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聪灵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其一,可俗可雅。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茶这一起源于中国的饮品,已成为盛行于世界的新潮生活方式。鲜为人知的是,茶这片“拥有神奇力量”的叶子,曾在中华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精神文明,也一度拥有影响国家兴衰的重要力量。
品茶悟道,是古代士子的日常修养
如今,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2019年底,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以及茶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价值,日渐被人们所认识。
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也是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是中国茶艺奠基人陆羽所写的《茶经》。以“经”命名,更可见其权威性。《茶经》一书不仅介绍了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还阐述了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将个人思想境界乃至智慧格局上升至更高层面。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将当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行为礼仪寓于饮茶活动之中。时人所谓“禅茶一味”“品茶悟道”之类,都是侧重于精神升华的层面,来关注饮茶活动。
影响饮茶品质的因素很多,在《茶经》中都有记载。茶叶的产地、生长环境,在坡地还是谷地,南坡还是北坡之类,都对茶叶品质有影响。采摘的季节、上午还是下午,也有讲究。摘茶之后的制作也有严格规范。其次,不同季节与地方的水,也直接影响着泡出来的茶的品质,再至煮茶的器具、煮茶用炭还是木材,都有学问。这些在今天的人看来,有点像是“故作奢侈的讲究”,却是古人的真实体验。
苏东坡一生嗜茶如命,和好友王安石比起来,他还不算茶痴。苏东坡被贬官黄州时,王安石因痰火郁结,医生建议他用阳羡(今江苏宜兴)的茶,以长江瞿塘峡中段的水来煎烹饮用,以消痰火。王安石就托付苏东坡帮他带水。“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意思是,你或你家人帮我带一瓮瞿塘峡中游的水来,我的老命就得以延续了。
苏东坡就带了水亲自送到王家。王安石如获至宝,开封取水来煮,又拿白碗放茶,等水沸腾冒泡,就舀水倒进去,半天才见茶色。
王安石就问:这水从哪里取的?苏东坡说是瞿塘峡。王安石又问:确定是中峡的?苏东坡答:正是。王安石就笑:你又来骗我。这明明是下峡的水,怎能说是中峡?苏东坡只好说实话——原来因为流连三峡风光,他行船到下峡时,才想起王安石所托之事,再往上游回溯殊为不易,只好从下游就地取了。
苏东坡就好奇了:您从哪里看出不同?
王安石借机展开教育:读书人要细心察理啊,《水经补注》有云,瞿塘峡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医生知道我的病是中脘之患,因此建议用中峡水。此水煮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你带来这水,等了半天才出茶色,因此我就知道是下峡的了。
苏东坡惭愧不已,起身道歉。
从泡茶水都能辨析入微到此境界,可知古人日常修养的水准,是何等高妙了。
以茶静心,功夫得来并不神奇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与茶的缘分可谓十分深厚。他一生品茶无数,对各种茶叶的形状和味道了如指掌,甚至闭着眼睛也能准确品出茶叶的产地,乃至采摘的时间。他对煮茶水的要求也极高,只取山泉水、雪水和花须水三种。此外,煎茶也有专门的工具。
这种“闭着眼睛也能准确说出茶叶产地和采摘时间”的事情,听来颇类特异功能,其实,不过是经验的积累加上个人心境的清明状态而来。
人在心浮气躁时饮茶,通常是不容易品出茶水气味的细微分别的,越安静专注,就越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茶上,感知渐渐敏锐,就可以体会到平时容易忽略的部分。对茶人的基础要求即是:静下心来。
这样的功夫日久愈深,级别也会提升。人的身体是有记忆的,对气息与味道的记忆尤其深刻,喝过的茶类越多,体验到的细微差别越丰富,记忆库的储备也就越丰富。这样,就越发容易凭经验乃至直觉去判断茶的产地与采摘时间了。
如果这还不好理解,想想那些凭手感就能抓出准确相应克数的药材的药剂师,还有随手放盐都能恰到好处的大厨,就容易想通了。
每个行业,都可谓是修身养性的“道场”。而茶,因为茶叶自身的丰富特质,以及泡茶的品质会受到茶器、茶水、煮材、泡茶人乃至同饮者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千变万化,也就有了更多空间,给爱茶人去总结、体悟。一个茶人如果不断清空心地,在专注侍茶中学会谦卑、柔软,就可遇事随顺、来去自如了。
过去禅师有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也是告诫人们,与其停留在言语思维层面去琢磨偈语,还不如去喝茶,于具体活动中观照自身,以切实体悟激发灵感。
“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茶也是造物主所赐的一剂治心良药。南宋文豪陆游曾官至提举福建常平茶事,晚年归隐茶乡,在蜀州传授茶道,可谓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他一生写下咏茶诗三百首,其中不少诗句记录了他以茶修身养性并化解心中块垒的历程。如《夜汲井水煮茶》写:“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省。”夜间打水煎茶的辘轳声与茶水涤荡,竟令他有“毛骨苏省”的新生之感。他晚年还写有《临安春雨初霁》,其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联,表达了自己放下宦海沉浮,以书法与品茶怡养内心的乐观旷达。
茶类丰富,适合自身才是真好
今人品茶可选的类别、工具乃至茶水类型,较之古人要丰富多了。品茶活动本身,也是雅俗由人,解渴之饮与悟道之饮,各取所需,本无高下。但茶与茶器乃至茶艺培训、评茶品茶之类进入市场乃至有了名类繁多的培训教学时,关于茶的学问与门道,就越发深奥了。
有志追寻更高境界的茶人们,自然会主动探索,并乐在其中,不断进步。作为百姓居家的日用饮品,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好茶?别人说好的就好吗?卖得贵的就好吗?年代久远的好,还是越新鲜越好?
以茶类分,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初期都是药。用药都得谨慎,饮茶亦是如此。因此,跟市场的风随意去喝“流行茶品”肯定是不对的。
以綠茶为例,体寒的人在阴天或是冬季就不宜多饮,可能伤胃。而体格健壮日常嗜肉或气血旺盛的人们,则会感觉绿茶更亲近些。又如普洱,生普与熟普,其性质寒温不同,产地有别,储存年份不同,就有了不同的适用人群,不可一概推广。
又如当前流行的“小罐茶”“大师茶”“碎银子”之类,市场推出新概念,吸引的还是不明就里的跟风者。真正理性的选择,一定是喝到嘴里舒服的,咽下肚去服帖的,让人身心舒展愉悦的,才好。而这些,必须是自己亲身感受才可得来,不能听别人怎么讲。
品茶可研习茶艺,可净化心灵,可得山水之灵秀养自家神韵,可忘我超脱不知天上人间……意义仿佛可以无限拔高,可落到日常饮用,还得脚踏实地:柴米油盐酱醋茶,安全无公害才是首要条件。毕竟,再高大上的追求,都要以有利健康、适合自身为基础。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