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飞
无锡市南长区有两座水仙庙:南水仙庙和西水仙庙。南水仙庙祀无锡县令王其勤,西水仙庙祀无锡县令刘五纬。两位县令在无锡地区政绩卓著,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崇敬,遂建庙祭祀。
无锡南水仙庙
南水仙庙,原名双忠祠,又称松滋王侯庙,俗称南水仙庙,位于南上塘塘泾桥堍南长街598号,祭祀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筑城御寇的无锡知县王其勤。双忠祠最初是为祭祀南宋文天祥部将麻士龙、尹玉两位将军而修建。麻、尹二将于宋德元年(1275年)在常、锡交界处抵抗元兵,战死于五牧南彭郎村,当地民众为他们立庙奉祀。民国年间,无锡人黄元杰在其所撰《尹麻二将军忠迹碑记》中记载:“南塘为运粮要道,相传元明之间,漕艘多阻,因建水仙庙而其患始息,其神即麻、尹二将军。当时占地四分,迨清康熙年间,高菖生、周询捐地五亩一分二厘五毫,建造松滋王侯庙,而水仙庙额未改。是则双忠祠在前,而松滋王侯庙在后,均足以享祀千秋,永垂不朽矣。”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麻、尹二将军庙“在五牧南彭郎村,祀宋文天祥部将麻士龙、尹玉。麻、尹与元兵战死于此,土人立庙祀之,俗称双庙。又有庙在南门外,国朝康熙间,割其地别建南水仙庙,仅存三楹,两处并列祀旧志。”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无锡境内的麻、尹二将军庙共有两处:一处是在二人战死的五牧南彭郎村;另一处在南门外,即南水仙庙所在地。因庙址在运河旁的驿道上,航行于运河之上的漕军、运丁和渔民船民经过这里,大多会在此停靠歇息,进庙祈祷,遂奉为“水仙”。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当地民众为纪念明嘉靖年间的无锡知县王其勤,在双忠祠南侧另建一庙,因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故取名“松滋王侯庙”。王其勤,字明敏,号少月,生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湖广松滋(今湖北松滋)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授无锡县知县。当时,倭寇从我国东南沿海大举入侵内地,无锡告警。就在他到任后的第三天,他召集地方耆老士绅,商议抗倭与修筑城墙。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二月初九至四月二十,用了70天时间,将原来无锡土城垣修建成一座周长18里、高2丈1尺的砖石城墙。接着又向民间募兵,将招募来的兵卒编成窑兵、脚兵、弩兵、僧兵、柴兵、子弟兵、义勇兵、园兵进行训练。倭寇入侵时,他亲自督战,历时18天,击溃倭寇,保护了全城百姓。王其勤不仅抗倭取得特别功绩,在任期间还进行粮亩清理,改进田赋,兴利剔弊,功绩卓著。离任时,“士民攀送载道,词咏成帙”。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王其勤:“嘉靖三十二年任。倭躏江南,无锡城久废,民情汹汹将溃。其勤至,官之三日,即召父老谋筑城,令仕宦之家与百姓分任版锸,而身自率之。三月城成,倭突至,登陴固守,邑竟以全。当是时,邑中田赋积为丛奸之薮,至有田者不尽出赋,而出赋者不必有田,其勤乃履亩丈量,厘正其税数千石,遗爱至今不衰。”无锡民众为颂扬他的功绩,特建祠庙。祠在惠山,名松滋王公祠,庙即在南水仙庙,名松滋王侯以示纪念,并定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传说王其勤生日)举行庙会纪念他。
