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梅 马冰
[摘 要]针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较低的学情现状,从大学课堂管理角度探讨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和学习收获的理念与实践。学习投入度分为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文章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方面分析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管理;学习投入度
[基金项目]2019年西安工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本科生学习投入度调查评估与提升方案”(19JGYB06);2016年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科项目“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新生代员工职业成长对主动行为作用机制的多阶段动态研究”(2016ZXSK36)
[作者简介]马贵梅(1979—),女,安徽泗县人,管理学博士,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马 冰(1984—),女,陕西澄城县人,管理学博士,西安工程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3-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03[收稿日期] 2020-09-14
一、引言
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强调数量的阶段,对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育质量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只有教育对象和主体高度投入,学生的学习收获才能提升,也才能够反映出教育高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从注重高校的资源投入转向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2]。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状况不容乐观[3],大学生学情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和学习效果仍亟待提升[4]。
学习投入度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的投入程度[5]。研究发现,课堂组织、课堂表达和师生沟通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以及学习收获最为关键的因素[5]。通常,研究和实践较多关注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起到的作用,却往往忽略了课堂管理的关键作用。实际上,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课堂管理[6]。有效的课堂组织和管理,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互动,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和课后学习投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收获。课堂管理和组织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狀态:是成为“低头族”还是“抬头族”“积极思考和发言族”。同时有效的课堂管理更是教学计划有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地、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条件。
二、课堂管理理念与实践
课堂管理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为首要目的。学习投入度包含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课堂管理也可以基于这三个层面展开和推进。
(一)从认知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认同课堂、课程和任课教师的价值
首先,学生对课堂价值的认同程度直接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投入度。很多学生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大家一起集中在课堂上学习,没有思考过课堂的价值所在。有些学生是因为学校的规定和考勤约束不得不去上课,即使到了课堂也会看教师的情况决定听与不听;有些学生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根本没有必要上课、可以从大量的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上课,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成了“低头族”。
基于学生对课堂价值的内在认同对其学习投入度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课程开始可以用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到课堂的价值。笔者本人经过实践发现,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明显。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要来上课?上课对于你有什么价值?”,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发言:“如果没有来上课,这个时间可能在宿舍睡觉或者打游戏”“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问题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跟着老师可以系统地学习”“同学们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激发思考”“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自身学习”……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对课堂的价值产生了认同。老师在此基础上,简要总结、强化课堂的价值,指出共同学习的价值、同伴的关键促进作用以及每一个人对于课堂氛围与效果的重要性,并提出课堂规则,与学生达成一致约定。
其次,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程的价值。学生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决定了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通过学生讨论、发言和教师总结,明确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清晰交代课程的内容体系与逻辑,使得学生对课程本身的价值产生认同,从内心重视并愿意为该门课程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最后,向学生介绍教师的情况,使学生认可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上课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沟通中的关键双方,教师是大量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的传递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信息本身,而且与接收者如何看待发送者有着紧密关系。如果信息接收者认可信息发送者的能力和水平,对其发送的信息则更为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进而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投入。
综上,通过引导学生认同课堂、课程和教师的价值,学生从认知上接受并愿意增加在课堂和课程中的学习投入,进而有效提升其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共同约定课堂规则,进行有序的课堂管理。
(二)从行为方面着手,以明确的规则增加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投入
学习投入度尽管包含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但最终学习要落到行为层面,因此如何增加学生在学习行为方面的投入至关重要。美国课堂管理中使用的行为契约方法[7]值得借鉴。借鉴“规则—支配行为”的思想[7],在课程开始,与学生制定课堂约定,并在整个课程期间严格遵守,充分发挥规则的导向作用、监督作用和提醒作用,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效结合。实践表明,课程规则非常显著地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后的学习投入程度,同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明显增加。
首先,借鉴扁平化学习思想[1],建立多个学习共同体,发挥学习者之间的团队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第1节课后,要求全班自由组队,组为若干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4人,部分为3人,为了减少“搭便车”的现象,禁止超过4人。课前预习和課后作业均有部分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完成,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入座,方便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扁平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增进学生共同学习,提升了学生在行为上的学习投入水平。
