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进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近年来,西安积极发挥域内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特点,在发展红色旅游研学、组织红色教育培训、打造红色文化载体、开展红色出版演艺宣传工作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但还依旧面临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保护力度不强,内涵彰显不足、展示方式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宣传方式有待提高等问题。新时期要在实现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建设、产业化开发、融合化发展、信息化传播、国际化交流上下功夫,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19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是不怕流血、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集体主义文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爱国主义文化,是为人类求解放和自由的共产主义文化,说到底,红色文化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达。[3]红色文化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淀着中华民族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脊梁,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代表着中华文化立场和民族精神标识,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因此,保护红色文化、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文化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上海和浙江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发扬红色文化精神,为全国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示范作用。
作为千年古都,西安这座城市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扮演过诸多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也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拥有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西安事变旧址、红二十五军部旧址等127处珍贵革命旧址(遗址),给世人留下了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西安作为一座具有革命历史与传统的城市,作为涌现诸多革命英雄先烈和发生无数可歌可泣革命故事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之城。
近年来,西安紧扣“追赶超越”的定位和“五个扎实”的要求,高度重视域内红色文化的发展建设。2017年1月,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西安为红色文化之城的长远发展规划;2018年7月,西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升丝路文化高地功能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19年1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印发的《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西安全面提升丝路文化高地功能,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和国际人文交流枢纽影响力的任务,并提出要重点挖掘红色文化在内的六类文化资源的文化建设路径。在此背景下,我们既要认识到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继承好红色文化的使命责任担当;也要看到西安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及其对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丝路文化高地的重要促进作用;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西安红色文化发展距离预设目标之间的差距和克服难点。为此,本研究在系统梳理西安红色文化内涵、形成与特点的基础上,立足西安红色文化发展建设的实际现状,探寻西安红色文化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对策。
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特点
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时间跨度长和标识性强等特点:
1、红色资源种类齐全
西安红色文化涵盖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等种类齐全的内容谱系。在物态文化资源方面,西安不仅拥有党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构旧址、重要会议旧址、革命人物(国际友人)故居、战场遗址等红色遗址、遗迹、遗物;也同时拥有各类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相关的著作、红色文物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人物类文化资源方面,西安拥有魏野畴、安存真、武止戈、刘含初、邹遵、雷晋笙、潘自力、蒲克敏、徐汉儒、高望重等灿若星辰的红色人物,他们诠释了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红色精神。在事件类文化资源方面,西安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红色事件很多。在红色文化精神资源方面,西安红色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精神形态是“八办”精神。“八办精神”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衷共济的大局意识、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4]
2、红色资源数量众多
西安拥有诸多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安早期党团组织活动遗址群、红军长征过境西安遗址群、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遗址群、西安事变纪念场馆遗址群、国民革命活动遗址群、革命烈士纪念场馆遗址群和渭北革命活动遗址群等。其中,八路軍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过境西安、西安事变纪念场馆“三大遗址群”为主的革命遗址在数量上占据了主体部分。例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遗址群涵盖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刘鼎旧居、叶剑英旧居、范北村窑洞、宣侠父遇难处、西安情报处、奇园茶社、莲湖食堂、西办北关复兴路仓库、新华社通济坊分销处、尚德路西安八办汽车队等遗迹。红军长征过境西安遗址群涵盖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中共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葛牌镇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五军文公岭战斗遗址、红二十五军战地医院、中共鄂豫陕省委沣峪口村老爷庙紧急会议遗址、红二十五军户县军部旧址上甸子村天主教堂等遗址。西安事变纪念场馆遗址群主要包括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临潼兵谏亭、五间厅、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等遗址。
3、红色资源时间跨度长