对于无锡南门外松滋王侯庙创建的经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九月,无锡知县徐永言在其所撰《南水仙庙免粮碑记》中做了详细记载:“南塘运道所经……漕艘多阻,因建水仙庙,而其患始息。其神为宋季麻、尹二将军,而王公像实鼎足焉。庙极湫隘,岁久,益颓坏不治,行道伤嗟,盖有年矣。今上御极以来海宇荡平,洽其毕举,大化翔洽,时和年丰,邑之士民益念公德谓有大略如公,为全城保障如公,而仅以一龛树古庙,甚非所以慰神灵,永思慕也。乃于旧址之南数武,募辟基五亩零,谋构堂以奉公像。既得所请,赢者输财,贫者输力,欢欣奔赴,不数月而庙成。倡斯举者,邑诸生李龚森等;舍基者,学宪高公从孙讳菖生等;捐资者,封翰林院编修周讳公谟等也。至于里耆倡义,殚心力以董其成者,丁朝宪、马剑、丁际昌等十余辈尤汲汲焉,不益见公之遗泽长,而锡民之感恩切也耶!”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庙前,停舟片刻,命太监代为祭祀,并制作“翠辇停骖”匾额悬挂二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庙宇重修时建了两边的耳楼及遗爱堂,并在庙的左边建了三间庙堂,移进麻、尹二将军灵位。嘉庆十四年(1809年),拓地扩建,增加五间后厅,在庙的后面辟了一片园林,名为“憩园”。咸丰年间被毁,同治年间又重建。重建后的庙宇有山门、二门、戏台、大殿、酒厅、茶厅、蚕食殿及右边的双忠祠正殿、书厅等建筑。在酒厅、茶厅之间的墙上有王其勤所书“湖山胜概”刻石,一石一字,笔画浑厚遒劲。这是他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患平息时期,感慨于美好湖光山色,为梁溪河畔西定桥上建亭书写的匾额。道光十八年(1838年),亭子倒塌,乡人杨庭芝将王公手迹四字刻石移到庙内,并请邵涵初篆书跋文一块,流传至今达四百余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其勤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逐渐被神化,最终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神仙”。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人们在南水仙庙前临古运河举行庙会,互易商货,交通南北,从家用器具到民间小吃,花样繁多。更有艺曲、杂耍艺人的表演,如荡湖船、走高跷、打连厢、唱道情、唱滩簧、说因果、小热昏、小电影、卖拳头、变戏法、提线木偶戏、猢狲出把戏等。
1928年,南水仙庙内创办了培南小学;1930年,扩充为培南(初级)中学;1933年,因经费困难中学停办,单办小学。之后,学校曾停办。1941年,该校教师邱宝瑞由中共地下党委派,由沪回锡开展地下斗争,他利用父亲原为培南中学校董的关系,重组校董会,各方筹集资金,恢复学校,并作为共产党南京情报站的联络点。邱自任校长,周旋于日伪军政警商各界,收集情报。在1942年至1944年,先后介绍爱国志士到茅山参加抗日,为根据地采购药品和通信器材,对被捕入狱的地下交通站同志给予接济、传递信息。到无锡解放前夕,培南小学掩护了许多同志。中共无锡工委常驻在这里,前后四任书记,有周克、诸敏、高山三位同志先后在学校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1950年,柳亚子先生到南水仙庙参观中共地下活动的密室等工作场所,欣然赋诗:“力抗倭留史迹,灭亲大义见谋猷。培南领导金闺彦,遗事休息五路头。”1989年,南水仙庙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成为无锡市道教协会所在地。2007年,无锡市南长区委、区政府投资500多万元进行扩建。2008年,启动建设道教音乐馆和道教博物馆,并增设了宗教体验、民间作坊展示、作坊产品销售等场所。修復后的南水仙庙改名为“水仙道院”,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成为古运河畔弘扬道教文化、展示道教艺术的重要场所。
无锡西水仙庙
无锡西门太保墩上的西水仙庙,所祭祀的是明代天启年间的无锡县令刘五纬。西水墩,旧称窑墩,原系明太保秦金的别墅,故又名太保墩。后邑人在别墅废址上建关帝、水仙二祠,祀明嘉靖年间抗倭殉难的何五路等36位义士。清初,改祀明天启年间无锡知县刘五纬,故西水仙庙又称刘侯庙。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太保墩“旧名窑墩,运河北来至是分流入梁溪,而墩实当其冲。西南为西定桥,后倚城堞,进西水关百余武,即太保秦端敏居第,是墩盖尝属之故名。今有西水仙庙,俗又名水仙墩”。康熙《常州府志》记载太保墩:“前名窑墩,建关帝、水仙二祠,水仙或以为倭变时死事何五路诸人,已属无据。至国初,其居人有为神言者谓水仙为旧令刘五纬,巫祝群趋之。”道光《锡金志外》记载:刘公庙“在城西太保墩,祀明知县(刘)五纬,顺治初建。先是湖溪渔人祀水神于此,谓之水仙,明季尝祀御倭诸义士于水仙庙。万历间,移诸义士于惠山王公祠,而太保墩义士之祀遂废,见高忠宪公记。以此三十六人为仙,误矣。《旧志》南水仙庙祀明知县其勤,其始亦渔人祀水仙之所,故沿旧称。”
