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鲁迅小说《祝福》塑造了一个集万千旧中国劳动妇女苦难命运于一身的祥林嫂的典型形象。作品采用截取横断面的结构方式,选取了祥林嫂一生最为悲苦的三个命运片段进行精细地描写,通过对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关照,表现出她命运的悲惨、生活的深重苦难和精神的严重创伤,挖掘出除了“穷死”之外的,造成她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本文拟就通过解读作品,分析造成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鲁迅 《祝福》 祥林嫂 死亡原因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写于1924年3月,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作品用深沉凝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罪恶。祥林嫂从乡下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为先后嫁了两个丈夫而两个丈夫都死了,连儿子也被狼吃了,于是祥林嫂成了人们眼中克夫克子“丧门星”。最终她被鲁家扫地出门,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在万家团圆的“祝福”之夜,一个人凄惨地死在了风雪中。当被问起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时,一个短工淡然的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1]那么,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
鲁迅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1925年间,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已经过去,新文化阵营分化,文化界出现寂寞荒凉的景象,鲁迅又一次有了“成为游勇,布不成阵”[2]的感慨,站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徘徊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正如他在《题〈彷徨〉》中写道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而在这个时候,一股“复古”的逆流却沉渣泛起,甚嚣尘上。到底是让历史的车轮倒退回到封建社会,还是要举起反封建的大旗,勇敢地去找寻前进的方向?鲁迅没有放下武器,用他的作品给予了有力地回答。小说《祝福》就是通过描写一个集千千万万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来挖掘出祥林嫂“穷死”之外的深层死因,来控诉在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牢牢控制下的封建社会的吃人的罪恶,从而达到反封建的目的。那么,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1.祥林嫂死于封建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四大权利的扼杀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在中人的介绍下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作品描写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1]这样年纪轻轻的,为什么离开家乡来到鲁镇帮佣呢?是因为祥林嫂新寡,丈夫死了不到半年,婆婆就谋划着要把她卖掉换钱,好给小叔子娶亲。为了反抗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连夜逃走,来到了鲁镇。虽然鲁四老爷忌讳她寡妇的身份,但鲁四婶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1],就留下了她。祥林嫂在主顾家中很是吃苦耐劳,“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1],“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1],很是让主人满意。她自己也是“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1]。但是好景不长,婆家很快找到了她,一条绳子把她捆回了婆家,捆上了花轿,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
那么,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可以抓她,卖她,而她也只能任由婆家处置?是谁赋予了婆家这样的权利呢?这就是封建礼教制度中的封建夫权。封建思想“三纲五常”中讲究“夫为妻纲”。女子嫁入夫家就成了夫家的私人所属,生为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夫家是有权利随意处置的。所以祥林嫂的婆婆抓她,卖她,而鲁四老爷就觉得天经地义,也只是说了一句:“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还有什么话说?”[1]由此可见,在封建礼教思想统治的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处在社会最底层,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祥林嫂在自己的命运经历中,虽然也逃跑,虽然也一头碰在香案上,碰得头破血流,但她的反抗是那样地无力,最终还是难以抗拒封建势力的强大,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嫁給贺老六,生下儿子阿毛,看似“交了好运了”[1]。但命运总是在捉弄着她。四年后,丈夫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也让狼吃了,“大伯子来收屋了”[1]被赶出门的祥林嫂再次落得孤苦无依,不得不又一次出现在鲁四老爷家。祥林嫂再一次丧夫失子,悲苦的命运本身就很令人同情,为什么夫家的大伯子却有权利收走了她住的房屋把她扫地出门呢?这就是封建礼教中的“族权”在发生效应。
再次来到鲁家的祥林嫂虽然被留了下来,但已然“没有了先前一样的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样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1]她一遍又一遍地对人讲起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真傻,真的”[1]。她的悲剧在被人们咀嚼之后很快变成了渣滓,很快被唾弃了。得不到同情的祥林嫂可以说已是了无生趣,她甚至渴望着一死。因为在她的意识中,死后至少可以见到儿子阿毛。而佣人柳妈关于祥林嫂死后要被阎王一锯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话,又唤起了祥林嫂对死的恐惧。她在柳妈的指导下,用一年的工钱去庙里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1]冬至祝福的时候,以为已经赎罪的祥林嫂坦然地去摆放碗筷,但是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1],不啻一记闷棍,彻底打破了她的幻想,这无疑是封建神权对她总宣判。它的打击力是那么的强悍——“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犹如在白天出行的小鼠,否则就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1]祥林嫂终于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直到她死前,她最纠结的问题依然是——“你告诉我,人死之后,有没有魂灵的?”[1]
祥林嫂怀着巨大的恐惧死在了街头,我们看到害死她的是她所处的社会,是这个吃人的社会中的封建族权,夫权,神权,以及允许这一切权利存在的封建政权。这四大权利,像四条绳索,活活扼杀了祥林嫂。作者正是通过祥林嫂这样一个劳动妇女被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触目惊心的过程,揭示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和罪恶,揭示出全部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的极端残酷性和反动性。