西安红色文化历史悠久,从西安党组织的建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来没有间断过,给西安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大革命时期发生的反围城斗争,五万军民死于战火和冻饿,后修建“革命公园”覆土掩埋革命军民,永久地纪念着西安历史上这悲壮的一页。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经过西安,为西安留下了建设红二十五军纪念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等遗址、纪念设施的文化资源。西安事变为今人留下了张学良公馆、五间厅、兵谏亭、高桂滋公馆、止园别墅旧址等遗址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中国共产党在蓝田特别支部纪念馆、甘西革命英烈纪念碑等红色遗址资源。解放后,为了便于参观凭吊和学习教育,西安又修建了西安烈士陵园、杨虎城烈士陵园等纪念场馆。可以说,每个历史时期,西安都产生和积累了丰厚的红色文化,并通过保护和发扬使西安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得到不断延续。西安是一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她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时间跨度长的显著特点。
4、红色资源标识性强
西安红色文化的标识性强,特点突出,在中国红色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两处红色文化纪念设施被收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促成国共两党达成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共识,促成两党顾全大局、再度合作的典范。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共党史和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是全国所有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创建时间最早、撤离时间最晚、坚持斗争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红色堡垒”。今天,原址上建成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留给后人们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陈列的文件、书刊、烈士手稿等大量珍贵革命文物。
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1、红色旅游研学市场火爆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7年西安市列居“红色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5位。在《2018中国红色旅游报告》评出的中国红色旅游十大目的地,西安排名第五,显示了西安在全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版图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以西安为中心向陕北辐射的西安-洛川-延安-子长-榆林-绥德一线被收录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线路。根据《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显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均已榜上有名。
西安红色旅游呈现稳步发展的势头,红色旅游单位也策划组织了多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旅游研学活动,每年接待大批国内外游客。例如,八路军办事处2018年到访的游客达到30余万人次,策划开展的“我是小八路”“小小讲解员”等特色生活体验活动受到游客欢迎,较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此外,西安红色演艺事业方兴未艾。华清池推出的《1212西安事变》实景演出,在全国首创“影画”节目表现形式,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完美演绎了西安事变,让游客以直观体验形式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白鹿原影視城的演艺《二虎守长安》也成为白鹿原影视城的金字招牌,为游客展示了关中人民英勇团结,不屈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
2、红色教育培训发展迅猛
红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红色培训。西安市大学、中学、小学利用入学、入队、团课、党课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机会,组织青少年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奋斗的光辉历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跟党走的决心。除了大中小学生外,党员领导干部的红色培训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提升干部素质与文化修养,组织部门在干部选学中加大红色文化的板块内容的权重,要求干部打卡学习。作为西安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探索具有西安特色的干部教育内容体系,深度挖掘西安红色遗址中蕴含的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干部教育的重要素材,开发了《梁家河的大学问》《习仲勋家风》的专题教学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西安事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的现场教学,此外还在形式上创新载体,通过网络学院微课堂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容。同时,八路军办事处、西安事变纪念馆也利用自身作为红色宣传阵地的优势,与党政机构、大专院校、驻地部队、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共建红色文化培训基地,使其成为开展入党、入团、重温入党誓词、举行党日活动的专属场所,和以红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操守境界红色殿堂。
3、红色文化场馆兴建有力
西安现有的红色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西安事变纪念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等场馆对游客进行免费开放,满足观众多样式、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陈列展览水平。例如,1959年成立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目前开放展区有一号院旧址、三号院旧址、四号院旧址、七号院旧址,基本陈列为《千秋七贤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史实展》、专题展有《伟大的女性——海伦·福斯特·斯诺在中国》《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西安史实展》和《永远的丰碑——全国八路军办事处史实展》等。馆内收藏文物608件,回忆录800余篇,历史照片3000多张,通过原样复原、立体展示、科技投幕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记录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在1936年到1946年作为“红色堡垒”、“红色兵站”、“红色桥梁”的历史。近年来,西安大力实施博物馆之城建设,2019年挂牌开放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和西安·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两家红色博物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曾为西北地区培训了一万两千余名党政和专业干部,为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和新区政权输送了大量人才。而西安·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惟一一家红色体育博物馆,它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主题,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红色体育的光辉历程,填补了党史专门史类博物馆的空白。
4、红色出版宣传势头强劲
