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应用文写作技法摭谈

2020-12-23 06:59杨红星金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刘半农应用文

杨红星 金鑫

内容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的文学改革实践丰富了其应用文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虽然其应用文作品相比文学作品较少,且基本包含在他的杂文集里,但其依旧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应用文写作理论,对当时以及现在都产生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其所注重的应用文写作技法,在文章的章法、立意、表达、语言特点几个方面予以分别阐发,极大程度上规整了应用文文章写作。

关键词:刘半农 应用文 写作技法

写作技法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文章意思内容的带有特殊艺术规律的技巧、手段、方法的总称,也是应用文写作重要的研究部分之一,主要包括谋篇布局、表达方式、韵律、修辞等方面内容。刘半农在其《应用文及其作法》一文中就应用文写作提出“情信,词巧”[1]主张,这两个主张最先出自出自《文心雕龙·征圣》的“情信而辞巧”,原意是情感真诚而且文词巧妙。而刘半农对此做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并解释“词巧的巧,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小巧、‘尖巧,而是‘有技能,‘能于做得好”,并表明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注意“明、达、切、当”四件事,这里也可以总结为章法、表达、立意、语言特点四个方面。

一.“紧切”立意:明确中心,严格切题

“文以意为主”,刘半农一向重视“意”在文章中的统领作用,其在作诗文时,便主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勿要掺杂些旁的虚化的东西,明确作诗本意,围绕其阐述,应用文写作也是如此。刘半农在应用文写作技法里提出“切”,就是在审题立意上,“所说的话,处处要紧切着所要说的东西,不要离开了它放野箭。譬如你要说你园庭中的一朵月季花,而以‘人之生也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开场,固然是‘离题万里;即使从日光可用三棱镜分为七色说起,再说到月季花的颜色上来,虽然近了些,仍不免失之于宽泛而不紧切”[1],即写作时要明确写作文章的中心,时刻围绕题意真实陈述,切勿“顾左右而言他”。刘半农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中也提到“作文下笔时应先将全篇大意想定,勿作一句想一句,作一段想一段”,比喻作文时最好一气呵成,提前确立文章大意,在心中有个整体框架,才能时刻切题而行,简明集中。就像前文谈论过的《“她”字问题》中就論争对立面的长篇谈论声明“这是个很小的问题,我们不必连篇累牍的大做,只需要认定两个要点立论”,认为在作应用文时旧有的大半篇章点缀和铺垫实为累赘,对作文实际目的不添作用的大可以抛弃或者删减。

二.确定章法:“明”贯前后,姿态规矩

“章法定,则可以修句”,即文章必须先定了章法,而后才可以修饰和考究语句。所谓章法,既指文章的结构形态,又是文章谋篇布局的法则。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曾言“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即文章内容的安排要位置适当,言辞要有次第……所谓“章,即显明,所谓句,即局限”。刘半农谈到的“明”与刘勰这里谈到的“明”意思很是相似,刘半农自身理解的“明”,是在结构安排上,“条理要明白,不明白就彼此纠缠了;层次要明白,不明白就前后上下混乱了;话句要明白,不明白就没有人能懂,人家要斥为‘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了”[1]。有条理、分层次是刘半农在应用文写作技法里提出的重要的主张,他反对“含混不清”的不得要领之语,更排斥不合逻辑的“首尾不完之弊”,坚持“文宜分段;文中意义,当依照层次说出”、“要以不漏不繁,首尾匀称,精神饱满为合格”,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直观地体现。例如在《“她”字问题》一文,文章主要是作者针对“她”这个字本体由被提出到存在、应用导致在学界引发的一系列争论,阐发的自身看法和相关谈论。先从作文动机也就是谈论缘由即因为自身造“她”字引发的论争开始;接着直接分点阐述,由主到次,先是由这个字是否有存在必要并举例论证,继而谈论这个字存在是否有实际可采用的价值,并在此论述中又分作三层且明确标有序号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她”字作为一个符号被事实需要且又因“形式与‘他字极像”容易辨认,所以“尽可以用得”;最后谈论“她”这个字在确认可以存在后的读音问题,同时针对现有的两种读音又分作三点讨论,由现有提出的替代字“伊”展开,通过其词性难在地域普遍、外在形式没有彰显创字背后内涵和稍沾染的文言特质不符白话趋势等对比,得出“她”字设置的优越性;文章末尾话题又转而回到起初的论争,并表明自己真实的态度和看法,整篇文章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架构端正,文章态势规矩,表述真实,让人一目了然。

三.恰当表达:“达”尽主偏,张本继末

表达方式在应用文写作中的特点和一般文章写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正确的理解并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对于写好应用文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下的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中,主要运用叙述、议论、说明这三种表达方式,并且在不同的应用文文体中,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也有一定的区别。

