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研究

2020-12-23 00:25
乐器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乐器教材素养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聆听与模唱。课堂乐器的加入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深入音乐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以培育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设计,引领教学实践,全面实现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音乐课程提出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在音乐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实践。中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在音乐课堂中加入课堂乐器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启蒙辅助教学,丰富音乐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终生爱好,推动学生审美和思维能力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奏助赏,感知音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体验密不可分,并且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音乐课程理念。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乐器教学,掀开了音乐教育改革新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乐器可以和歌唱课、欣赏课、创作课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例如在人音教材中的《牧歌》,在教师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播放让同学用耳朵聆听乐曲的同时,如果用陶笛为同学们进行演奏。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还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教师还可以利用这种简单易上手的小型乐器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吹奏部分段落,向学生讲述陶笛的演奏方法和技巧。通过陶笛优美婉转的声音来演奏《牧歌》这首描绘草原的歌曲,更好地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审美体验。

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不单单是基础的“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技术性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单单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探索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深刻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既能够关注音乐技巧,又能重视音乐情感的表达,增强感受美的能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引导人走向正确道路的长明灯,在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融入学生中,尊重和关爱学生,放下姿态去积极地和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听一听学生的疑问和建议。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个亲近和蔼的形象,和学生有更好的互动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还可以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问答方式,举例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伴奏合奏,艺术表现

音乐学科和实践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是音乐独特拥有的特点。艺术表现和音乐学科关联的交接点就是有节奏、韵律以及感情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奏、演唱或弹奏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注意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才能够获得乐趣,最终成为志趣。在音乐学科这一方面其实是比其他学科占据很大优势的,学生对于事物产生兴趣通常首先会建立在对事物的熟悉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音乐,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大街小巷店里的音响,以及学校组织的音乐晚会、音乐节,甚至是上下课和课间操都是由音乐组成的,这无疑证明音乐无处不在。这就是音乐教育为培养学生兴趣产生的最重要的优势。

在音乐课堂中,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没有重视课堂乐器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甚至在音乐课堂上更多的是只有一台钢琴,教师伴奏,学生进行演唱的单一教学。随着多媒体的运用,甚至有很多学校都不再配备钢琴和乐器,教师仅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和教唱赏析,没有办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唯一展示的机会也仅仅是演唱。这种单一又机械的教学方式,丢失了音乐课原本寓教于乐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更使学生缺失了音乐实践的环节。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原本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抽象的音乐作品逐渐变得具体化,将一些枯燥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但是在音乐课堂中也不能完全地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应当适时地加入课堂乐器进行教学。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是处于对大多事物充满好奇并且热爱学习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要给学生更多实践和展示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更加直观地去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一些物美价廉又容易上手入门的课堂乐器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选择一些简单易懂又好听的小曲子进行练习。所以物美价廉、简单好学、方便携带的竖笛、陶笛、口风琴、口琴、排箫、葫芦丝、尤克里里等相继成为了大多数学校,普遍使用的课堂乐器。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悦明小学的董文媛老师在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学吹竖笛》一课中,通过学习用竖笛吹奏“do re mi fa”四个音并且带领学生运用竖笛吹奏的技巧学习了一首曾经学过且非常简单上手进行吹奏的《我有一只小绵羊》。在短短一堂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不仅学会了竖笛的基本功,提升了演奏技巧,还学会了一首好听的小乐曲。教师利用钢琴为学生进行伴奏,关注学生演奏的速度和技巧,并且运用碰铃带领学生进行合奏展示,通过视奏、模奏、独奏、伴奏、合奏,使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现的兴趣,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其实课堂乐器并不只起到让学生演奏和欣赏的教学作用,还可以利用课堂乐器进行创编。例如在学生初步学习到课堂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一些简单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乐器引导学生带着对音乐的兴趣和他们的创造欲望,帮助学生尝试创编歌曲,从而在创作音乐中感受快乐、收获知识。

三、文化理解,培育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课程的基本理念。文化理解主要是指通过音乐感知、艺术表现等方式,对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艺术所表现出的人文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音乐学科也同样具备文化性质,属于文化的其中一个部分,所以音乐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包含了音乐艺术的同时,音乐也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中,让民族乐器在音乐课堂中飞扬,结合教材可以挑选适合的民族乐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本民族乐器,也能够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人音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能够看出,每个年龄段每学期的课程设置都有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单元。例如以人音版教材五年级为例,这本教材中一共设置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中都会添加耳熟能详的儿歌、民间歌曲、中国传统器乐名曲。教材、课标中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同时也需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核心素养,提高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和传统民族乐器的关注,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在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例如:人音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渔舟唱晚》一曲中,可能会有很多学生听过觉得耳熟,这时候教师就可进行讲解,这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只是那个版本运用的是由电子琴改编的,而这首乐曲的原版其实是由我国传统乐器古筝演奏的曲目。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还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古筝演奏的知识技巧,带领学生闭眼聆听或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律动,以此更好的感受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以外的乐曲,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例如,在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关于爱国主义的歌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扩展教唱《我和我的祖国》,同时选择其主题、段落,运用一些简单好上手的民族乐器进行演奏,感受旋律音准的变化,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还可以播放不同版本做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感受和聆听。这样既能让同学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同时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兴趣。

四、搭建平台,个性发展

在音乐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课堂乐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并且学校还要注重开展趣味化、多样化的音乐教学相关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不同的兴趣小组或社团,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根据师资力量去选择建设民乐团或管弦乐团。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6.21国际乐器演奏日”等相关公益性的演出活动,满足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现他们的音乐才艺,发挥音乐力量,提升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才能和内在潜力的开发挖掘创造良好条件。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聆听、感受、体验、练习、实践、表现、理解、创造,通过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制定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明确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前进的方向,让每个孩子都能热爱音乐,让音乐伴随他们快乐成长,鼓励他们不断开拓,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猜你喜欢
乐器教材素养
学乐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