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23 05:49李红波窦祥铭
乡村科技 2020年31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宿州市联合体

李红波 窦祥铭

[摘 要] 本文以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对安徽省宿州市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宿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三大产业融合力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能力不强、新型农业联合体实施计划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规划引领、完善内部联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未来宿州市制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三产融合;联合体;宿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1-15-3

宿州市地处安徽省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地带,下辖埇桥区、砀山县、灵璧县等5个县区。截至2019年年末,宿州市总面积近1万km2,其中耕地面积约48.47万hm2,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总人口654万,其中农村人口335万,城镇化率为43.9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同时,宿州市埇桥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目前,宿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率接近50%,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各类经营组织有2万多家。所以,在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1 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1.1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宿州市积极推动“两区”建设,在实践中摸索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一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通过契约、资金联、资产、技术结和品牌联结等紧密连接形式,实现了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利益连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极大地促进了宿州市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快速发展。2019年,宿州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至295家,比2015年增长64.6%;合作社达12 557家,与2015年的9 012家相比增长了39.8%;家庭农场达7 559家,与2015年的3 920家相比增长了92.8%;三产联合体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在家就业、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共计1.6万人,帮助2.6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创业,已成为提高产业利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1.2 “互联网+”模式在农业发展与销售中被广泛应用

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下,宿州市充分借助并发挥其优势,在农产品经营环节中,利用其打通农村发展新通道,新增县级电子商务农村经营主体784个,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化。2019年,宿州市农村线上增长率超过50%,交易金额超过150亿元,在农村产品销售的87.8亿元中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74.4亿元,占网销售总额的86.26%,开创了线上和实体并行的模式,推进了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15—2019年,灵璧县、泗县、萧县、砀山县4个国家级贫困县相继申报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砀山县作为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现已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砀山模式”,主要是砀山县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目前已拥有大型电商企业1 226家,小型网点、微店等超过1.5万家,共计10万余人从事电商及相关产业,实现全县电商扶贫驿站全覆盖,走出了一条“产业+基地+电商+贫困户”扶贫模式道路,已带动1.26万户、2.51万人摆脱了贫困。同时,泗县绞瓜、番薯粉丝、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等农产品都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

1.3 加速农业和工业融合,促进工业化进程

宿州市积极探寻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争取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到价值最大化,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区建设为依托,突出农产品专精特深,延伸产业链,形成融合增值,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宿州市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达113亿元,对比2015年联合体建立之初的500亿元来说,实现了数量上的跃升。截至2019年年底,宿州市市农产品化龙头企业达到669家,同比2015年增加了153家,其中农业化龙头国家级3家、省级61家、市级605家。由此,宿州市农业化进程和发展得到稳步提升,农业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早在2018年,宿州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就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目前,宿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已覆盖375个村,完成改革的村落达到300个。在这一模式中造就了认证企业200家、特色农产品289个,埇桥区荣获“中国烧鸡之乡”称号,萧县葡萄、泗县大路口山芋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 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

宿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导致产业链条短。例如,宿州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现加工仅仅停留在小麦加工成面粉的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1,居全省第10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二是由于只是单纯的一种合作方式,所以利益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多数农业经营主体是以“种植+加工”或“种植+销售”模式进行二次产业简单融合,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机构存在,没有履行合约能力,参与融合能力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宿州市12 55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6 287户没有经营活动,占调查单位的48.4%。三是由于技术单一而使产业链条较少。在农产品加工业内部,50%的企业为面粉加工业,深加工企业仅有“皖神”“安特”等企业,产品终端还是工业品,缺少大型食品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2.2 瓶颈制约没有突破

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设施互联互通来确保信息获取及时、准确,同时需要高效便捷的服务来支撑三大产业融合。在这些方面,要素瓶颈制约仍然是较突出的问题,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供给能力不足、支撑力不强。首先表现在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宿州市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宿州市农业从业人口中,中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人口占71.9%,高中以上学历仅有28.1%。这一比重导致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从而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渗透普及。发展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经营者受文化学历、知识视野的限制,易出现规模小、档次低、缺乏新意、设施简陋等现象,深层次挖掘开发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其次表现在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较弱,因为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较少,农业投入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发展缓慢,易出现大风险。最后是技术力量薄弱,农产品的生产仍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风险和灾害能力不强。

