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静
摘 要:小学语文的学习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课前有认真的预习准备,在课上才能更好地把新的知识理解清楚掌握到手。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预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策略的有效性,使其高效地学习语文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性;预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32
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要特别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课前预习是对学生自主性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在课前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做好了一定的准备,才能在知识接收的效率方面提升,学生也因为有了提前的认真准备,对所学习的问题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会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条不紊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工作,并且通过设置预习的具体要求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预习。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课程和活动安排的设计者主导者,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般特点,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等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所以,推进有效的预习,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感是今后一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推进和强化的内容。笔者认为,做好小学语文的预习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重点从以下各个方面来开展。
一、要让学生对语文的预习活动产生兴趣
预习活动需要学生有内部的动力推动才能很好地完成,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有预习的习惯。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就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特点,要让他们在预习的兴趣方面进一步地加强。要真正地做到预习,并且高效的预习,需要教师把预习活动安排得更能够吸引学生,学生愿意参与,而且逐渐地体会到预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那么,他们便能够逐渐地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对于小学生各个年级来说,语文的学习活动都需要开展得更加活泼生动,他们在直观的,而且熟悉的觉得有趣的学习的内容面前会表现出更强的专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着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预习活动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预习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预习的根本动力来源。尊重个体差异,调动全体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的认知、感受、基础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种游戏化的模式下进行预习活动,例如,可以给学生安排几项预习的任务,发给学生相应的几张卡片,一项任务完成在一张卡片上打一个√,这样学生就好像打游戏过关一样,一关一关地完成,就会感觉整个预习的过程条理非常清晰,而且非常的有效率。所以,这样的类似的游戏化的设置模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专注投入。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预习兴趣方面还有很多的做法,例如,教师的鼓励评价就能够很好地带动大家的主动性。安排了预习的任务,有的学生认真完成,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有的学生敷衍了事,教师也可以单独与学生进行沟通或者努力发现他们比上次进步的所在。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兴趣,考虑到学生各个层次的需要,这样的教师最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博得学生的喜欢。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之上,预习所发挥的作用,便逐渐地展现出来了,学生获得了好处,内在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所以,对预习的兴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高效的预习活动,而预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学生逐渐养成定时按量预习的好习惯,让他们逐渐掌控自己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
预习活动逐渐养成习惯,总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对一定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依赖性比较强,学习中被动性表现比较明显,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逐渐地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还略有困难,要让他们完全自己预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给孩子们明确预习要求、提供预习方法、细化预习内容就势在必行。我们将本年级的预习方法成文,明确预习要求、提供预习方法;同时制作出预习卡将预习内容细化。比如说对生字的预习,例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写字要注意笔顺,写拼音的时候,要注意音节的组成。组词的时候要注意词是否合理,是否是常见的词汇。在预习活动中,也要帮助孩子们掌握预习的一般方法,例如告诉孩子们在预习过程中,如果有的地方自己不明白,通过查阅工具书还是无法解决,就可以打一个?等到上课的时候,认真地着重地听老师讲这个地方。当然,学生也可以向家長同学进行询问,从而更好地更加全面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会有些区别,所以,教师在预习的方法指导方面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通过预习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渐地提升他们预习活动的自信心,通过这种外在的强化增强内在的力量,逐渐地养成习惯。
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效的预习任务。首先,要让学生预习什么呢?只有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明确了自己预习的任务和方向,才能在预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要做到充分熟悉和了解,要深入地分析每一篇文章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等指出来的具体要求设定每一堂课的具体目标,所以有一些内容适合学生提前进行预习,而有些内容可能预习还不够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重点讲解。因此,把握好课本教材当中每一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可以把这些作为预习的首要任务。教师安排给学生的预习任务可以具有一定的丰富性,比如有的课文注重情感的抒发,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类似情境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更能够帮助他们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容。而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对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或场景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做一些观察的记录。这些更有助于孩子们去理解和掌握观察的顺序,以及在进行景物事物描写过程当中,遵循哪些顺序的技巧。所以引导培育学生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逐渐地让孩子们掌握这些规律。
实际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可以主要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进行。当然也要具体考虑到小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阅读能力特点等等,综合地设置预习的任务,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地彰显出来。
(一)朗读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然后用横线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写得好的句子,学生也可以做一些标记,认为有意思的问题可以做一些勾画。通过有意识地进行勾画整理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问题记录下来,在以后翻看课文的时候也能有很多的新的想法。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经常翻看学生的课本,看看他们做了哪些标记,写了哪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增进对孩子们的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我们特别强调教学工作要以对学生的了解为前提,所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更多,教师经常也会发现自己以前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疏漏,所以,通过类似的方式也能够帮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问题想得更加全面。
(二)培养学生逐渐养成预习过程中,把问题及时进行有效解决的情况
小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字,有一些字是需要通过查字典词典来进行解决的。所以这相当于把很大一部分教师课上讲生字、生词的精力往前挪到了预习的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主动地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查阅字典会逐渐地熟悉字典的用法,特别是对于生字的结构观察得更加仔细,由于对于偏旁以及笔画等内容应用得比较多,所以,他们字典用得越熟练越频繁地应用,对于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更加得透彻。因此,要让学生养成经常查阅字典的习惯,逐渐地培养他们独立的预习的能力,遇到问题主动地进行解决。这既反映出来学习的自觉性,更反映出来一种对于学习的责任感。
(三)要让学生善于思考,在预习中,善于质疑整理问题解决问题
在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可以对文章的标题进行深入分析,来猜想文章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学生还可以针对文章的题目来设置一个疑问,一般来说,通过预习学生很多的疑问都可以从文章的阅读中找到答案。而文章有的时候没有把这些疑问真正地进行解答,这就可以推动小学生进一步地在更多的资源当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通过向父母老师询问通过向同学询问,或者是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的查阅。这些都建立在学生发出疑问,并且解决疑问的基础之上。所以课前预习活动实际上涵盖了很多的内容,而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培养他们独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下,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互动性,在分享互动当中,对问题的看法更加的全面,每个人都得到了更多的启发。逐渐地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的能力,快乐地学习。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预习活动要成为一种习惯,要在预习中掌握一定的技能,提升预习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把预习作为课程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的方法,掌握预习的一般策略,提升预习的总体效果。要通过系统化的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的设定等来完成预习任务,在精准化的预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真真.小學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
[2]严敏.“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的设计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