其次,借鉴绩效管理和游戏方法,建立清晰的积分奖励规则①。①将出勤、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发言及课后作业统一纳入积分体系中,奖励积极和正当的课堂行为,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全部依据。②每个共同体的组长负责记录每节课小组成员的“金豆”获得数量,所有人的“金豆”数量在课后及时均以“看板”的方式公布到课程微信群,每个人都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积分和其他同学的积分情况,这种反馈有效改善和提升他们在课程中的学习投入度。③每节课教师及时点评和反馈每位学生的作业情况并按照规则给予相应的“金豆”奖励。④有效结合个人奖励和团队奖励,每4节课举行一次共同学习体之间的积分排名,奖励排在前五名的共同学习体成员。利用团队间的良性对抗,激发学生参与和发言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分享和合作解决问题。
最后,设定课堂的行为底线,明确规则并惩罚不正当和违规的课堂行为。手机既是当前获取信息的有效载体,但同时也成为课堂最大的干扰,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在第1节课会携带A4纸,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自己提前制作好名牌作为示范,要求每位学生使用A4纸制作自己的名牌,写上名字的同时将手机放入底座。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师认识学生,促进双方的互动,另一方面,有效防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绝大部分同学很快会遵守该规则,但仍有个别同学会违反规则,教师发现后马上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实施惩罚,扣减大额度“金豆”,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积分而且还影响所在学习共同体的积分与排名。
综上,通过组建学习共同,设定清晰有趣的学习规则奖励积极和正当课堂行为、惩罚不正当和违规课堂行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了学生在行为方面的学习投入。
(三)从情感方面着手,充分尊重、鼓励学生,增加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互动,促进学生在学习情感层面的投入[5]
课堂除了教授知识,还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教师和学生以及课程三个相互关联的最基本要素构成[5]。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5后”和“00后”,独生子女比例高,他们在父母的关注、认可和鼓励声中长大。进入到学校和课堂环境中,他们依然渴望得到尊重和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如果这些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满足,他们甚至会以异常行为吸引关注。因此,充分地认识到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并以恰当的方式回应和满足,良好的师生人际互动可以增加他们在课程学习上的情感投入[8]。
首先,在课堂上尽快认识学生、叫出学生的名字。在课堂即将开始之间,提前熟悉学生名单;在课堂上通过名牌标识和互动尽快将名字与人对上号。将学生名字与真人对上号,师生之间的互动质量随之提升。其次,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并及时反馈、沟通。比如有些学生一贯上课状态比较好,但突然出现精神萎靡,课间就要及时询问、了解情况;一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及时肯定他们在课堂上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对成绩好的同学不断提升要求,推进他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课后主动寻求学生对课程内容、方式和效果等多方面的反馈,掌握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需求。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的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情感投入。
综上所述,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开展课堂管理,相应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投入水平,有效提升总体的学习投入水平,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和收获。
三、课堂管理效果与总结
实践表明,有效的课程管理,不仅让学生从“低头族”变为“抬头族”,为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达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了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各方面学习投入水平。
以笔者实践5年多的20多个班级情况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课程和教师价值的认同基础上,形成课堂规则与约定后,很快学生从行为上就开始发生改变。学生将手机放入名牌底座上,认真听讲,针对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课堂无须点名考勤,但学生出勤率几乎百分百(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无须被动点名发言,学生主动举手“争抢”发言机会。课后的预习和作业经过2—3次的批改、点评与反馈后,质量显著提升,优秀的数量(总人数两个班60左右)从开始的一二个快速增长到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优良比例可以高达70%以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吸收和应用情况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有学生反馈他们不仅在该课程中学习投入度高,而且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到了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发现大家都喜欢学习了。学生在院系组织的调研中,均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积极的反馈。
当然教无定法,课堂管理还需要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等相互匹配,相互促进,从而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收获。
附录:课堂积分规则以及平时成绩打分规则
课堂积分规则:
①考勤:10金豆/次;②主动发言:20金豆/次,老师点名正确发言:10金豆/次,老师点名未正确发言:扣10金豆/次;③案例分析,参与:20金豆/人,代表团队发言:20金豆/次;④学生讲课:50金豆/次;⑤作业,A+:30金豆/次,A:20金豆/次,完成作业:5金豆/次;⑥小组评比(评比1次/4节),第1-3名,组长:40金豆/次,成员:20金豆/人/次;第4-5名,组长:20金豆/次,成员:10金豆/人/次;⑦缺勤:扣50金豆/次;未经允许使用手机:使用者和组长均扣50金豆/次。
课堂积分与平时成绩打分规则:
课程结束将所有学生的积分排序,以32课时为例,每人基础得分为240金豆:(出勤16次得160金豆,作业16次得80金豆),240金豆对应平时成绩60分;低于240金豆不及格,在240与最高得分之间划分为8个等级,分别对应100分、95分、90分、85分、80分、75分、70分和65分。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对本科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9):25-29.
[2]汪雅霜.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实证研究—基于2012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 (1):32-36.
[3]彭杜宏,何敏,刘电芝.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9(2):97-101.
[4]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2(2):109-121.
[5]赵辉,陈劲松.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学生视角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8(3):37-42.
[6]李森,潘光文.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30-33.
[7]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J].比较教育研究,2004(5):77-80.
[8]吴雨琛.师生互动对学习投入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NSSE调查的问卷分析[J].文教资料,2017(28): 155-157.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low learning eng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classroom management. Learning engagem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cognition, behavior and emo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on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gnition, behavior and emo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management; learning eng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