2.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深刻毒害
除去害死祥林嫂的社会原因之外,我们再来看看,从人物自身出发,祥林嫂的死应该也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
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虽然封建帝制被摧枯拉朽的辛亥革命风暴所推翻,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封建思想还牢牢地控制着中国大地,封建礼教制度、宗法观念还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人们心中。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闭塞的中国农村,地主阶级、富人权贵们高高在上,凭借财富权势操控着生杀大权。在他们的统治下,农民们不仅在经济上要承受交租收税等残酷剥削,在精神上也遭受愚弄和奴役。农村贫穷破败凋敝,农民更是思想保守落后,愚昧麻木。身处其中,并且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当然更不例外。
在祥林嫂的意识中,丧夫寡居本身就是一种罪孽,而再婚改嫁更是一种有违妇道的大逆不道。所以当婆婆筹划着把她卖进深山,她为了保持贞洁逃离了婆家,逃到了鲁镇。当她被婆家找到抓回嫁给贺老六时,她是被捆着塞进了花轿,作品写道:“祥林嫂真是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以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1]足见她反抗的激烈。但是她的反抗只是基于忠于封建妇道思想的反抗,只是想保住所谓的贞洁节操,而没有意识到她是作为一个工具、一个奴隶被卖掉,没有意识到她做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被践踏,权利和自由被侵犯。她的反抗是无力的、苍白的,没有意义的。
当她第二次来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1]。她嫁了两个丈夫,死了两个丈夫,甚至连儿子也死了的事实,让她成了人们眼中的“白虎星”、“丧门星”,一个异类,败坏风俗。主人只让她干粗活,不许她沾染祭祀,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1]。人们对她避之不及,她自己也深以为罪。当柳妈对她说起到阴间还要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她嫁过的两个男人的时候,她也深信不疑,敛去笑容,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她愿意用一整年的工钱去土地庙里捐门槛,作为替身任人践踏,以为这样就能赎罪,就能让她回归成为一个正常人。在那个冷漠的世界中她哀哀无告,唯求一死。在她的意识中人死之后是有魂灵的,也许她并不想见到祥林或者贺老六,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一定想要见到儿子阿毛。但是她被告知捐门槛也不能赎她的罪,她去阴间依然死无全尸。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是希望有魂灵从而见到阿毛呢?还是希望没有魂灵从而不被锯成两半呢?这样的疑惑煎熬着祥林嫂,使得她“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部像四十上下的人;”[1]使得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1]使得她见人就追问“你告诉我,人死之后,有没有魂灵的?”[1]使得她怀着巨大的恐惧走进死亡。由此可见,封建的礼教思想、迷信观念对祥林嫂荼毒之深,正是封建礼教思想深入骨髓的腐蚀害死了祥林嫂。
3.祥林嫂死于愚昧冷漠,自己被吃,又帮助封建制度吃人的“帮凶”
鲁迅先生说旧的中国就是一个“人肉的筵席”[3],不是在“吃人”就是“被吃”。在小说中作者也写到了鲁镇上一些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闲人们。他们虽是封建社会的底层人物,却是那样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冷漠自私。在这一劣根性的支配下,他们蜚短流长,推波助澜,不仅自己“被吃”,而且帮助统治者“吃人”,甚至成为了害死祥林嫂的“帮凶”。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1],可见没有人真正关心她。中人卫老婆子介绍她去鲁家做工,也只是想拿几个赏钱。之后把祥林嫂改嫁生子的事情告诉鲁四婶,也只是怀着嫉妒的心理,酸溜溜地说她“交了好运了”[1]。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是冷冷的了。”[1]祥林嫂哀哀切切讲起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先前“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獨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1]“但不久,大家听得纯熟了,……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1]“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经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1]连遭不幸,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多么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宽慰,为此她不惜一次次讲述自己的故事,咀嚼自己的痛苦,把自己逐渐愈合的伤口重新撕开,鲜血淋漓地展示给人们看。她的痛苦和不幸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而是始终在折磨着她,这是怎样撼人心魄的痛苦啊。但她换来的不是温暖的同情、包容、帮助,而是无情的冷漠、排斥、嘲弄。甚至连她的死,人们也只是淡然的说了一句:“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1]面对如此又尖又冷的笑容,祥林嫂真的没有开口的必要了。作者在这里充分写出了鲁镇人的麻木不觉醒,既是对这些愚昧、不觉悟的群众的批判,也是发出了改造中国人生的启蒙主义的呼声,形象显示出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性、紧迫性。
4.结束语
鲁迅先生以一个文人和斗士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悯的胸怀写下了这篇《祝福》,塑造了这个集万千旧中国劳动妇女苦难命运于一身的祥林嫂的典型形象。作品采用截取横断面的结构方式,选取了祥林嫂一生最为悲苦的三个命运片段进行精细地描写,通过对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关照,表现出她命运的悲惨、生活的深重苦难和精神的严重创伤,挖掘出除了“穷死”之外,造成她悲惨命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其中寄寓了鲁迅先生揭露封建社会罪恶,反对封建礼教思想、重视妇女解放问题、改良中国社会,改造国民性,努力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深刻用心。祥林嫂的形象多少年来依然深入人心,《祝福》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鲁迅.祝福[M]//鲁迅.彷徨.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
[2]鲁迅.《自选集》自序[M]//鲁迅.南腔北调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鲁迅.灯下漫笔[M]//鲁迅.鲁迅杂文集.天津:天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作者介绍:李丽,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