2.3 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土地碎片化提高了农业耕作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小农户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将造成成本提高。此外,由于政府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能会忽略小农户在水利和道路建设等方面的个人需求,造成部分耕地的灌溉和排涝等设施缺乏,从而加大自然灾害对小农户造成风险的可能。另外,由于小农户信息获取的滞后性,造成其无法把握市场信息,从而无法实现科学决策、没有价格优势以及欠缺科学管理等,导致小农户在中间商及市场面前都处于弱势地位。与此同时,小农户分散的结构特点阻碍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小农户无法学习专业技术,这些专业技能包括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及安全性等多方面。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二三产业就能得到较好的融合,从而使得生产者、加工者及消费者都能获利,实现共赢。生产者能种得好、卖得出、卖得好;加工者能获得优质的加工原料,从中减少损耗获得最大收益;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成品,皆大欢喜。

3 促进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形态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也是产业经营新常态的升级版。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规划引领,把握基本准则,建立共享机制、培育经营主体和加强政策扶持,可以把农业的有限资源在产业和价值这两条链上惠及更多农民。

3.1 完善空间布局,厘清发展方向

一二三产业结合是发展布局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布局的支撑。《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农业布局的思路,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根据宿州市土壤、气候、水、光照等特征,打造宿州市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砀山水果基地、农作物制种基地、萧县牛羊肉生产基地,就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空间布局。按照“一岸三路”产业带布局和各县区科技示范区布局,重点发展优质粮食和瓜菜“一优五特”产业,形成具有宿州市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一特三高”为引领,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農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1]。落实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夯实一产种养基础;农产品可以把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在一起构建加工基地,可以让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区相互合作,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提升农业三产发展质量和水平。

3.2 把握一二三产业融合基本准则,提升发展质量

3.2.1 确保农民初级收入。随着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后,农村土地经营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让农民的收益实现多元化。农民的初级收入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承包自主经营收益,另一反面是经营权的流转收益。从宿州市综合情况来看,农民单纯从土地经营上获取收益根本无法实现小康目标。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从土地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保障农民的收益前提是加强土地流转管理。

3.2.2 拓展农村共享经济收入。在实践中,种、养、加工一体化的增值率在50%~60%,而产后价值链通过流通、品牌创造等,增值率就会翻番。通过土地入股或者提升初级农产品价格,可使农民参与加工、流通和销售的增值共享[2]。

3.2.3 提高职业农民工资收入。以家庭农场场主、农业大户经营者为代表的职业农民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以职业农民身份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是目前土地流转后转向一产打工的农民的一种向往。随着农业产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对产业工人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3.3 建立一二三产业内部联动机制,促进产业连接

3.3.1 建立健康消费导向机制。我国消费都是由生产来决定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消费理念已发生质的变化,从吃饱到吃好且健康、有机转变。旧的农业发展导向已经不适合现在使用,需要迫切创造新的消费导向体制。这就需要农民找准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于稀缺型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的生产力度,要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品牌农业,加强对于品牌产品的培育和发展,让优质产品有好价格,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3]。

3.3.2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关键是如何保证农民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享受产业增值的利益。农户和企业之间可以发生“1+1>2”的效应,并不相互排斥。所以,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需要有一定强度的约束力,在合理的利益关系中,才能有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利于合作平稳发展。

3.3.3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县城和乡镇农村技术推广、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培养各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和技术培训等专业化、综合性服务,促进农业分工分业。建立服务联合体,并且同时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应用。探索建立农业投资与经营管理分离机制,积极推广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经营模式或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模式。

3.4 创新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政策体系

第一,促进第一产业优先发展。加强对农业基础产业的支持,在国家现有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特别是将增量土地的直补纳入粮食直补体系。在国内大原则的前提下,重点把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作为农机具的补贴对象。针对重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民可以改变方式,精准扶贫,为贫困农民创造新血液。开辟新的补贴项目,特别是在土地改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4]。

第二,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完整的企业链,政府加强扶持,提高原始产地的补贴强度。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特别是对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订单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价值链增值。并在加工企业用地上有一定的宽松政策,并且在加工企业的融资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第三,全力推动发展农业新业态。当前农业新业态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连接,新型农家乐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面对冉冉升起的第三产业,政府需要在规划上给予一定的方向引导,政策上给予相对的支持。

第四,在财政金融基金等方面实行宽松政策,为经营活动创建信贷等其他新的支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9(10):88-91.

[2]李治,安岩,侯丽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8(16):157-164.

[3]陈诗波,李伟,陈亚平.新时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1):5-10.

[4]姜晶,崔雁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8(7):41-47.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宿州市联合体
宿州市地摊经济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
宿州市河流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设计牵头的紧密联合体摸下的合同管理
竹报平安
跨地区经济联合体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怎样确定?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