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原子
如何给自己的孩子选书呢?怎样避开“无脑”烂书呢?一旦遭遇“无脑”烂书,我们该怎么办呢?
选书是个难题,其中的技术含量还是蛮高的。但是如果父母们能够耐心一些,这个难题还是容易解决的。
这里我告诉大家三个要点。
第一,小心翻译的老作品。
这样的作品,因为引进的年代久远,难免版权复杂,文字参差不齐。其中《爱的教育》是个典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夏丏尊由日语翻译引进。之后,有两个版本很重要,一个是王干卿翻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有就是储蕾翻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其他的版本,都是在这三个版本的基础上“改编”的。《铁路边的孩子们》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伊迪斯·内斯比特的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在加拿大被称为国宝,两部作品都出了“儿童版”。
所谓“儿童版”,都由删减原文而成,原汁原味是不可能的,因此,营养的大量流失也是事实。所以,对待“儿童版”,以及类似“儿童版”的“注音版”“桥梁版”等等,你就要小心谨慎了。
第二,不要急于求成。
儿童读物当然有质量高低之分,但是“恰当”“合适”是阅读的重要原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诸如《爱的教育》《铁路边的孩子们》《绿山墙的安妮》等等,内容还是深了一些,等到四五年级再读,也是来得及的,恐怕也是恰当并合适的。急于求成,急着去读所谓的经典,“小马拉大车”,往往就会出错。
低年级的孩子,读一读《我的心儿怦怦跳》《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等等,一样会有饱满的收获。
第三,掌握“硬知识”,购买之前自己好好读一读。
关于著名作家的信息,只要你想查,是可以查得到的。如果你了解了伊迪斯·内斯比特,那么对于她的代表作就会了然于心;如果你关注了露西·蒙哥玛利,那么关于她的传奇,以及《绿山墙的安妮》的真实内容,就会成为常识而熟知。因此,平时储存一点相关信息,具备一些“硬知识”,自然就会心明眼亮,有时瞄一眼即可洞悉真伪了。
还有一个笨办法,那就是购买之前,翻一翻版权页等等,掌握一些外围信息,再好好读一读,至少要读上几页,你就可以从字里行间辨别出好坏了。
那么,一旦把“无脑”烂书买回了家,该怎么办呢?
其实,有些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的,就看我们怎样去“操作”——我熟识的一个妈妈,在买了一本“烂书”之后,居然对“烂书”产生了兴趣,把有关的版本都买了来。然后,她带领着孩子,开始了对比阅读“之旅”。一路读下来,孩子不仅收获了精华,也对精华为何为精華的原因与意义,有了更多切身的理解,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如此看来,在智慧的妈妈那里,与“无脑”烂书共存,无非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日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