刘五纬,字梦凤,四川万县人,进士出身,天启元年(1621年)到任。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刘五纬“天启元年任,精敏廉介,具文武才,案无留牍,摘发若神。邑天授青城万安三乡圩田千顷,遇涝皆成巨浸,五纬躬率圩民并工挑筑,工成,仍为沃壤。图设木柜以收门税,令编户自投,晚则寄之质库,有夫役公费则发之。增楼橹,严保甲,官塘五十里,民立碑其上曰刘公塘”。刘五纬能文善武,精明干练,办公无积牍。到任第四年,县西北的天授、青城、万安乡遇水灾,芙蓉湖畔的千顷圩田受淹,他立即带领圩民筑堤抢险,保住了圩田。当时,全国设有“门税”,他在各图立一只木框,由纳税人自动投银,遇到公家出役,便开柜开销。这位清正廉明的官员,为百姓办了大量好事,但也触犯了地方恶绅的利益,以致最后被诬告而解职,不久便病故。但是,百姓忘不了他的功绩,将芙蓉湖畔的官塘改名“刘公塘”,并在塘上立了一块巨碑,以示纪念。事隔三十多年后的清顺治初年,百姓又在太保墩上建刘侯庙。刘侯庙建成后,因被渔民当作水仙祭拜,俗称“西水仙庙”。
清咸丰十年(1860年),西水仙庙毁于战火。同治年间,渔民们集资修建,规模较小。光绪十五年(1889年),西区米商又建大殿以及天后宫、娘娘殿、前后偏殿、内外戏台、东西辕门等建筑。正殿呈“工”字形,前后两座三间建筑,中间一条穿堂,故称“工字殿”。殿为硬山顶。进殿,一块偌大的匾额,高悬上方,上书“显应真君正堂”。左、右月门镶嵌砖刻,左书“德配憩棠”,右书“功同教穑”。庙有里、外两个戏台,成“丁”字形毗邻相接。里戏台面对庙内,现仅存台基,高3.3米,宽5.2米。因年久失修,有倾圮之虞,故于1980年将台搬迁至蠡园。外戏台较大,台基高3米,宽6.25米,深4.65米。正對庙外河边,有广场,可容纳六七百名观众。两座戏台各具后台,有门相通,戏班可串演“背台戏”。开演之际,两台锣鼓之声相闻,看客可流动,择优而观。每逢农历六月十一刘五纬诞辰举行庙会,由庙董出资邀请戏班演戏。民国3年(1914年)《新无锡》报载:“近来西门外西水仙庙……连日演剧,一般游客纷纷前往观剧,场中极拥挤,沿河停泊之船亦首尾相接。”另外戏台旁后偏殿屋檐下枋上尚存有十一幅《三国演义》雕刻,雕饰精美,形象生动。
民国初,大兴学校,当时掌管庙产的无锡米行业决定将西水仙庙的一半用来办学校。学校在墩的北半边,南半边还是庙堂。大门前的空场,学校当操场用。后有花园,园中心有一个由太湖石砌成的荷花池,小巧玲珑。里面的石亭、梧桐等均为园中旧物。这就是“培西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西水墩小学”。1925年4月,中共早期党员周启邦(又名周愚人)由上级组织从上海派来在西水墩上开办无锡第一所工人夜校。后任无锡总工会委员长的秦起和秦邦宪的妻子刘群先等一批工人运动积极分子都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86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江苏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西水墩上的西水仙庙名列其中。1998年,整修大殿、二殿、戏台,扩建900平方米房舍,设无锡市群艺馆,建成西水墩公园。200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1300余万元,迁出民居,整修戏楼、工字殿等古建筑,并冠名文化公园。今西水仙庙建筑大部分已毁损,留存前殿、大殿及关帝殿。大殿中改供三清塑像,刘五纬的塑像移列殿右。庙门悬有无锡市道教协会筹备会木牌,成为无锡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
(题图:无锡古运河)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