理论研究、文章刊发和图书出版是从理论方面宣传阐释西安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主持下,围绕西安党史研究,涌现出一系列精品力作。例如《中国共产党西安历史》丛书、《历程——中国共产党西安历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西安史话》等党史图书,成为研究西安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同时,西安市党史研究室和西安文理学院联合成立了西安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和西安红色经典故事网络创作工坊。通过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聚集了西安众多党史相关工作者、西安党史研究专家教授和西安党史爱好者的力量。尝试吸纳大学生进入西安红色经典故事网络创作工坊以网络文学的体裁创作红色经典故事,目前已在网络上发布了《断舌洒血的女英豪方鉴昭》《助力“二虎”反围城》《张学良公馆之旅》等多篇大学生书写的红色革命故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由于2019年是西安解放七十周年和建党九十八周年,在重要的红色时间节点,西安各大企事业单位组织了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纪念和庆祝活动。西安广播电视台专门筹拍并于5月20日开始分三天投放了三集电视纪录片《解放西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七十年前挺进、解放和保卫西安的历史画卷。
西安红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挖掘力度不够、保护力度不强
西安红色文化资源虽然数量多、分布广、标识性强,但是总体而言,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知名度不高、传播力有限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西安红色文化遗址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保护力度不强。除了少部分知名红色文化景点外,西安众多散在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或人为破坏,许多凝固着丰富红色文化历史与精神的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西安红色文化遗址资源的特色也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西安城区范围内集中了大量红色文化遗存,包括奇园茶社、大莲花池西安情报处、莲湖食堂、通济坊375号《新华日报》分销处、抗战汽车运输队、范北村窑洞等遗址。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些遗址产生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随着后来城市的拆迁建设等因素,遗址与周边环境及城市发展变得不协调,但是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与迁建,而是在城市建设中被损毁或是被拆除,令人扼腕叹息。还有很多年代久远的红色文化遗存,由于藏身于西安周边较为偏避的位置,以至于年久失修、无人看管。这些红色文化遗存若长期暴露在无保护的自然环境中,很容易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害。
2、内涵彰显不足,展示方式单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展示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参观者需求,而目前西安大部分红色文化展示场馆的展示手段还局限于石碑、展板、照片、宣传册、画像等静态、陈列式传统展示方式上。而仅靠展示静态内容来吸引群众和参观者,就无法带给群众和参观者深度的感官冲击,是难以提升红色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例如西安一些红色文化纪念馆的内容还停留在“故事+纪念馆+道具”的展示模式上,仅以口头讲解和图片展示墙的基本方式进行,参观者往往只有听和看,无法与展示内容进行深度互动和情感联系,无法融入革命氛围和感受革命精神,因此难以产生共鸣,实现预期参观学习的效果。此外,有些讲解人员对于自己讲解内容所涉及的方面不是很熟悉,盲目背诵空洞而老套的解说词,不但做不到形象生动地解说,也没有能力回应游客的疑問和对相关问题的关切,造成无法展现西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并使红色文化的展示方式流于形式,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新媒体时代,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的数字创意展示方式也应该在西安红色文化的展示传播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产业化程度不高,宣传有待提高
当前,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比较粗放,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虽然一些红色文化旅游场馆的知名度较高,但是总体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市场辨识度较低。相较于中心区域,西安市周边区县广泛分布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则被群众所知甚少。二是虽然很多西安红色文化遗址资源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其反映出来的红色精神都具有内在关联性,但是各个散在的红色文化遗址场馆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形成发展合力,也没有根据群众需要形成市场接受程度较高的红色旅游线路。三是红色文化产业链有限,创新业态不足。西安红色文化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娱演出业、会展业、网络文化业等更宽广的文化产业领域还没有被深度开发、利用。四是市场宣传不足,西安与外省市乃至国外的红色文化单位互动较少,国际影响力不强。2015年,湖南湘潭和广西崇左分别被国家授予“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称号,并与俄罗斯开展了国家层面意义的红色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显著地提升了两地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西安作为“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和未来的丝路文化高地,虽然具备国际合作交流基础好,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基础接待设施完备等优势条件,但西安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并未主动参与到国际合作交流中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
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实路径
要切实推动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1、推动西安红色文化的保护性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这方面,政府层面要有所作为,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提高保护意识和扶持力度。政府是西安红色文化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建议尽快研究出台《西安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规划》,把西安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和建设的成绩科学纳入区县政府部门和干部的考核机制中来,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于西安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还要加大红色文化的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红色文化建设中来。二是要不断挖掘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适宜的防护形式。要通过学术研究和实地调查形成完整的西安红色文化基因图谱。对图谱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应保则保、可护则护的指导思想进行抢救性保护,根据其自身特点采用物化感触性保护、活态传承性保护、虚拟保存性保护等办法。三是要按照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精神,通过开展红色文物普查,形成西安红色文物名录,并经过专家论证后,提请批准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实施挂牌。对于挂牌的红色文物保护单位,加大红色文物保护利用投入,做到让西安现存的红色文化遗存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真正成为西安的红色文化经典符号。
