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霞,葛 环,张宏秀,吴 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幼分院妇女保健科,江苏 南京 210036)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又称为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而引起的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异常。近几年随着盆底康复治疗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均推荐盆底康复治疗作为PFD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1-3]。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展了盆底康复治疗。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女保健科自2012年成立女性盆底中心以来,承担着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工作,并通过中华预防医学会“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质控中心”授牌,成为全国第6家质控中心。中心每年评估3 000余人次,治疗10 000人次。我院为三甲教学医院,病种复杂且全面,是基层医院从事盆底康复专业的医师和护师进修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基层医院的实践教学任务。本研究结合盆底康复医师和护师的特点,探讨盆底康复进修人员的培养模式,探讨其进修成效。
选择2014年至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幼分院盆底中心进修的来自基层医院(二级以下医院及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56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医师32名,护师24名。56名研究对象进修在盆底康复领域中均为零基础。
1.2.1轮转计划及要求
盆底进修医师为妇产科医师,负责疾病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国内大部分医院盆底中心是护师承担了盆底康复治疗室的工作。我院根据医护的角色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医师进修时长在1~3个月,而护师在3~6个月不等。医师进修指定一名高年资盆底专科的主治医师作为主要带教责任老师,培训重点是轮转门诊和盆底评估,需熟练掌握女性常见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盆底功能评估及各类疾病的治疗原则,尤其是盆底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了解常见的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手段。进修护师进科后指定一名高年资盆底康复治疗师为带教责任老师,轮转盆底评估及治疗室,熟练掌握女性各种盆底肌评估方法(包括盆底肌表面肌电评估、盆底肌力及张力)和盆底治疗(包括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及磁刺激等)。
1.2.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进修模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涉及妇女保健科、妇产科、康复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肛肠科、中医科及影像科等多学科联合,正因为这一特性,对从事盆底康复的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我院盆底中心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医师每周参加由盆底中心主任及高年资医师主持的1次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培训教材是《女性盆底学》(主编:朱兰,郎景和),内容涵盖女性盆底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重盆底解剖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利用计算机软件交互式教学[4-5],使学员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护师每2周1次理论培训,培训教材是《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培训教材(试用版)》(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项目组)。同时,要求带教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及临床水平,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带教技巧,做到因材施教[6]。所有盆底康复进修人员均需要轮转盆底治疗室,盆底康复进修医师需要了解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并掌握在治疗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而护师需要在盆底治疗室至少轮转2个月,前3~4周均由高年资的康复治疗师带教,手把手教学,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操作方法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带教老师根据学员的掌握情况决定其单独进行治疗的时机,每天对学员治疗的病历进行质控点评。
1.2.3教学评价
进修结业成绩包括文献汇报、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总分100分。文献汇报为所有进修人员自行查找盆底康复领域中的最新文献,进行汇报,带教老师从选题、材料准备、科学性及表达情况进行评分,满分10分。理论和实践考核均按医护特点,单独制定不同的考核题目。理论考试为笔试,满分40分,实践考核为盆底功能评估及治疗操作,了解其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掌握情况,满分50分。
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经自然对数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名进修医师中主治医师12名(37.50%),住院医师20名(62.5%);本科18名(56.25%),大专14名(43.75%)。24名进修护士中主管护师及护师各占50.00%,其中本科5名(20.83%),大专8名(33.33%),中专11名(45.84%)。
进修医师综合评分显著高于护师,其中进修医师文献汇报平均成绩为(9.10±5.66)分,进修护师则为(7.52±1.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修医师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护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践考核成绩,进修护师稍高于进修医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分进修医师分数普遍高于护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进修医护人员结业成绩比较(分,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病与多发病,据报道≥20岁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30.9%[7],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妊娠与分娩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老龄化绝经均有直接关系[8]。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延迟及生育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生育二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社会上仍然是一种常见而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我国发病人群中仅有1/3的女性认为这是一种需要诊治的疾病,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知识相对缺乏,尤其是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由于症状轻,对生活和心理的影响不大,加之社会关注不够,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而中重度患者,由于文化程度、社会因素及医疗条件等相关因素,患者不愿暴露自己的隐私,导致病情延误。
目前国内外学者均推荐将盆底康复治疗作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方式,包括尿失禁还是脏器脱垂等,尤其是绝经后尿失禁患者[9-11]。近年来女性盆底康复越来越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尤其是基层医院患者需求日益增加,但基层医院的医护水平不能得到保障,而进修是必然选择。因此,需要规范盆底康复进修模式及方法,方有培训效果。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涉及多学科及医护之间的高度配合,在疾病诊断、治疗随访需要从事盆底疾病的医师全程参与,盆底治疗师具体实施治疗方案及观察疗效。正因为这一特性,我院女性盆底康复中心招收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盆底医师和护师进修人员,且来源不一,三甲医院至社区医院不等,进修人员医疗水平参差不齐[12]。为了更好地比较进修效果,本研究中所有的进修人员均来自基层医院。与妇产科进修类似,盆底进修根据不同的专业提供不同的培训模式及考核[13]。且教学设计理论对促进学习而言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活动中。由于盆底解剖位置特殊,我院借助多媒体教学。既往有学者发现多媒体教学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14]。我院在盆底康复医护进修教学中进修医师文献学习及理论学习优于进修护师,但实践操作要稍逊一筹,这与实际工作中医护角色相一致。
女性盆底康复涉及多个学科,在进修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训。本中心在进修培训期间,根据进修人员的来源不同,制定个体化的培养方案,以方便其进修结束后返回工作单位能够快速开展相关盆底工作。同时,经过文献汇报、理论和实践考核,综合评价进修成效。本研究发现无论医师还是护师,进修后,均顺利通过考核并按期结业,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此外,在进修结束后,我中心与进修人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其开展盆底康复治疗相关情况,提供后续的技术支持。随访发现,进修人员均能回到各自医疗单位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在当地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女性盆底康复治疗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医护紧密结合的学科。医师主要承担了疾病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而护师负责盆底治疗工作,同时将治疗效果反馈给医师,医师根据疾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正因为医护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在进修培训中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指标,经过不同的培训体系,盆底康复进修医护人员的盆底相关理论知识及治疗操作、文献阅读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为基层医院盆底康复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撑。