或者农业种植企业,贫困地区群众还可以通过流转自家土地获得一部分租金。二是要輸出劳务,按照计划定期邀请相关技术专家来村里做培训,特别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未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展适合他们的专题培训,如开展电工培训、服装加工培训、插花手艺培训,针对不同的群体开设不同的培训班,让他们学有所成,进一步督促其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三是要重点扶持,特别是针对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兴办产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村委会或驻村工作队应积极协调相关专家来村指导工作,帮助他们破解难题、化解危机,帮助他们越办越好,通过辐射效应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发展产业、谋求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员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柳礼泉,周盼盼.“志”“智”并服:革命老区内生性扶贫的关键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18(4):84-90.

[3]霍小光.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N].人民日报,2015-02-17(02).

[4]杨超,王军强.“扶贫扶志、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J].农业.农村.农民(B版),2018(3):52-54.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6]柳礼泉,杨葵.精神贫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J].湖湘论坛,2019(1):106-113.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精准扶贫
扶贫·扶志·扶智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