2、加快西安红色文化的产业化开发
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不仅能够满足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和传承的需要,还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提振文化消费。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西安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西安市内、郊县红色文化片区旅游的不同模式,市内片区以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为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战争年代峥嵘岁月,并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将红色旅游与古都旅游的优势进行对接。郊县片区可以建设红军小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但接待游客,也承接全国各地闻名而来的游学培训项目。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可以以推动西安建设红色文化之城为契机,开发实用且具有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具有标识性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壮大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上下游產业链。开发西安红色文化传媒业、产品业、休闲业,加大推介招商力度,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三是要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网络文化等新兴产业形式,例如可开发关于西安事变的虚拟实境抗战体验项目,可制作八路军办事处VR漫游,开发红军过境西安的网络游戏等,都有助于在青年群中扩大西安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3、促进西安红色文化的融合化发展
西安红色文化要实现内生动力型新发展,就要走出一条“红色文化+”的新路子。一是“红色文化+生态文明”。西安区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于周至、长安、鄠邑、蓝田等地,深入秦岭腹地。秦岭隐藏着中国生态密码,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生物和美化环境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保护红色文化要和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强西安红色文化宣传的同时扩大秦岭生态文明魅力,也要在加强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增进秦岭绿化扶持,实现遍地皆绿和满目皆红的双重效果。二是要实现“红色文化+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农村欠发达地区。在社会向全面小康迈进的今天,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发展红色文化则是乡村振兴的有益举措。在恢复红色旧址基地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红色民宿、红色商店、红色农庄等,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和提高收入,也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三是要实现“红色文化+脱贫攻坚”。在有红色文化遗存的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旅游业,有助于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例如围绕红军过境西安的多条路线,打造周至、长安、蓝田、鄠邑等山区徒步旅游体验线路,依托村庄和集镇等布局驿站或农家乐,发展红色文化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
4、实施西安红色文化的信息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西安红色文化要提高吸引力,就要改进传播方式,提高宣传实效。一是要打破目前以红色文物的静态展示和讲解人员单一宣讲为主的形式。重视红色文化纪念馆的专业人员配备,在接待咨询、参观引导、提供资料等方面实行规范化服务,在讲解时投入感情、增强互动、完善体验。改进陈展方式,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讲究艺术,利用传统方式展示馆藏文物、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结合幻影成像、超大电脑拼接墙、全景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要加快网上场馆建设。整合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西安的虚拟体验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红色旅游虚拟研学教学体验,建设虚拟景区,开展在线纪念、观光游览、知识互动、话题分享等活动,增强与网民群众的互动沟通,提高西安红色文化之城的线上、线下影响力。三是要巧传播,借势将红色文化融入西安城市创意营销。近年来,西安在推介城市历史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为了知名度甚高的网红城市,以致于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游客都知西安是一个千年古都、帝都,而较少了解西安也是红色文化之城。今后要将红色文化主动融入西安城市大IP中,借助事件、节日、重要会议、名人效应等力量助力西安红色文化传播。
5、开展西安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交流
西安红色文化的国际交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一种文化要想扩大其影响力,引导全民参与进来,就需要积极地开展与其他文化的交流。[5]一是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当今世界的格局和秩序正面临着深刻改变,随着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越来越多好奇的目光投向中国。向世界展现西安红色文化历史与内涵,加强红色文化国际学术交流,既是为国际社会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国际关切问题的应有之举,也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二是要加强红色文化艺术国际交流。通过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电影、雕塑、摄影等各种艺术表现方式进行国际交流,有助于推动相互理解,增进友谊,打造对外民间交流的新平台。三要加强中外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国际交流。探索与英、德、法等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方式,找准彼此历史的连接点,挖掘相通或相近的红色文化内涵,共同开发国际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组织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使西安红色文化受到世界人民广泛的接受认可和共同的精神共鸣,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的朋友圈,树立崇高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0.
[2]习近平.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1.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334.
[4]张再本,陈红.不忘初心 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N].西安日报,2017-11-07.
[5]洪晓楠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6.
作者简介
王晓芸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学、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