刘半农在应用文写作技法里提出“达”,即“传达,是要把自己所要说的话,无论如何曲折隐微,都能一丝不苟的传达出来;要不然,有如口吃的人,期期艾艾,说了半天,人家还不知道你说些什么,只看了你格格不吐的态度,代为难过”[1],即在表达时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直接了当,让读者知晓文章本意,不论选取何种方式都要保证事情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主张“说理通畅,叙事明了”。例举他的两篇信件《奉达王敬轩先生》与《奉达陈通伯先生》来说,信件在刘半农的应用文里占据一定的比重,首先《奉达王敬轩先生》用了较来信三倍之余的文字答述,信文开头没有例常的问候语,而是直接对“王先生”的来信予以自己态度称其“大放厥词”,并针对来信原文逐段逐句答复说明,对其反驳之语作详细解释,对其力证自己之句提出疑问和附带证据的异议,如在“句读之学”的谈论上,以一句“中国向来是有的”讽其在反对革新保护旧有的同时并没有对自己推崇的旧文化研究透彻,而后分别用“还是个不明白”、“笨伯”、“未免昏聩”、“无意识”等词总结在多个段尾,充足的证据和完整的表述让自己的结论恰到好处,并提出“实用是文字的第一要义,而不是专讲美观的陈设品”表明作文要切合实际,将所需表述的表达清楚,撇弃让人摸不着原委的华丽装饰;而后一篇《奉达陈通伯先生》采用相同的说明方式,寒暄问候之后对来信提出的问题进行直接的否定回答,并将引发误会的文章写作过程、地点等信息详细交代,并做郑重声明,侧面增加话语的可信度,稳定其情绪,全文对其以“老友”称呼,更是直白表述自己对其之敬重“我对于你人格和学问的敬爱,还是和当初我与孟真二人将你推荐于蔡先生一样”,表明自己于情于理都不会做出此事,更是在信文末尾又对误会进行了一次郑重说明。不同于上一篇“斤斤计较”的反驳力证,这一篇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于事情的重视,对收信人的重视,在表达主要问题的同时,附带着描述的小细节也都诠释的淋漓尽致,不含丁点“支吾”,在注重表达的同时也体现了刘半农对于应用文写作真实性原则“话语要老老实实的说,记载事实要力求真确”的贯彻和执行。

四.语言特点:语言得“当”,质朴自然

刘半农不仅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堪称杰出代表,所以他在写作时尤为注重语言运用,他主张“勿打滥调,勿作无谓之套语,勿故作生硬语”[2],反对矫揉做作之堆砌文字的作为。而他相关的具体主张则体现在应用文写作技法里最后一个字“当”,即语言特点上,“应当说的话要尽量的说,不应当说的话要尽量的删。应当说的地方,虽千言犹恨其少;不应当说的地方,虽一字犹嫌其多。应当说而不说,是为内容不充实,是贪懒,是疏忽;不应当说而说,是为拖泥带水,失于剪裁”[1],即作应用文时最应该“明白晓畅”、要言不繁,该说的予以详细阐述,不该拖沓的简言代过,保证所述语言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刘半农认为应用文应当“骈散一任自然,务求句之构造,不与文法相背”,主张“文笔自然”,措辞合时势,如其在《半农家信》一文里,记载其游杭之事,全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记载,有序且细致的描述里既包含了景物也夹杂了评价,用“寺前雷峰塔……次到虎跑泉……次转山中……次到水乐洞……次到烟霞洞……”直接切换到画下一个画面,简洁明了,针对景点的描述也是详略得当,有花小半篇幅形容的“九溪十八涧”,也有一句带过名称的“龙井寺”,散句运用的同时夹杂“渐闻水声淙淙,清脆如振金玉,入愈深,声愈晰”、“晴则热可挥扇,雨则寒可御裘”等骈句,使文章错落有致,节奏明快。刘半农提出文章应该“句句有着实之意义与力量”,极大地表明应用文的功用性,这一点与应用文语言特性紧密相连,为了应用文能够达到作文时的目的,诸如沟通协调、规范管理、教育宣传等,其语言运用就不能同文学一般委婉绮丽或者一语带过,要合理运用语言控制篇幅内容,清楚明白。

五.结语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刘半农在继承学习古代写作理论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明晰的应用文写作理论,尤其是在应用文写作技法方面分别对章法、表达、立意、语言特点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学者刘锡庆先生就在著作中评价其“在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上所做的贡献是同时代人所不及的,也为后人在研究、写作和教学开了一条新路子”[3],学者李道荣先生也评价其“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名勇猛的闯将,同时也是应用文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高手”。

参考文献

[1]徐瑞嶽.刘半农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

[2]刘复.半农杂文:第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3:50-60.

[3]刘锡庆.中国写作理论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6.

(作者介紹:杨红星,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金鑫,长春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刘半农应用文
教我如何不想她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刘半农的“喜诙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教我如何不想他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善为意外之举的刘半农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